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考临近,室友们都在认真复习,丁刚同学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
B.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她性格孤僻,常常妄自菲薄 ,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还要有信心。
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谷穗suì 脊梁jǐ 脂粉zhī 前扑后继pū
B.冠冕guān 摇曳yè 邮票yōu 孜孜不倦zī
C.旁骛wù 赞誉yù 谥号shì 附庸风雅fù
D.箴言zhēn 宽宥yóu 搽粉cá 形销骨立xiāo
3、下列关于《水浒传》中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江 怒杀阎婆惜
B.武 松 景阳冈打虎
C.鲁智深 沂岭杀四虎
D.林 冲 误入白虎堂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忧戚 制栽 濡养 不二法门
B.赞誉 骈进 羡慕 矫媃造作
C.惊骇 恪守 箴言 李代桃僵
D.汲取 轻觑 伛偻 形消骨立
5、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①。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②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③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④,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②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③南:意思是向南。④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四 方 之 士 不 远 千 里 从 之 游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益慕圣贤之道______ ②俟其欣悦______
③能属文______ ④而以书赴告同学者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4】请结合(乙)选段内容说说杨时“德望日重”的原因有哪些?
【5】(甲)(乙)选段都写到天气寒冷(画线句),在写作方法与写作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6、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甲:“无尘”写出夜气清新,“如银”写出月光皎洁。这两句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索。】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①,石中火②,梦中身。【乙】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这里形容时间飞逝。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1】阅读这首词,参考甲处批注,请你对乙处也作理解式批注。
【2】结合词作的内容,分析“归去”二字表达的情感。
7、成长是指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又更成熟的一个过程。请积极参与“我成长・我快乐”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解“成长”)
图一
图二
【1】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成”“长”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请完成以下问题。
(1)古人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汉字构成方式称为“六书”。由图一中的“解说”可以看出“成”是一个___________(汉字构成方式)字。
(2)图二“解说”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诵“成长”)
成长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挣扎着摆脱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成长是锁在抽屉里那本带锁的日记,记录了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记录了青春的烦恼。成长是无尽的阶梯,一步一步地攀登,回望来时路,会心一笑,转过头,面向前方,继续努力攀登。成长是一次次的蜕变。蜕变有痛苦,有血汗,有风险,有失败;但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最终变得成熟与美丽。
【2】第二小组朗读上面段落,赢得了阵阵掌声。请品读上面内容,找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文中画波浪线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青春的烦恼”“成熟与美丽”都是并列短语。
B.文中加点的“挣扎”“抖动”“记录”都是动词。
C.“破茧为蝶”的“蝶”用部首检字法,先查“虫”部,再查九画。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品“名著”)
【3】许多名著中的人物都有“成长”的故事,请参考示例(不要求仿照),从阅读过的名著中举一个有关“成长”的人物及事例。
示例:保尔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用生命写成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默写。(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1)晓战随金鼓, 。 (李白《塞下曲六首》)
(2)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3)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
(5)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8)《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 。
9、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各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1)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2)“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3)我想念昆明的雨。
(4)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5)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6)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7)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8)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9)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10)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 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1)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12)我想念昆明的雨。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1)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2)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3】第(3)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分析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试分析文中是始何“以小见大”的。
10、小说阅读
一 只 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叫声清脆悦耳。更重要的是,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令他踯躅不安。
退休后,他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遛遛达达外,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儿、草儿,养狗儿、养鸟儿也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鸟儿之后,他就莫名其妙地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地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没费多少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便准时赶到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食物。常常就看得走了神,失了态。好在这一切,盲眼老头无法看见。
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对盲眼老头说:“你开个价,把这只鸟卖给我吧。”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也极其诚恳地说。
“我只要你这只!”
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自然是不卖。此后又交谈了几次,老头仍然是那句话:“不卖!”一次次的失望,使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便病倒了。他心里明白是因为什么。
几天以后,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是因为这只鸟儿。他虽然对鸟儿是那样恋恋不舍,还是咬了咬牙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到他家中。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听了这话,他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从床上忽的坐起来,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肯放下。
“老弟,其实它不过是一只极普通的鸟。我买的时候才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什么名贵的鸟。”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可他能想像得出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时那种满脸诧异的样子。
“什么?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可是我却判错了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不在岗位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心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泪水扑面而下。泪眼朦胧中他发现,听了这话盲眼老头竟变得木木呆呆,慢慢用手去擦拭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淌出的泪水,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亲手为其操办后事。就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着看着,不禁心头一震:这不就是那个被错判的阿捷吗……
【1】仿照示例填写情节内容,并据此说明情节的特点及其作用。
情节:不爱养鸟,却想得到这只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及作用:
【2】文中的“退休法官”有何性格特点,这种性格特点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请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请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任选一处并加以赏析。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好”的三层境界
杨斌
①学好,是教师或者亲友经常勉励学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学好”,与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一脉相通,也分为三层境界。
②“学得好”是学生求学问道的第一层境界。包括功课学得好,成绩考得好,名次排得好,如果是研究生的话,还可能有论文发得好,工作找得好。但教与学的目标若只停留在突出显性指标的这一层境界,只鼓励学生“独上高楼”,显然不够。何况这样的“高楼”,很多时候只是因眼前目力所及、又为人可见,在表面显得“高”,对于求学的境界立意而言并不足够高。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教育界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题中之义正在于此。
③学好(hào,四声)则是求学问道的第二层境界。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第二个“好”字,指的是好奇的心态,好学的习惯,好问的精神,好研究问题,好挑战现状。跟“五唯”的定量指标比起来,第二层境界虽然没有明显的量化标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当学变成了人生的一“好”,终身受用不尽。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达到这个境界,学习者方可称作是“主动学习者”。总书记说,学习对青年人来说,不仅该是“作为首要任务”,而更应该“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希望大家达到这一层境界。
④第三层境界的学好,说的是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学习。“德者,本也”,学习最要紧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一个人有再多知识,有再大本领,有好学习惯,若没有第三层境界,就没有了方向、准绳和为人的基础。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德”,蔡元培先生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清华学校校歌》也说“器识其先,文艺其从”,都彰显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更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第三层的“学好”境界,关系重大,值得“众里寻他千百度”。
⑤三层境界的“学好”,说的是培养人的本质规律。办好教育就需要遵循规律,教人学“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只是才,更不仅仅是人手;知识、习性、德行,由外至里,三位一体,“然后君子”。
【1】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这篇文章采用的结构是( )
A.并列式
B.递进式
C.总分式
D.对比式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谈谈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学好”。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许多事物,不是越快越好,过度的快不但没有好处,还会造成了很多的危害。越南有一种野生的水稻,不用施肥浇水,一年四季都在疯涨,产量也非常高。但当地人发现,像许多物种一样,这种疯涨的水稻不能食用,水稻内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不过,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似乎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生长缓慢下来,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毒素就会被水稻自身排除,野稻米也将成为金米粒。因此,如何使这种野生水稻的生长速度缓慢下来,成了人们研究的一大课题。要求: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我们的生命很短,但我们将经历太多太多。有些事被风吹走了,有些事落在了房檐上,但有些事却在心里让我一直记得。
请把“ ,我一直记得”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