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积累完成填空。
《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_______,_______” 描述了诗人王建在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情景;《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相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同音字组词。
bó ( )雾 ( )学 停( ) ( )斗
bàn ( )倒 搅( ) 打( ) 伙( )
liàng ( )解 ( )晒 车( ) 胆(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还要提到的是,我们在船上有一条______和两只猫。那两只猫是我带上岸的;至于那条______,是在我带着第一批货上岸的第二天,它自己从船上跳出来,游上岸到我这儿来的,在以后的许多年里是我的可信任的______。
2.“我按照商业簿记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如实记录了我所遇到的幸与不幸”,他这样记录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是英国人______,主要讲述了________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他的_________精神。
4、看拼音,写词语。
5、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1)过年了,农村里家家户户rán fàng( )鞭炮,团圆吃jiǎo zi( ),正月还要到qīn qi( )家拜年。
(2)事情被dān gē( )了,她心中很chóu chàng( )。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既写出了石灰原料的来之不易,更强调石灰“前身”所经历的痛苦之巨大。
B. “若等闲”三字写出石灰从容自若,处之淡然的态度,经过锤炼是心甘情愿的。
C.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
D. 末句是作者在直接抒情,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7、阅读。
【材料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特。
【材料二】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释]竞渡:赛龙舟,讵(jù):岂,表示反问。殒(yǔn):死亡,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1】材料一中的“元日”指农历 ________月 ________日。这首诗描写的是 ________的情景。
【2】材料二中的“端午”是农历 ________月 ________日,这个节日主要是纪念伟大诗人 ________。
【3】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 ________月 ________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________,每逢佳节倍思亲”。
8、读毛泽东的《咏梅》,回答问题。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这首诗的全称是《卜算子·咏梅》,其中( )是词牌名,而( )才是真正的题目。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 )的同题咏梅词而作的。
【2】解释字词的意思。
咏:_______ 犹:_____ 俏:_____ 争:_____ 烂漫:_____
【3】这首词的前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后一部分着重写梅花( )。其中最能表现梅花不畏严寒的一句是( )最能表现梅花崇高境界的一句是( )
9、阅读与理解
一串红璎珞
那是19年前的事儿了。
那年我7岁。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午后,外祖母急于帮外祖父铡草,便把她脖颈上戴着的那串红璎珞摘下,放在堂屋里高高的木桌上,风风火火地出去了。红璎珞是外祖母当年的陪嫁物,是她唯一一件首饰。外祖母显然把它看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总是形影不离地戴在身上。只是后来有几次做农活,这串红璎珞差点儿遗失,此后,每做重活时外祖母便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从脖颈上取下来,束之高阁。
红璎珞共由5颗殷红如血的玉石穿成,颗颗光洁圆润、玲珑剔透。对这红璎珞,我窥视已久。此时,它正无比真实地躺在那张紫檀木桌上,闪烁着光芒。我幼小的心灵躁动起来。于是,我搬来板凳爬上去,毫不犹豫地用小刀将那根纤纤细线划断,取下那串红璎珞上的两粒。然后一个人跑到村口那棵大榕树下,把那两粒玉米粒儿似的红璎珞当作玻璃球来弹着玩。
整个下午是快乐而兴奋的。直到太阳落山,我才意犹末尽地从地上爬起来,捏着那两枚已滚成泥球的红璎珞回家。
回到家里,外祖父和外祖母正一脸严肃地分坐在那张方桌左右。尤其是外祖母,脸上的泪痕犹存,仿佛刚刚哭过。他们严肃的表情告诉我,我闯祸了。我下意识地将握着红缨路的手摸紧,背向身后。
“你有没有动过桌上的那串红璎珞?”尽管外祖父竭力克制自己,话语里还是渗透着一丝怒气。
我内心一阵惶恐,使劲咽了口唾沫,轻声说:“没,我没拿。”
“孩子,你要是拿了也不要紧,”外祖母的语调有些低沉,显得很疲惫,“但你一定要说实话,谁也不会喜欢说谎的孩子。”
我不敢正视她如炬的目光,忙垂下头:“我真的没动过它。”
外祖父勃然大怒,刚要发作,外祖母制止了他。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好了,孩子,回去睡觉吧,要记住外祖母的话,一定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说谎的人是要被瞧不起的……”
外祖母的话一直在我脑际盘旋。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寝食难安,心怀忐忑。我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勇敢地承认错误,以至于每当在口袋里触碰到那两枚红璎珞时,心便隐隐作痛。我想告诉她是我偷了红璎珞,但又怕招致训斥;我也曾试图将这些统统忘掉,可努力了许久,才发现我根本做不到。最后,我干脆把它们埋进了屋后的土坑里,以换取内心的平静,但它们依然顽强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从此成了一个心事重重郁郁寡欢的孩子。这些当然躲不过外祖母的眼睛。同样是在一个午后,外祖母出人意料地将那串残缺的红缨路从脖颈上摘下来,笑吟吟地说:“我要去干活,你先替我保存一会儿,好吗?”我脑海里一片空白,茫然无措地将它捧在手里。
等外祖母在我视野里消失时,一个念头迅速闪过脑海。我拿起小铲,没命地跑向屋后将埋迸土里的那两枚红璎珞挖了出来,然后放在水里洗干净,将它俩和它的伙伴们重新穿到一起。红璎珞重又焕发灿烂光芒。等我踩着板凳,如释重负地将那串红璎珞放在紫檀木桌上时,我感觉悬在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外祖母回来后,仔细端详了桌上的那串红璎珞,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她只说了一句话,却让我终生难忘:“一个诚实的人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孩子,谢谢你替我保存了它。”我终于从那段因谎言而惶惑不安的阴影里走了出来,重新找回了快乐…
