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何与自己性格差异较大的同学相处,成为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B. 刚出道时受尽冷落,如今却如日中天受人追捧,就在这冷落与追捧之间,他体味着人间的冷暖。
C. 这个岛上的太湖石不仅规模宏大、成林成片、构成群落,蔚为壮观;而且种类繁多姿态万千、怪异非常。.
D. 每当灾情发生后,都会有大批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当地人民恢复灾害造成的心理创伤。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没有孟浩然那份清澈恬淡,没有王维的那份和谐优雅,也缺乏杜甫的那种_______,他常常漫无节制,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粗野狂暴,甚至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从不知道讲究平衡,更不求________。然而他才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是因为李白有什么布衣的_______,或仅仅充满了某种“青春奋发的情感”,或者表现了“怀才不遇”和“人生若梦”的主题,而是由于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由。这两股时代的激流内化于他一身的时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就形成了他所特有的那种悖论式的人生追求,这种追求造成了他情感的左冲右突、相互抵撞,并因此形成强大的情感张力。我们在他的诗中难以________到雍容典雅的韵致,但随时能见到排山倒海的情感巨潮,更易于体验到他那山呼海啸般的汹涌力量。
A.博大精深 温柔敦厚 自恋感 领略
B.博大深沉 温柔敦厚 自豪感 领略
C.博大深沉 文质彬彬 自豪感 领会
D.博大精深 文质彬彬 自恋感 领会
3、春华中学举行“全校师生读书月”徽标征集活动,下面是各徽标及推荐理由,其中最切合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
A.①以学生作为画面主体,展现当代青少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B.②画面洗练风趣,猫头鹰专心读书的神态启迪学生读书要专注,帮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C.③众人展开书阅读的画面,既突出了读书的主题,又强调了此次活动“全体性”的特点。
D.④人形的树表达了读书助人成长的寓意,地球图案传达了读书人要行万里路的理念。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很期结束时,所有学生要接时返校上课。对久假不归的学生,学校要求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课者要严肃处理。
②蔡英文上任以来在台湾的一系列危言危行,一步步暴露出她搞“合独"、搞分裂的真实面目。
③贾平凹在《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了自己的新作《山本》中的片段,《山本》这本书迅速受到了关注,一时洛阳纸贵。
④龙舟比赛时,鼓手在前,相手在后,划手伯61着鼓点的节奏,顺水推舟,破浪前进,备力划过终点。
⑤新闻讲究真实性,我们可以实话实说,但不能借所谓网民之口,说出不经之谈,否则这样的报道难逃哗众取宠之嫌。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③④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饱经沧桑的爷爷,时常回忆起当初那段艰苦的岁月。
B.中国各行各业的科技人才,不断攻陷各种技术难题。
C.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抓住一切工作空位交流讨论。
D.河流下游地势平和,是因为经历几万年的河水冲刷。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轻松读经典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1】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 ;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 。
【2】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 ,另一方面必须 。
【3】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最好的消遣。
【4】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5】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
经典是 ,经典是 ,经典是 。总之,经典是 ,它就在我们身旁。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者下句。
①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断肠人,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在调弦试音之时就已显露深情,以此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延州环境特点,又涉及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明确提出择师标准,不应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那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借用“后人”角度表达,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可以从三世传到万世都能为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鹏之背,________________;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从变化的角度看月和水,说明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哲学原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悲伤的情感,如杜甫、白居易。请写出杜甫或白居易的两句相关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①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②,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③,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④。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于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②翠鬟:妇女环形发髻称鬟。翠鬟,泛称美发。③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④这两句,请出宋玉《高唐赋》。化用楚王梦巫山女神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首句,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女子在男子面前整理秀发时的娇容美态。
B.上阕次句,运用动作描写和情态描写,表现出男子见到女子时内心的愉悦和款款深情。
C.“雁柱”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莺声喻筝声,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弹奏的乐曲美妙动听。
D.“娇云”两句化用典故,暗示女子弹筝后双方曾有一段幽会时光,彼此有怜惜与怀念之情。
【2】请简要分析最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夫晋,何厌之有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D.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对文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秦两个强国进攻郑国,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为下文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 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C. 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助郑防晋。
D. 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此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5】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追赶时间的人。新的一年,所有人干事创业的豪情抱成一团,终将彻底击溃疫情的阴霾。年度叙事的脉络,自一开篇,便是如此的清晰和笃定。关于“确定性”的信仰,必将贯穿一年始终,一以贯之,一往无前。
“流动性”与“确定性”,奠定了2023年的逻辑主线。
个体被重新链接为整体,公司被重新嵌入上下游产业链,“不可抗力”弱化而履约交付的能力重建,基于比较优势、专业分工和聚合效应的现代经济主导秩序加速归来。“超大规模市场”,必然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必然是全球商业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新一年,宏图在途,呼之欲出。
(节选自《封面新闻》2023新年献词)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流动性与确定性”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