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镂空 脍炙人口 敷衍塞责 屏嶂
B.狼藉 高屋建瓴 寻章摘句 萧索
C.悲怆 一愁莫展 中流砥柱 诓骗
D.惧惮 花团锦簇 忧心忡忡 端祥
2、对下面书法作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王羲之——行书
B. 《书谱》——孙过庭——草书
C. 《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隶书
D. 《多宝塔碑》——颜真卿——楷书
3、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李先生正读七年级的儿子在全市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邻居祝贺他时,对李先生说:
A.令郎争气,这次能拿到这个奖项,够你吹一阵子的了!
B.犬子真是有出息,全市第一名啊!真厉害!
C.祝贺你儿子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小家伙又聪明又努力,将来一定有出息。
D.令爱能拿到奖项,作为邻居,我感到骄傲,这么久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
4、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C. 万钟于我何加焉(施加)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恩惠)
5、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如销①铜,聚铜入炉,大鞴②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③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程氏家塾读书分午日程》)
[注释] ①销:熔化。②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③铸:浇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铜既销矣______________ ②冶即成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3】文中阐明了读书和作文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商女不知亡国恨”是讽刺商女愚昧无知吗?为什么?
【3】“犹”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音乐是无字的诗歌,诗歌是有形的音乐,音乐与诗歌是相通的。你班同学搜集了下列歌词,并把它刊登在黑板报上。
歌词一: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童丽《烟花三月》)
歌词二: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片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
(毛宁《涛声依旧》)
歌词三:碧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邓丽君《在水一方》)
(1)请你写出这些歌词化用的古诗词的题目、作者、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暑假的时候,向阳同学每天早上起床就拿着手机戴上耳塞听音乐,早、中、晚餐的时候也听,睡觉的时候也听着音乐入眠,家人说话他完全听不见。妈妈担心长此以往他的听力会受损。请你运用妈妈的口吻耐心劝说向阳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默写。
(1)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5)请写出连续两句含“霜”字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耐得住寂寞才会赢
王慧敏
①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依然跟着凑热闹。
②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和作者已记不清了,故事情节却难以忘怀:
③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在京郊的一个村子里插队。在那个年月,下乡知青干活很累,收了工大家都倒头大睡。他却在土炕上铺上“马粪纸”,画些花鸟鱼虫。这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不符,有人就反映到了县里。谁知他因祸得福,县文化馆美术组正缺人,便把他调来“接受再教育”。
④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画他的花鸟鱼虫。画室的窗玻璃被大风刮碎,他用破报纸一糊就是8年,从来没向别人说起过。涨工资时,全馆的人都在背后告状、搞小动作,他没有半点动静,果然工资就没有涨上,但他依然神态自若,跟没事的人一样。
⑤当别人都热衷于铺天盖地般“闹腾”时,他总是选择看家。看家时,他总是画着那两尾小鱼、几根水草、一串小气泡。他在文化馆就这样无声无息过了许多年,春夏秋冬,无穷往复,是痛是痒,没人理会。
⑥若干年后,真正的艺术再次被社会重视,市里搞起了美术展,人们在首次美术展上,竟看到他的三幅画,都是小金鱼吐泡泡。后来,他名扬全城……
⑦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时常被潮流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的热闹都要参与,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到了暮年他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事无成!
⑧每个人由于出身的环境、天生的资质不一样,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所以,往一个门里挤,其实是作践自己。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看了杀鸡都头晕的文弱书生,看了几本武侠书就要统领千军万马去攻城拔寨,能成功吗?从政也是如此,连与周围几个同事的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听到一点飞短流长就坐卧不宁,想当市长、省长,能行吗?同样,连“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样的基本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却幻想着纵横商海,不赔得精光才怪!
⑨新闻界的一位前辈,学养深厚,领悟力惊人,文章更写得别具一格。如果精研学术,一定会有所成。可到中年,却选择了仕途。记得他去世前我去探望他,老人一脸懊丧:“后面这20年走错了路!我是个书生,性子又腼,其实很不适合搞行政,做得很累,还有很多同志不满意。如果我一直做学问,兴许会给后人多留点东西……”
⑩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只有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指出很多人明白“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就,就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道理,但却依然耐不住寂寞去凑热闹的现象。
B. 第②至⑦段列举“小说中一个人始终专注投入到绘画,最终名冠全城”和“很多人热衷于追随潮流,最后一事无成”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
C. 第⑧、⑨两段分析论述并举事例论证了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的道理。
D. 作者在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
【2】下面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汉代大学者董仲舒,为了做学问,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分昼夜苦读,终成一代大家。
B.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七年,最终创立了相对论。
C. 海伦•凯勒能够不因身残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 曹雪芹为了完成《红楼梦》这部巨著,前后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才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3】上了初中,有同学说:“面对未来的升考,我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总想着和同学出去玩,或者沉迷于网络或电视,该怎么办?”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对这个同学进行劝导。
10、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记得刚上高一那年,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②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③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而我,独在教室一角,鸵鸟一样将头埋在臂弯里。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
④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明天,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我也决定辍学,到武汉去打工。我这么想,心里就坦然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头便睡。
⑤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⑥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就说来杭鸡,说他打算办个养鸡场,先是买来杭鸡蛋,多少天孵出小鸡,多少天小鸡长成大鸡,多少天大鸡下蛋挣钱,同时孵出更多的小鸡。我了解父亲,他怕有康担心他还不起钱,便在借钱之前,用来杭鸡做铺垫。
⑦我到现在也不知来杭鸡是个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来杭鸡”三个字,是不是这么写。偶尔有人进来买东西,父亲停下来,等那人走了,他再接着他关于来杭鸡的描述。有康下了床,站起来,不断地打着呵欠,还斜眼扫着父亲,这是在下逐客令。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民国时通往麻城的商道,早就不从这里过,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垸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⑧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⑨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去武汉的汽车。
⑩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父亲怕碰见熟人。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去吧,这油莱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⑾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这朵金黄色的油菜花。村子像一幅以绿为主色调的油画,美得令我心动。
⑿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阳光洒在油菜花上,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心里陡起一股希望,像金黄色的火苗在燃烧。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放下蛇皮袋,坐在田埂上,低头,拔着田埂上的野草。眼泪悄然流出来,滴落在我的手背上,滴落在野草上,滴落在拔去野草的新鲜泥土上。
⒀父亲提起蛇皮袋,将我拽起来。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如今,我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七十多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父亲说,水田是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⒁父亲只种油菜。
(选自大别山飞鹰的博客)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3】文中写道:“我放下蛇皮袋,坐在田埂上,低头,拔着田埂上的野草。”结合语境,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4】对“父亲向有康借钱”描写详尽,下列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分表现了父亲痛苦绝望的心情。
B. 用具体的情节,体现父亲为“我”筹学费的艰难。
C. 为下文写“父亲的油菜花”给“我”带来希望做铺垫。
D. 更能突出有康不顾亲戚情分,自私冷漠的形象。
【5】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11、阅读《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完成下列小题。
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
柳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在《朱子家训》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吃饭时的耳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伎之易习而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到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说“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读完②—⑥段后我们发现,父母唠叨家训、①____、②_____、帮助他人、不让我知道家里条件优越,正是用言行给我上着一堂堂生动而深刻的家风“德育课”。(每空不超过8个字)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④段加入画线句的内容。
【3】简洁而深奥的语句总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文章结尾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语句。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右)
12、作文
清晨,向着阳光微笑;春天,向着鲜花微笑;人生,向着风雨微笑……微笑是一种态度,友好、温暖、乐观、勇敢……
请以“向着 微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写出真情实感。2.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代替。3.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