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句子的意思,把画横线部分替换成一个成语,写在句子后的括号里。
1.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石蕊试纸,他的研究成绩、效果显著。(______)
2.老师言辞诚恳,情意深长的一番话,饱含对我们的殷切期望。(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______)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使填进去的字前后搭配恰好组成一个地名。
重于泰(________)(________)山再起 万古长(________)(________)阔天空
人山人(________)(________)辕北辙 风卷残(________)(________)柯一梦
3、“抵”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第五画是________。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
4、比一比,再组词。
辩(________) 肌(_______) 剖(_______) 健(_______)
辨(________) 饥(_______) 陪(_______) 键(_______)
谓(________) 喘(_______) 狭(_______) 桐(_______)
猬(________) 湍(_______) 陕(_______) 筒(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们还读过一些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如《宿新市徐公店》,它的后两句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春潮带雨晚来急"。请再写出两句含有"雨"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里涉及到了初唐四杰,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是(______)。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鹊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色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整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
8、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泊”的意思是__________。
【2】诗中哪个字运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阅读文本5-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更重要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2)作者评价了居里夫人的两个发现,是哪两个发现?
(3)请概括课文第6自然段的段意。
(4)怎样理解文中引用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本文写的是居里夫人,为什么要插入斯陀夫人的事迹?
(6)“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有三个“导致”引领的分句,它们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7)为什么说“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人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8)“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作者引用白居易的诗歌来作比喻,“春”比喻
(9)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10、课外开心阅读。
草房子(节选)
①眼看着就要会演,油麻地小学上上下下就为这么一个必需的秃头而苦恼不堪,柳三下用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不行。我不能做秃鹤。”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很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都传开了:“《屠桥》不演了。”大家都很遗憾。
②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当他看到桑桑走来时,连忙过去:“桑桑,你给我送个纸条给蒋老师,好吗?”“好吧。”桑桑接过纸条。
③蒋一轮打开了秃鹤的纸条,那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蒋老师,我可以试一试吗?——陆鹤。
④蒋一轮先是觉得有点好笑,但抓纸条的双手立即微微颤抖起来。当校长桑乔看到这个纸条时,他也愣了半天,然后说:“一定让他试一试。”
⑤秃鹤从未演过戏,但秃鹅决心演好这个戏。他用惊人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⑥在参加会演的前两天,所有参加会演的节目,先给油麻地小学的全体师生预演了一遍,全场不停地响起掌声,孩子们兴奋极了。
⑦秃鹤决定要把戏演得更好,他把这个角色要用的服装与道具全都带回家中。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着。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的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秃鹤就是接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同学们冻得直踩脚,秃鹤却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⑧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无鹤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观众们激动得把手掌都拍麻了。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壳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非常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⑨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真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
⑩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注]秃鹤:陆鹤的外号,因为陆鹤是无头。
【1】根据选文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柳三下不演秃鹤→_________ →预演→__________ →演出成功
【2】根据所给意思,从选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并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1)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_________)
(2)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_______)
(2)为了表现无鹤的人物形象,选文中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_______)
【4】你认为秃鹤是“最英俊的少年”吗?结合选文写出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赏析选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瞅了瞅( ) 安定 ( ) 占据( ) 信心( )
【2】用“ ”画出描写父亲神态的句子。
【3】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改写成意思相同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为什么“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从现在开始》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1】读第四自然段“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这一句话,你觉得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个自然段,狮子为什么说“不再往下轮了”,他开头不是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伴我行走的“火把”
在我读初中时,每天晚上都要到学校上晚自修。放学回家时,要翻越一座山岭,这是最让我 (惧怕 恐怕 生怕)的事!唉,走夜路最怕的就是碰上“鬼”这东西。晚上四周漆黑,怎么不叫人想起“鬼”来呢?
父亲知道我害怕走夜路后,便说:“胆量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我刚上山岭,便见到前面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我的心一阵惊跳——不会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了吧。霎时,我的肩上仿佛压有千斤的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就在这时,我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又鼓了些勇气,艰难地朝前走去。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总之,他始终与我(维持 保持 相持)着距离。
下了山岭,那火把便消失了。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宁静 幽静 平静)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鬼,有什么害怕的呀?”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那“火把”终究没有伤害我,他照亮了我前进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于是,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也是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走夜路时消失了。
长大后,母亲告诉我,其实那个常走在我前面拿火把的人就是我的父亲。
【1】在文中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读文,把“我”发现火把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害怕)—(高兴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害怕)
【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陪我行走,而要在暗中打着火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加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知道拿火把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后,他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 “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本文的线索是( )。
A.干果
B.腊八粥
C.家
D.供佛
【2】下列不属于作者笔下的腊八粥的是哪一项?( )
A.糯米
B.各种糖
C.各种豆子和芝麻
D.红枣、桂圆、花生等
【3】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和外婆都逝世于农历腊八。
B.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C.“我”和母亲每年煮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
D.腊八粥本来是用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星宿。
【4】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我难道不知道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机难道不是今天早上坠毁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 小树随风摇摆。,
改为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重庆南滨路观赏夜景是件赏心悦目的事。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问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吗?”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穿过嘉陵江大桥,可以走到花卉园。
改为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这难道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个电话不是又随即而来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20、改为转述句。
(1)法官说:“两周前我找人用锅炉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然后又上了三道锁,钥匙在我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官指着我问父亲:“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对我笑着说:“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班长抬起头说:“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课堂学习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家庭生活中,在户外旅行中……你一定会有合作的经历和体验吧,请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晰,书写规范,标点使用正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