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年届吉林省高三二模高考语文模拟题目(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乾隆朝以后,( )专司校勘、刻印书籍,这里刻印的书,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

    A.文华殿 B.武英殿 C.太和殿 D.保和殿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祸焉   加快

    B. 掠其人   掠夺

    C. 不知乎几千万落   齐平

    D. 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改变,除去

  • 3、下列对词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B.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C.娴于辞令:擅长写作楚辞和小令

    D.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起先,东边天空那轮淡黄的朝阳,仿佛是用纸剪贴上去的,没有温度和光泽,也不见它攀升,可就在不经意间,便见万道霞光照透云雾,直________人眼。而云雾之下,又是一个清清朗朗的世界,村庄与村庄遥遥相望却十分清晰,农家屋顶还冒着袅袅青烟,挑水的农人三三两两穿过田坎,齐腰深的庄稼迎风________。瞬间云雾消散了,不留任何痕迹。那时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太阳远离东山之顶,发出耀眼的光芒,农人也________地走进了田地。

    A.刺 摇晃 继续

    B.晃 摇摆 陆续

    C.射 飘舞 不断

    D.照 晃动 依次

  •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之三日,乃誓疗之

    A.倡优畜之

    B.太上不

    C.赭衣

    D.且勇者不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如今生活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当代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知识经济”形容我们的时代,其以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为特征。当前,知识的开放从科学共同体的开放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公众的知识共享,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在知识共享中如何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

    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知识传递的前提是寻找可靠的知识来源;而日常生活中知识传递的方式是听者的非推论的感知活动,这就要求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作出即时性的、自发的可信度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听者无法肯定说者所传递知识的真假,只能倾向于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由此,知识传递过程中往往涉及种种不公平现象,比如听者以自身所无法察觉的偏见无意间忽视或否定社会边缘群体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就产生了认知非正义的问题。那么,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需要说者和听者都具有某种认知德性:说者准确地传递知识、真诚地分享知识,听者消除身份偏见。但由于认知非正义的根源是不平等权力的结构以及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实现的德性很有限,消弭这些不正义不仅需要更多有德性的说者和听者,还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

    知识共享也是一项集体认知活动,可以广泛共享的知识往往是某种公共知识,而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在哲学层面,这类似于基切尔所构造的“公共知识系统”。基切尔提出:“公共知识是我们所知的总和,是我们先辈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人类的一项主要成就,它包含了所有已经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在追求个人成就的时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公共知识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等。只要有交流的通道,就有公共知识的信息传递,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在理想状态下,知识共享是在社会认知框架下所有人有公平机会获得其所需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认知结构以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在现代社会,知识可以被生产和共享,知识的分配也应当纳入正义理论。因此,理想的知识共享建立在现代公共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某种分配正义的理想制度设计之上,这种认知制度应当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

    必须承认,以上所描绘的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被各种新兴技术部分地实现。互联网所造就的知识网络化似乎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知识系统”的雏形:知识的网络化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载体,使知识的拥有者成为容纳了所有人及其思想以及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网;知识的网络化也构造起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公众通过搜索和链接“无需许可”地获取任何需要的网络化的知识,并且可以将他们所挖掘的意义和价值反馈网络。公共知识的共享是与生产同步进行的,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公共知识生产和共享方式,而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公共知识系统” 将面临的新困难。因此,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易得性,但其仍处于一种加剧知识分布不公的趋势之下。

    综上,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至少包含了个体层面上认知非正义的消除和集体层面上知识分配正义体系的构建两个维度。

    (摘编自白惠仁《知识共享中的认知正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引人关注。

    B.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

    C.知识共享是集体认知活动,包含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等的公共知识可以广泛共享。

    D.在知识的网络化构造的公共空间内,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和链接自由获取所需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提出问题后,主要围绕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B.第二段陈说观点时,使用“往往”“大多数情况下”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谨。

    C.第三段引用基切尔的话,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

    D.第五段从知识共享的部分实现和公共知识系统面临的新困难来论证,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传递中,若听者的判断只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公平现象。

    B.只要能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就是理想的认知制度。

    C.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使得公共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同步进行成为可能。

    D.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和易得性,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以“____________”表明人应该向榜样学习,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和优秀才能,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3)面对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历史变迁,古人经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不同的时代,对读书人都有更高的期许。《论语》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宏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引用燕昭王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国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出了宫女们听着官车发出的声音渐行渐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小年”的诠释。

