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白话小说大量运用当时的口语,有些口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多得(经常得到)林冲看顾
②我因恶(冒犯)了高太尉
③不合(不合理)偷了店主人家钱财
④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消息)
⑤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不自然)
⑥过几时,那工夫(抽空儿)来望恩人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2、《知音——古琴入门》一书的命名,巧妙结合“知音”与“古琴入门”之间的联系,令人印象深刻。下列书籍命名方法,与此不相的一项是( )
A. 《线描——X射线档案》
B. 《谈天——宇宙若比邻》
C. 《西乌——永远的白桦林》
D. 《风度——台风、飓风、龙卷风》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老者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4、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
B.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C. 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弛。
D. 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1.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甲)“在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著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破布、死老鼠,气味让人从老远闻见就要作呕。”这是作家老舍在小说《龙须沟》中的一段描述,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是垃圾遍地,生活环境恶劣。作品引起轰动并感动了几代人,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
(乙)伴随着70年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各地的“龙须沟”“垃圾街”被治理成老百姓傍晚散步的花园、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和消费者穿梭往来的美食街。这不仅是看得见的整洁卫生,更是百姓生活观念耳濡目染的转变。(丙)“这几年,咱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大家的习惯正在养成”,“老北京”老赵如是说:“引导民众垃圾分类不会一蹴而就,但绿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A.甲 B.乙 C.丙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灯下的月光
简平
①我总以灯下的月光来指代自己的阅读。
②小时候,每天吃过晚饭后,外婆就会把饭桌擦得干干净净,随后,打开台灯,于是,我就和两个妹妹各坐饭桌的一边开始看书。那时候,我家只有一间屋子,饭桌就是书桌,摆放在朝西的窗下,一边紧靠着墙面,这样,台灯就可以固定地搁在桌上。因为那台灯也紧靠着窗台,所以就像是从天上撒进来的月光。
③这是留在我脑海里的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④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妈妈就会打开台灯,和孩子坐到灯下,一起读美丽的童话故事。这本身就如同童话般美丽。台灯下是一片橙黄的光,那是窗外的月亮撒下来的,月光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迷人的书里去。这是我们人生漫步的开始。当我们扬起红帆前往金银岛,在柳林风声中与卖火柴的女孩和木木相遇,加入铁木儿和他的队伍,循着绿野仙踪,去探访大座钟的秘密……善良、勇敢就这样通过阅读注入了我们的血液,将我们带往未来的日子。
⑤我想,如果这是一幅真实的图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长得特别健康,可是,这仅仅是我的一种憧憬,一份期待,其中掺和着许多的无奈。
⑥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里写道:“记住一本书是记住读这本书的那个孩子……看到一本儿时的旧书,深深地闻一下它的气息,刹那间你也成了活生生的普鲁斯特。”童年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童年美妙的阅读体验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一个人阅读经历的起点,它非但激发了求知的渴望,并因此形成观点,形成习惯,继续阅读。
⑦孩子的读书生活原本是包含了阅读的,但是,现实恰恰是一个悖论,阅读已经被繁重的课业给无情地挤走了,这让我无法理解。孩子们每天在读书,但却没有每天在阅读,即便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美文,但是那种宁静的倾向于内心的没有功利的阅读却难以存在。教学将美文的阅读享受淹没了,一篇文章,若把它全部拆解,从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直到用词用句,如此琐细地一一分析,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⑧这真是非常的可惜,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没能建立起阅读的品性,那么,对于以后长长的人生来说,是缺了一个很大的勾连之环的。这个勾连之环在前边是童年重要的记忆,在后边则是生命质素重要的延续和补充。阅读是帮助成长、提升人生的动力。阅读的丧失,不单单是不读书而已,那是进步的丧失,是幸福感的丧失,是内心世界支撑的丧失。
⑨如今,我早已长大,但我每天还是在等待夜晚来临。晚饭后,是我独处的时间,那时,我会走到书桌前,随后,打开台灯,开始阅读。我已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桌上,是一本本我正在看的书,我的身后,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有我看过或者等待我去看的书。这时候的我,总是格外地惬意,心里有一种充实的感觉,一种富足的感觉。
⑩我同样相信,许多的成人跟我一样,也在等待夜晚来临。夜晚来了,月亮就会升起来,他们就会打开台灯,坐到灯下,捧起一本夹着书签的没有看完的书,继续读下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不可强求他人必须看点什么,但总有一本书可以为他带来启迪,带来宽慰,带来快乐。
如今,密集的信息已经蚕食了我们全部的空间,无穷的压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疏离,如想摆脱这困扰,唯有开拓内心的空间。而阅读正是开拓的爬犁,帮我们拓展出一方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因此得以每天都有舒缓的一刻。
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灯下的光笼罩着我们,那是灯下的月光,清幽、宁和、温暖,像是一条纯净的月亮河,把白天的喧嚣、嘈杂、纷繁阻隔在了另外的一边。
我们的生命里是需要这样一片灯下的月光的。
我想,或许,要不了多久,杞人忧天的事情真会到来:纸质的图书消失于一旦,成为翻过去的一页历史。但是,我坚信,阅读依旧存在,阅读不会消失,只不过换了别一种方式;而且,阅读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阅读的形式只会越来越丰富。
千年万年,月光依旧。
万年千年,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等待着夜晚来临,等待着灯下的月光铺撒开来,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带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1】文章第②段作者描写小时候阅读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④段画线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下文,说说第⑤段加点词“无奈”的具体内容。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⑥段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观点和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童年的阅读经历。
B.第⑦段作者反对在教学中用琐细的拆解和分析破坏美文的阅读享受。
C.第⑨段作者内心惬意、充实、富足的感觉源于读书,也源于丰赡的书。
D.第⑩段作者相信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同,所以阅读内容也因人而异。
E.第段作者认为想要摆脱现实压力的唯一方法是借助阅读舒缓自己。
F.第段作者对于未来纸质图书可能消失和阅读形式变丰富态度乐观。
【5】多角度赏析文章的标题,写一段不超过150字的文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面对征召进退两难的窘状:想要奉旨赴任,“________________”;想要推辞不去,“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仿用《管子》的语句,表达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子故意藏起来不现身以引得男子着急的逗趣场面。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4)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在今年的全民战“疫”中,义无反顾援汉的医务工作者被称为“最美逆行者”。他(她)们都有个美好的愿望:疫情结束后我要去登黄鹤楼!假如他们登上黄鹤楼,会想起哪位古人登上黄鹤楼兴发的诗句呢?古人曾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论语》)
(8)血沃中原肥劲草,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10、(1)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用比兴手法告诉女人不要沉溺于和男子的爱情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山野中的雾气和空中的尘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扠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的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役夫家中的亲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旧说是黎国诸侯为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淸风吹动着衣裳,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句运用了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色彩鲜明,境界开阔,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
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
D.九、十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2】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点,二者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客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也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搅军政大权于一身。
C.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偶家的“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已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在野外。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在BBC出品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时,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过程中发现有约50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