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松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夸张、拟人)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夸张)

    C.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比喻、拟人)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

    B.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一个劲儿地得到,多多益善

    C.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D.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光把渠水辉映得富丽堂皇

  •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美国在韩国布署“萨德”的行为,中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B. 大周放假,小明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C. 实验技能测试时,王明成绩优秀,无独有偶,张晓也获得了优秀。

    D.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会船时节,湖面上船只鳞次栉比,湖边小路上游人如织。

    B.一场秋雨过后,来自天空的(大雁的)身影,不断提醒着杨福星,最值得期待的美食正在这里(松树下、板栗树下)萌发。褐色小伞状的蕈子其貌不扬,却为历代美食家奉为珍馐。

    C.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D.徐教授昨天下车伊始,不顾旅途劳累,马上赶到会场,给大家做端午风俗的专题讲座。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困人饥日已高”运用互文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B.“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既说明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大,为下文“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作铺垫,深刻揭露宫室的罪恶。

    C.“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在价值方面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宫室掠夺的残酷。

    D.“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   ,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草色入帘青。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雾凇沆砀,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两岸石壁,   ,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填空题。

    (1)名著阅读。

    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的名著《昆虫记》是一部“昆虫的史诗”,在他笔下, _________外表纤细而优雅,却残忍如妖魔,甚至猎杀同类;_________在搬运粪土回土穴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同类偷枪,但它仍会百折不挠地从头开始。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能够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够改变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能够把握今日。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③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④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⑤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⑥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父亲又不在身边,我没人可问。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⑦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⑧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⑨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⑩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⑪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⑫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 选自《读者》2017年5月第10期,有删节)

    1作者读古诗经历了四个阶段,阅读全文,将表格补充完事。

    “我”读诗的阶段

    “我”读诗达到的程度

    背第一首诗和词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有画面感

    读带批注的诗词读本

    完全理解

    对父亲的观点提出质疑

      ③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说爸爸“离谱”的原因是什么?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5文中“我”用多种方法读诗,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原文内容谈一谈。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总有____让我回想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2)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不得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