直到好多年后,我才想起,外祖母当年交给我那串红璎珞其实是冒了一定风险而且是用心良苦的,而我终究没有让她失望。如今,外祖母早已作古,那串陪她度过一生风雨的红璎珞也已随她的骨灰一起入葬。站在她的坟前,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泪雨滂沱。因为19年前的那个夏日,外祖母已经赐给了我一串让我受益终生的红璎珞:要想获取心灵上的平静,就一定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诚实是每个人颈项上的红璎珞,它不一定能让你的人生辉煌,却能让你的人格永远光彩照人。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文章写的是“我”七岁时的一件事。但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不是说这时候的事,这几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内心一阵惶恐”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如果换成语言描写,应该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课文填空。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袁鹰 B 祁念曾)。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妙——( ) 光明——( )
【3】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4】诗中的“延安”指的是 。
【5】这两节诗主要讲了( )。
A.寻求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B.诗人想找到延安个体位置。
C.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6】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1、课外阅读
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唐宝民
在斯里兰卡的热带森林里,一群野象穿过一条铁路,其中一头小象好奇地停在铁轨上不肯离去。此时一列客车开来,小象被撞到了路基下,其他的象便发火了,一起朝火车冲去,它们用长长的牙去撬铁轨和枕木,一会儿功夫,铁轨和枕木就乱七八糟的躺在了那里。第二天,许多工人在警察的保护下开始修铁路,但修到离野象们50米远的地方时,站在那里的象群开始冲向人群,人们连忙逃进了火车里,象群就把刚刚修好的铁轨又捣毁了。第三天,当局派来了两个排的军队,士兵们一下汽车就摆好了阵形,端着枪慢慢往前走,枪响了,密集的子弹射向了象群,但不是真子弹,而是用来①( )野象的“空包弹”。他们想把野象赶回森林。然而,这个办法也没能奏效,野象们视死如归,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英雄主义气概。于是,就在这一天,政府做出了妥协:停止“战斗”,绕过撞死小象的地方另修一段新铁路,而且要沿整个铁路线为野象和其它丛林动物修一些专门的通道。
②( )。在荷兰北部城市的一个展览厅,工作人员正在摆放40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算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大厅,并碰倒了其中一张,导致数以万计的多米诺骨牌顺势倒下。看着即将完成的工作③( ),气愤的工作人员开枪打死了这只麻雀。这下惹了麻烦了,因为麻雀在荷兰属于保护动物,主办者的行为引起了动物保护者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抗议,要为麻雀讨还公道。在强大的压力下,主办方做出了一个选择,为这只麻雀举行哀悼仪式,并向全国进行电视直播。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商务印书馆在修订最新版的第11版《新华字典》时,和前一版相比,在与动物相关的解释上删除了如下内容,比如:“狸:毛皮可制衣物”;“鹌鹑:肉可以吃”;“鲳:肉细腻鲜美”;“牛:肉可吃,角、皮、骨可做器物”……
法国学者史怀泽认为:“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上述几件事,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④( )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生命,对它们给予尊重和爱护,世界( )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对所有生命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1】联系上下文,选词填空。
① A.侵袭 B.吓唬 ② A.无独有偶 B.独一无二
③ A.大功告成 B.前功尽弃 ④ A.只要……就…… B.只有……才……
【2】根据短文内容填表。
作者的观点 | 具体的事例 | 写得详细/简略 |
____ | ____ | ____ |
为麻雀举行哀悼仪式。 | 简略 | |
____ | ____ |
【3】读第1自然段,完成填空和选择。
(1)象群一而再、再而三捣毁铁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野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为此做出的妥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另修一段新铁路,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政府做出的妥协是一个_____的决定。
A.愚蠢 B.明智 C.无奈 D.简单
【4】读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你认为前一版《新华字典》对动物的解释有什么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摘录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 ”处隐去了一句被引用的名人名言,你认为应该是哪一句?( )
A.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
B.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C.海德格尔说:“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者,只是它们的维护者,人应该和动物、植物平等相处。”
12、课外阅读。
故乡情思腊八粥(节选)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些美好的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的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伯母煮的腊八粥我吃过,三婶熬的我也喝过,感觉都不如母亲做的好吃。母亲的手艺巧,精心挑选搭配的各种杂粮豆经过充分的熬煮,再加上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盛在瓷碗里的腊八粥,各种( )的豆粒儿珠圆玉润,在( )的稠液中莹莹地透着亮光,煞是好看。“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袅袅地舞动着升散开来的热气里弥漫着( )、香喷喷的味道,不等入口,感觉已甜到了心里。在那钻进鼻腔的香味不断地诱惑之下,美美地吃上一口,细细咂一咂,慢慢品一品,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心里却是暖的,不要说营养全面,单是那入口难忘的滋味,就足够让人念想三生啦!
