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B.微动涟漪,惊起一滩鸥鹭。(欧阳修《采桑子》)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凯歌 称职 蓬勃 绵廷
B. 气慨 笼罩 寂寞 庇护
C. 御聘 头街 港湾 泥潭
D. 勋章 陛下 闪烁 灵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情已经过去了27年,27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其间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但我不相信他会忘掉我,忘掉中国。
B.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C.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会聚成爱的海洋。
D.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可日本文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
4、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A. 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在》为事物说明文,《时间的脚印》《被压扁的沙子》为事理说明文。
B.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诗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5、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选择其中一种即可)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流”“采”“芼”运用的妙处。
6、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3)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4)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7)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8)__________,归雁人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9)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10)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②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
③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卓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
④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是“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
【1】选段中少年的身份是?
【2】红军是非常受人民欢迎的,根据选段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红军?
8、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奥密克戎来袭 我们如何应对
①继香港地区发现奥密克戎感染者后,我国内地也相继检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12月11日,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进一步增加了疫情不确定性,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大。
②12月14日下午,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广州发现首例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该病例11月27日从国外入境,集中隔离期间多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12月11日,解除隔离后乘飞机返回广州,闭环转运至家中居家隔离;12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例行采集核酸标本,13日凌晨通报结果初筛阳性,后经市、区疾控中心重新采样复核结果均为阳性。
③13日,天津也检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据天津市卫健委介绍,天津此次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来自欧洲的入境人员,该人员在天津入境时体温正常,申报无异常。经海关检疫排查采样后,全程闭环管理转送至西青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12月9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④从11月被发现、命名到扩散,奥密克戎病毒传播迅速。据世卫组织消息,截至2021年12月9日,在世卫组织全部六个区域委员会中,63个国家和地区已发现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病例。
⑤对于奥密克戎威胁的评估,很大程度取决于三个问题。首先是传播能力,其次是疫苗及既往的防控举措在预防感染、传播、发病与死亡方面还能有多大作用,最后是变异株毒力如何。
⑥在传播力方面,根据目前有限的证据,奥密克戎似乎比德尔塔具有增长优势。不管是在德尔塔流行较低的南非还是流行较高的英国,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似乎都快于德尔塔毒株。世卫组织表示,尽管欧盟/欧洲经济区迄今报告的所有病例都是轻症或无症状,但目前仍不清楚奥密克戎可能在多大程度降低其毒力。
⑦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我国将严密跟踪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的流行趋势,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策略,严格落实入境人员和货物管理,严防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输入和传播,加大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研究,为我国精准化防控和疫苗研发等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按照我国“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即便奥密克戎在本土出现传播,也可以尽快扑灭,减少影响。
⑧吴良有提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仍然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引导60岁以上老年人加快接种,积极稳妥开展3~11岁人群疫苗接种工作,符合加强针要求的必须打加强针,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接种率,为疫情防控工作赢得主动。同时做好物理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保持社交距离,这仍然是最有效、最简单的防护手段。
(摘自《文萃报·周五版》。有删改)
【文本二】
①首先,目前的检测方法对于奥密克戎是有效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已针对奥密克戎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并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输入我国的奥密克戎病例。此外,奥密克戎出现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政府加强对新冠病毒的监测、报告与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阻断病毒传播,政府要确保预警系统到位,能够有效为公众提供信息。
②世界卫生组织同时建议个人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公共场所至少保持1米距离、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手清洁、对着肘部或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接种疫苗等,同时避免去通风不良或拥挤的地方。
③目前已知的情况是,所有新冠变异株都有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因此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接种新冠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不过,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此外,还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在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呼吸短促等症状出现时,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减少外出和非必要出入境也能降低感染奥密克戎、德尔塔等变异株的风险。应尽量减少前往高风险地区,并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告诉我们,奥密克戎来势汹汹,我们要措施积极应对。
B.文本一第⑥段加点的“似乎”表推测或估计,表示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具有增长优势这个结论不确定。
C.文本一第②~③段主要介绍广州、香港相继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
D.文本二第②段用具体数字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个人采取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
E.两个文本的最后一段都提到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是目前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
【3】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说一说我们该如何应对奥密克戎。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
——2021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摘选
请以《我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