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实践证明,联想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师生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
B.拼过一场恶疾的她形销骨立,姣好的容颜苍白如雪,却有着一种诡异的清丽迷人。
C.《少年的你》里的主角陈念自然率真,矫揉造作,所以赢得众多观众的喜爱。
D.那些怀古伤今的文艺作品,宣扬一种复古倒退的思想,最终会被人民大众唾弃。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的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批驳当时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B.《谈读书》的作者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遐迩传扬的名言。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他写家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留学海外的儿子的生活予以悉心指导。
3、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②,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③劳远梦④,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⑤,积雨浮舟减石鳞⑥。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②二毛人:头发斑白的人。③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④劳远梦;忧思致远,忧惚如梦。⑤添帆腹,劲风鼓帆,使帆如大腹鼓起。⑥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A.两首作品均巧妙运用了数字。甲词上片“千”突出了跟随苏轼出猎的人数众多;乙诗首联的数字突出了作者被贬路程之遥远、神态之憔悴、处境之艰难。
B.甲词下片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明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希望朝廷重用自己。
C.乙诗颔联一语双关,写出作者在途中心境的凄凉和仕途的险恶。
D.两首作品表现了作者不同际遇下的心境。甲词用出猎聊以自慰,排遣心中的抑郁情怀,乙诗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劫难。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贸然 练习薄 颓唐不安 李代桃僵
B.驳船 倒计时 行之有效 矫揉造作
C.带挈 渡难关 不屑置辨 言不及义
D.沧茫 敞篷车 走投无路 可望而不可即
5、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荚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鼠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要要之车,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要妾之率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
C.一箪食 日再食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舍鱼而取熊掌”推导出“舍生取义”是类比论证。
B.“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属于正面举例论证。
C.作者看来,“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相比,没有那么重要。
D.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有羞恶之心,只是有些人见了利就忘了义,而有些人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本心,做到了舍生取义。
(4)【链接材料】
被逮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自嘲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这两首绝命诗,出自同一人(汪精卫)之手。第一首创作于 1910年3月,是他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写第二首《自嘲》是他临死前写下的。
注: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早年投身革命,后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
结合《鱼我所欲也》相关观点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谈谈你认为汪精卫由革命者蜕变为汉奸的原因。
6、有寄
[宋]苏轼
为向东坡①传语,人在玉堂②深处。
别后③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④春雨。
【注】①东坡:指贬谪黄州时的旧居以及邻人。②玉堂:指翰林院,专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构。写作此词时苏轼在翰林院任职。③别后:指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④一犁:形容春雨的深度。
【1】根据你所积累的词的知识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名”应是( )
A.浣溪沙
B.如梦令
C.相见欢
D.采桑子
【2】你吟诵“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时,会把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7、综合性学习。
2012年12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下图是对某校学生路遇红灯后,行为与心理状况的统计。请结合活动主题,将图表信息转化为两条主要文字信息。
信息:① ②
(2)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访了一些行人并询问了他们闯红灯的理由,请你据此提出4条有针对性的建议,以遏制闯红灯现象的发生。
甲:我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没到绿灯亮,大家都走了,就剩我一人,挺傻的,所以跟着走了。
乙:不就过个马路吗,不看信号灯也不至于出事啊!哪儿那么巧,交通事故就让我遇到了?
丙:司机闯红灯会重罚,行人闯红灯又不会罚款,干吗非得站在那里等绿灯呢?
丁:交通信号灯设置不是太长就是太短,如果车很少就不要设置那么长的时间。附近就这一条斑马线,又没有天桥,过马路的人又这么多,肯定没人愿意等。
建议:①
②
③
④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4) ,白露为霜。(《诗经·秦风》)
(5)见微以知萌, 。《韩非子 说林 上》
(6) ,多易必多难。(《老子》)
(7)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 诗句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8)李白《行路难》中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梁 衡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继续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就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猥琐、孤独、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解决军营单调冷寂的问题,提高士气,美国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选自《人民日报》 2017年4月7日 第4 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谈其作用。
【3】请说说你对第⑤段“是钥匙”“是开关”的理解。
【4】请写出你依靠图书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丰富精神生活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悟。
10、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谈读书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有三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所以,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第二,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苏东坡与王郎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人物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阅读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第三,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选文有删改)
【1】作者认为怎样读书才能使读书成为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在阐述第二点读书方法时,作者主要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具体分析这两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小春对选文中画线句深有体会,于是批注了一段关于《水浒传》的文字。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任选加点内容中的一个点,也做一段这样的批注。
小春:我精读《水浒传》时,研究了人物的对话艺术。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武松威震平安寨”是书中两个重要情节,比较这两回的文字,囚徒、差拨的话几乎一样,林冲、武松刚到牢城,遭遇也很相像,却是两个绝不雷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全在描写两人的语言上。林冲逆来顺受,在差拨面前自称“小人”,而呼差拨为“差拨哥哥”;武松在囚徒面前自称“小人”,在差拨面前却自称“老爷”;林冲给了八两银子,还小心赔笑着说“些小薄礼”,武松却骂差拨“我精拳头有一双相送”。《水浒传》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语言,让他们自己表现自己,使得这两个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军号
①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②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小井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③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我会吹喇叭。”“吹喇叭,那去当号兵吧!”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④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像镜子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地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上过军校的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是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都学会了。
⑤这军号阿贵以前是从不给陆青用的,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⑥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哪天我要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⑦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号声嘹亮,号声呜咽。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⑧以后,这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⑨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他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的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变成一个小点,他已经急行军几里路了。
⑩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⑪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⑫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在草地上空久久回荡……
⑬吹号加速了陆青的沉没,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他的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从红色的湘江张开双臂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⑭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飘落时分。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⑮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作者:申志远;选自《北方文学》有删改)
【1】请说出这篇小说的线索,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作者笔下的主人公陆青感人至深,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他的形象特征。
【3】文章第⑦段第⑫段都写到“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内涵同中有别,请加以品析。
【4】品读文章,完成问题。
(1)请从描写手法的运用上品赏第⑨段的作用。
(2)文章第②段——第⑧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这样写对刻画人物有何妙处?
【5】请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探究小说结尾两段的深意。
12、仔细观察下面黄钟军的漫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拟写一则120字左右的微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