现在城里人叫的商店里卖的碗粥和罐装的八宝粥,不知是不是源于我们的腊八粥,有时买来当便餐,比现熬煮省事多了,可吃起来( )的,总吃不出当年的香甜滋味。
母亲说,喝了腊八粥,用粥堵着嘴,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腊八一过,就算开始过年了。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天天数着算着离大年还有几天,这日子里温馨醇厚的意蕴,也就在人们的期盼里,随着腊八粥的甜香,在纯朴的乡民心里,在淳厚的乡风里,渐渐弥漫开来……
【1】把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里。
A.胀鼓鼓 B.甜腻腻 C.黏糊糊 D.甜丝丝
【2】短文中形容豆粒儿饱胀、晶莹剔透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___________的特点。
【4】第2自然段在短文中起到_____________的作用。
【5】短文最后一句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
D.表示语意未尽,引入思索。
【6】短文写了腊八粥的来历、妈妈煮的腊八粥最好吃、商店卖的八宝粥吃不出当年的味道等内容,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其他的则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读者认为第4自然段与短文主题联系不大,属于次要内容,可以去掉,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教的是六年级的科学课。在第一堂课上,他给我们讲了一种叫作凯蒂旺普斯的东西,说那是种夜行兽,冰川期中无法适应环境而绝迹了。他一边说,一边把一个头骨传来传去,我们都作了笔记,后来又进行了测验。
他把我的试卷还给我时,我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都被打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的呀!接着我意识到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发生了什么事?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所以,我们笔记里记下的那些都是错的。难道错的答案也能得分吗?
不用说,我们都气坏了。这种测验算什么测验?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
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怀特森说道。毕竟,正当传递凯蒂旺普斯的头骨(其实那是猫的头骨)时,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怀特森描述了它惊人的夜间视力,它的皮毛的颜色,还有许多他不可能知道的事实。他还给这种动物起了个可笑的名字。可我们一点没有起疑心。
他说我们试卷上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
怀特森先生说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当中学到点什么。课本和老师都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人一贯正确。他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一旦认为他错了,或是课本上错了,就大胆地说出来。
上怀特森先生的课,每一次都是不寻常的探险。有些科学课我现在仍然能够差不多从头至尾地记起来。有一次他对我们说他的大众牌轿车是活的生物。我们花了整整两天才拼凑了一篇在他那里通得过的驳论。他不肯放过我们,直到我们证明我们不但知道什么叫生物,且还有坚持真理的毅力时,他才罢休。
我们把我们这种崭新的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课的课堂。这就给那些不习惯被怀疑的老师带来了问题。我们的历史老师讲着讲着,会有人清清嗓子,说道:“凯蒂旺普斯。”
如果要我给我们的学校危机提出个解决办法的话,我一定会提出怀特森先生。我没做出过什么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我和我的同学们从怀特森先生那里得到了一种同样重要的东西,一种正视着某个人的眼睛,告诉他他错了的勇气。怀特森先生还让我们看到,这么做有时候是很有趣的。
这里面的价值并非每个人都能觉察到。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他惊骇极了。“他不该像这样捉弄你们的。”那小学老师说道。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全错了。
【1】“班里的每个人都没及格”的表面原因和实质原因分别是什么?
表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对于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我们本该推断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怀特森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历史老师上课时,有人说“凯蒂旺普斯”这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对待怀特森老师的态度变化上看,本文采用的手法是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6】本文介绍怀特森老师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níng nín)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shì sì)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qì tí)而不舍地扑向堤(dī tí)岸,溅起数(shǔ shù)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巨浪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前赴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雷鸣般的轰响”形象地写出了海浪来临时的____与____,令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数百斤重”“十几米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扑、溅、掀”三个动词集中刻画了冬日海的_________________。
【6】从“顶着”“观赏”“不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衬托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写句子,要求不改变原意。
1.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通信员回答说:“你从城市来,爱干净讲卫生。我们已经习惯了,没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抱怨地说:“太阳先生,你要怎么做,随你的便,我们早已决定不再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作业本说:“我今晚要批改这些作业。你送来的试卷,我放在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你们看见过这么劳苦、这么简朴的总理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浏览”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吃饱了的八儿肚子已经成了一面小鼓。(用加点词语和本句修辞手法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被”字句
3.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4.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大的小女儿。”(改为间接转述)
21、习作。
小学六年生活中,相信你的课余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请选择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2.注意活动场面的描写;3.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