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挂甲寺地区民间文化 ,群众文化底蕴丰厚,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②东巴文字与中原汉字源头之一的甲骨文可谓 ,尽管我们无法证明其同源,但却关系密切。
③翻阅这些资料,一位爱国华侨的情怀 ,记者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跨越60年的历史画卷。
A. 异彩纷呈异曲同工如在目前 B. 源远流长各有千秋如在目前
C. 源远流长异曲同工跃然纸上 D. 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跃然纸上
2、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近年来,每到教师节前夕,教育局领导都会到学校看望老师,与老师们握手言欢,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寄予殷切期望。
B. 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C. 格力电器能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稳执牛耳,与它的苦练内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完善销售体系,创新技术分不开。
D. 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当偶尔出现错误时,他绝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E. 今天各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3、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古代的“江左”是指( )
A.长江以东
B.长江以西
C.长江以南
D.长江以北
4、下列哪些人物属于“明初诗文三大家”?( )
A.宋濂 B.李梦阳 C.高启 D.刘基 E.杨慎
5、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6、现代文阅读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
B.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
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
C.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从整体上写出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后,又用“_______,_______”写出其楼阁随地势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建筑特点。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起笔,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到,自己求学时很多同学家境富有而自己并无羡慕之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
8、(1)言者无罪,_________。(《诗经》)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孟子》)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4)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生乎吾后,_______,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6)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7)不应有恨,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_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穿战袍、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将重蹈秦灭亡之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凄苦冷清,又写出了作者不能与妻子互诉衷肠的悲哀。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作者认为“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就是____,____,___。
11、在下列句子的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自己沉醉在钱塘湖美景之中,流连忘返,满怀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后赤壁赋》中“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所描写的情景,与《赤壁赋》中描写其游览行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均反映出作者游览的随性无拘。
(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思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题目,以“夜饮”二字为中心,逐步展开写景、叙事和抒情。
B.秋夜风凉,冷雨交加,凄恻动人的萧瑟之声,尽显边地之夜的荒凉景象。
C.诗歌颔联化用《离骚》中名句,遥想家中双亲,流露出诗人迟暮衰老之感。
D.诗歌颈联写壮士舞剑、胡笳悲音,豪壮欢愉后诗人心情变得沉重,思潮难平。
【2】清人姚范评论尾联“托意深婉”,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友堂记
胡铨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1)钓筑间:指隐居生活。(2)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3)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4)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5)陵轹:压倒。(6)骫:盘曲。(7)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8)轩冕:指官位爵禄。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告饥,而庐陵特甚 会:恰逢
B. 以字罢瘵 字:使……休养生息
C. 泠风薄人 薄:浅薄
D. 固不能屈之使卑 固:本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郡以大理 对植以竹
B. 家猿狖而宫鱼龙 而小人有所畏
C. 枨也欲,焉得刚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
D. 盖刚则不夺于欲 方公闲于簿书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 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士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 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 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5】有人评价本文“善以化用表己之意”,即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转化,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请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并解说“己意”。
【6】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请综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下面的补充资料,概述“古人松竹梅崇尚”的表现及原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
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思考:铜车马让世人惊艳赞叹,圆珠笔却让国人唏嘘遗憾,两相对比,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写一段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160字左右。
材料一 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由3000个零部件组合而成。结构精巧,工艺复杂,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它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世界“青铜之冠”。
材料二 3000多家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占世界总供应量的80%……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和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为此中国企业每年需支付2亿元外汇,制造商生产一支圆珠笔的利润还不足1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