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初三上学期三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一句中的“我”是代词,“在”是介词。

    B. “半个钟头”是偏正短语,“聚拢起来”是补充短语。

    C. “我赶紧涉水而过”一句中的“赶紧”是状语。

    D. “由于我有了这种防御,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是递进关系复句。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来到隆中听到农夫诸葛亮所作的歌。

    B.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浔阳楼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

    C.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来到流沙河边看到的流沙河碑文。

    D.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水浒传》中白胜挑着白酒走上山岗智取生辰纲时唱的歌。 

     

  • 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gǒu)同        (lì)        坦荡如(dǐ)

    B.(huǎng)若      (nǔ)       难辞其(jiù)

    C.太(jiàn)       (yú)         (bīng)有礼

    D.熟(rěn)           (xiǎ)                 (qì)而不舍

  •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选自《毛泽东诗集》。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的作品。

    C.《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其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我的叔叔于勒》。

    D.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可谓是一支盼望祖国统一,感人至深的异乡游子的心灵悲曲。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习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明年____   (2)此则岳阳楼之大____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任务。

    池鹤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当时作者正是放浪山水、“吏隐”时期。池鹤即指丹顶鹤、仙鹤之属。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染料。

    【1】这首诗诗人着重表现鹤的美,但为什么又要写群鸡、鸬鹚、鹦鹉等禽鸟?请你简要分析。

    【2】“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简要概括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九年级组开展以“少年当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帮助主持人完成(1)中的开场白的撰写,并在(2)的横线上写上完整的结束语。

    (1)“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我们要传承中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担当这伟大的使命。在身处逆境时,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在前路迷茫时,我们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的昂扬斗志;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信念。九年级组“少年当自强不息”演讲比赛,正式开始。

    (2)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名篇名句默写。

    (1)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4)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5)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湖心享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寂静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____________。”

    (8)《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议论文《不妨边走边读》,完成下列小

    不妨边走边读  李笙清

    在图书馆里读书,纵然可以博览群书,阅尽世间沧桑,但那感觉只停留在想象中。其实,读书与旅行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祖国的名山大川,众多的人文胜迹,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灿烂的古文化遗址,都可以在身临其境时翻开图书的页码,在走动中阅读。

    我喜欢旅游,尤其喜欢在旅途中读书,那种怡然自乐,是在书房中找不到的。通常在确定了旅游线路后,我会事先阅读一些反映旅游目的的相关的书籍,做到心中有数。在旅游景区,当别的游客大包小袋的忙着购买土特产、工艺品时,我总是将目光投向当地的书摊,购买那些跟旅游景区有关的书籍。结合景点阅读,从中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人文民俗、历史典故。在旅途中有书相伴不寂寞,让旅途变的更充实,不至于走马观花,而成为有意义、有目的的旅行。

    养成在旅途中读书的爱好,得益于少年时代读过多遍的《徐霞客游记》。性酷好奇书的徐霞客用双脚踏遍千山万水,留下厚重的宝贵篇幅,这让我对旅途充满了向往。跋涉在旅行路上,我的旅行袋里带回来的,全是一本本书籍,一片片笔记,一次次心灵之旅的强烈震撼。捧着书籍旅行人生,我领略到西递、宏村徽派建筑的古老神奇、张家界放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的秀美灵韵、黄山花山石窟的难解之谜、 ,普陀山南海佛岛的袖珍庄严,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的厚重悠远。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在行路中眼观耳识,才能补其知识的不足。是啊!在旅途中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大自然的地大物博,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有时面对一处景物,掏出随身携带的书,翻开那些跟眼前景点相对应的章节,边读边游,那种文字与景物交融互动的韵味,那种赏心悦目的心灵感悟,令人陶然欲醉。特别是夜宿旅途,一边读书,一边细细回味白天旅途所得,却是夜间的伴侣之美妙感受。

    人生从起点到终点,是一场旅行,也是一种漫长的阅读过程。如果想让人生中的风景更美一些,不妨将心扉敞开,边走边读。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2段划线句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根据你的阅读和旅行阅历,在第段横线处补充一个合适的论据,与上下文内容一致。

     

    【4】下面四个道理论据能较好地印证本文观点的是(   )。

    A.读一切好书如同与往昔时代最优秀的人们交谈。——【法】笛卡儿《方法论》

    B.选择书籍,不次于选择朋友。 ——美国谚语

    C.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说“勤”

    林家箴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④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

    ⑤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用“∥”为本文划分段落层次。(画两处)

    ①  ②  ③  ④  ⑤

    3请为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来论证“勤出成果”的分论点。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名言,前后两处作用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脚货