  • 10、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_____,__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诗人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1、(1)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2)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

    辛弃疾

    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注]①三山:辛弃疾在瓢泉闲居近十年,此时被起用,为官三山。②老头皮:宋真宗召隐士杨朴作诗,杨朴提及妻子的送别诗中有“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将他放还。后以“老头皮”为年老男子的戏称。③鹧鸪啼: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回忆在瓢泉隐居时的生活,作者沉醉于饮酒赋诗,非常逍遥快活。

    B.上阕结尾“蓦地”一句化用典故,写出作者闲居将近十年又被起用的心情。

    C.作者因为年迈体弱,无力关心政事,所以闲来无聊时在窗下学习鹧鸪啼叫。

    D.本词多用口语,风格清新自然,下笔看似随意,实则寓庄于谐,意蕴深厚。

    【2】请从“戏作”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祖俭字子约,金华人,祖谦之弟也。受业祖谦如诸生。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终更赴铨,丞相周必大语尚书尤袤招之,祖俭已衢州法曹而后往见。潘时经略广东,欲辟为属,祖俭辞。除司农簿,已而乞补外,通判台州。宁宗即位,除太府丞。时韩侂胄浸用事,正言李沐论右相赵汝愚罢之。祖俭奏:”汝愚亦不得无过,然未至如言者所云。”韩侂胄怒曰:”吕寺丞乃预我事邪?”

    会祭酒李祥、博士杨简皆上书讼汝愚,沐皆劾罢之。祖俭乃上封事曰:”陛下初政清明,登用忠良,然曾未逾时,朱熹老儒也,有所论列,则亟使之去;彭龟年旧学也,有所论列,亦亟许之去;至于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今又终于斥逐。臣恐自是天下有当言之事,必将相视以为戒,钳口结舌之风一成而未易反,是岂国家之利邪?”

    又曰:”今之能言之士,其所难非在于得罪君父,而在忤意权势。臣恐事势浸淫,政归幸门,不在公室。私忧过计,深虑陛下之势孤,而相与维持宗社者浸寡也。”疏既上,束檐待罪。有旨:吕祖俭朋比罔上,安置韶州。祖俭至庐陵,将趋岭,得旨改送吉州。遇,量移高安。二年卒,诏令归葬。

    祖俭之谪也,朱熹与书曰:”熹以官则高于子约,以上之顾遇恩礼则深于子约,然坐视群小之为,令子约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矣。”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药以自给。每出,必草履徒步,为逾岭之备。尝言:”因世变有所摧折,失其素履者,固不足言矣;因世变而意气有所加者,亦私心也。”所为文有《大愚集》。

    (节选自《宋史·吕祖俭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

    B. 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

    C. 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

    D. 监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部法/半年不上者为违年/祖俭必欲终期丧/朝廷从之/诏违年者以一年为限/自祖俭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最初掌管文书奏章,隋唐时六部以尚书为长官,尚书尤袤当时负责官员的选拔。

    B. 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止内容泄漏,用皂囊封缄称为”封事”。

    C. 岭,此处为”五岭”的简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个省区的交界处。

    D. ”调”指吕祖俭从京官外调,”补外”指京官到外地就职,”赦”意为免除和减轻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祖俭喜好读书。他曾受学于哥哥吕祖谦,哥哥去世后,他守丧满一年,事兄如父。后来他被贬,在谪所还坚持读书,探究事理。

    B. 吕祖俭不畏权势。任太府丞时,反对当权的韩侂胄意图罢免右相赵汝愚,令韩侂胄愤怒并因此获罪,最终被贬谪到韶州居住。

    C. 吕祖俭忠于朝廷。他认为,宁宗刚即位时政治清明,后来朱熹、彭龟年、李祥等人因为进谏而被迫相继离开朝堂,将会堵塞言路,于国不利。

    D. 吕祖俭能够坚持直行。他认为,世事变迁对人有所打击折磨,人却不能丧失一向坚守的本心,面对世事变迁要令意志勇气有所增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李祥老成笃实,非有偏比,盖众听所共孚者,今又终于斥逐。

    (2)然坐视群小之为,令子约触群小而蹈祸机,其愧叹深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微写作。

    高中阶段,同学们对整本书阅读选择精读还是泛读说法不一。对此,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为即将步入高中的学弟学妹们提出阅读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得体。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