    刘平平

    ①张家婆每天都到城边一个小市场卖菜。菜是老头子自己种的,青菜、菠菜、香菜啥的,都是一大早从地里摘的,新鲜得很。张家婆和老头子就住城边,很近,菜装在一只背篓里,往背上一背,咔嗒咔嗒走二十分钟,就到小市场了。到了小市场,选个地儿,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把菜整整齐齐码在上面,只等人来。

    ②每天,张家婆都要专门留一点儿脚货。给一个小姑娘留的。

    ③卖菜卖瓜果的,剩下的最后一点儿,叫脚货。脚货都是被人挑来挑去剩下的,价格很便宜。一般人不买脚货,蔫了吧唧的,品相不好。可有家里经济条件差、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就喜欢午后去买脚货,能省一半多的钱。

    ④那个小姑娘八九岁的样子,梳两条小辫子,一般是每天午后两点左右来买张家婆的脚货。小姑娘手里捏一张五元或十元的纸币,问:老婆婆,这些菜一起买,多少钱?张家婆想,一定是家里的大人怕丢面子,支小姑娘来买脚货的。经常买脚货,说明小姑娘家里很困难,或许,她家里有病人拖累;或许,她爸爸妈妈都没有工作;或许……张家婆想,那一家人的日子可真够难的。小姑娘每次来买脚货,张家婆都连卖带送,有一次,一棵青菜、一棵棒菜,她只象征性地收了小姑娘六毛钱。张家婆想,反正都是老头子自己种的。

    ⑤那个小姑娘让张家婆动了恻隐之心,每天,她都要专门给小姑娘留一点儿脚货。她帮不了小姑娘一家别的什么,只能做这个。

    ⑥午饭就在小市场吃,一碗米饭,一碗豆花,张家婆就很满足。这天午饭后,又卖了一点儿菜,地摊上就只剩下一点几脚货了,一把小白菜,一小堆二车丘。有人来问,一起买,多少钱?

    ⑦张家婆脸上挂着笑。说:不卖了,给人留的。

    ⑧这时候已经快下午两点。张家婆下意识地四处瞅瞅,寻找那个小姑娘的身形。张家婆潜意识里知道小姑娘肯定会来的。

    反正已经吃了饭。多等一下她。张家婆想。

    ⑩又有人来买脚货,张家婆还是说:不卖了,给人留的。

    这时候那些卖乡户菜的都回家了。有的卖完了,没卖完的,也懒得等了,走了。小市场里,就几个坐地贩子悠然自得地守着自己的菜摊,他们的菜价都是统一的,不便宜。

    小市场里,就剩张家婆一个卖乡户菜的。

    张家婆不知道,身后二楼一扇窗户后面,一个女人已经注意她一个多月了。那个女人看着张家婆辛苦卖菜的身影,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乡下的老母亲。老母亲也每天背着一背篓菜去镇上卖,常常一早出门,下午三四点钟才回家。老母亲从不把菜往回背,哪怕再便宜也要把脚货都卖完了才回家。老母亲说:能卖一点儿钱是一点儿。

    两年前,老母亲去世了。

    像往常一样,女人拿出一张纸币,对放暑假在家的女儿说:倩倩,去,把楼下那个老婆婆的菜都买了。女人不忍看着老人家为了卖掉最后一点儿菜一直守在那里,她想老人家早点儿回家。

    小姑娘说:妈,上午您不是买了很多菜吗?

    女人说:叫你去你就去。买了老婆婆的菜,她就可以早点儿回家休息了。

    小姑娘捏着一张五元的纸币走到张家婆的菜摊前,问:老婆婆,这些菜一起买,多少钱?

    就一把小白菜和一小堆二季豆,张家婆笑吟吟地说:一元。

    张家婆忍不住想问一些小姑娘家里的情况,但想想,又算了。看着小姑娘拎着菜离开,张家婆像完成了一件什么任务一样,心满意足地背着空背篓回家了。

    小姑娘回到家里,说:妈!一元钱。又说:老婆婆回家了。

    女人了一声。她刚才一直注视着窗外,看着老人家慢慢走出了小市场。为了一元钱,守了这么久。女人想。

    老人家挣点钱也真不容易。女人又想。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9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请对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张家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5】这篇小说故事情节虽简单,但构思极为精巧,善于设置误会。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完成作文

    “良言”好话,有益的话。比如师生间交心的话,家人间关切的话,朋友间规劝的话,陌生人宽容的话,书本上警策的话……好话还得好好说;长话可以短说,直白的话可以含蓄地说,严肃的话可以轻松的说……说好话,好好说话,都会让人如沐春风。

    以“良言如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