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柳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的六要素和记叙的六要素一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消息结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消息的三个特点是: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B.《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469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水经注》因注释《水经》而得名,它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写的一篇小品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D.《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本书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在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本书最大特点就是将客观真实的事实进行艺术化处理和表达。

  • 2、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A.秀欣   镌刻   弓弩   重峦叠嶂   磨肩接踵

    B.料俏   俯瞰   锁屑   满院狼藉   踌躇满志

    C.禁锢   遒劲   濒临   巧妙绝轮   气宇轩昂

    D.妯娌   鲜腴   踌躇   长途跋涉   惟妙惟肖

  • 3、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

    ①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抹上灰泥

    ②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

    ③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④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

    ⑤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A.⑤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⑤ C.④③②①⑤ D.①③④②⑤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语言犀利,刻画人物更是入木三分,让人印象深刻。

    B.某些同学在食堂就餐后,不收拾餐盘的行为,让人深恶痛绝

    C.这件精美器具的设计真是巧妙绝伦,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是七言律诗,“行”交代了游踪;【乙】是七言古体诗,“行”是乐府曲名。

    B.【甲】诗尾联中“绿杨”指碧绿的杨树,一个“爱”字直接点明全诗主旨。

    C.【乙】诗中“黄金台”即“幽州台”,这里用燕赵王礼贤下士的典故含蓄地点明全诗

    的主旨。

    D.【甲】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乙】诗构思大胆,诗中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加以表现。

    【2】微写作: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呈现的画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

    (1)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6)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7)《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水浒叶子》是明末书画家陈洪授为《水浒传》中四十名好汉创作的系列版画作品,人物画像配以绰号、姓名和题赞,题赞写道“伸大义,斩嫂头,啾啾鬼哭鸳鸯楼”,请你为之配上人物的绰号、姓名,并简要说出与题赞中提到的内容相关的一个情节。

    绰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相关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将文明推向灿烂的“使者”——水稻

    ①当今年的夏风送来缕缕稻香,我们已无法再见那个禾下乘凉的老人——隆平,心中不免泛起伤感,对“稻”产生别样的情愫。如果说中国的文明产生于麦田,那么水稻便是将文明推向于灿烂的使者。自入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从此,它便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以其坚韧的性格,花开四枝,叶落纷飞,行走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②稻,在中国的历史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久远。商代为“徐”,周代为“稻”,意为“以抛种的方法栽培的谷物”,这也是稻区别于其他四谷的特点。当然,它还喜水而生。汉代《史记·夏本纪》中有“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宋代《尔雅翼》言:“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作为人类賴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之一,稻的繁衍可谓持续而辉煌。同时期的《禾谱》对其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专业记载。明代的《稻品》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以致现在水稻品种达3万多。

    ③稻,让“蛮荒之地”变成粮食主要供应地。稻离不开水,就像鱼离不开河一样。江南水乡,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兼有渗透性,让稻子一年多熟,于是便有了鱼米之乡。虽然历史上,南方被认为蛮荒之地,可是稻的伟大,却让南方成为全国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唐代韩愈称“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之说,足可见稻之地位。明朝末年,稻米占全国粮食供应的比重约为7/10。即使是今天,稻在中国的粮食供应中仍然占有很大比例。

    ④稻的种类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不管是我国最东的城市抚远市,还是最西的乌恰市,亦或是最南的三亚市和最北的黑河市,都有水稻的踪影。顽强坚韧的性格,让稻在不同的地域都能择机而生,在不同的水域长出不一样的米。在南方它叫籼米,又叫南米、机米,体型细长,身材苗条,就像南方的人一样水灵;在北方它叫大米,又称粳米、硬米,体型粗短,长相圆润,就像北方的壮汉一样壮实。不管来自何方,也不管叫什么,都不影响稻在中国人饭桌上的地位。

    ⑤清水洗泥,立根重生,稻的生长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从秧田到稻田,看似简单的迁徙,却是秧苗的成人礼。在天光云影的水田里,它们站成了一行行一列列,竟相生长,灿烂磅礴。河水隔三差五地去访问稻田,使得秧苗的脚踝一直隐没于水中。夏日的暴风雨没有让秧苗倒下,反而促使它站得更加坚定。三伏天的高温没有束缚住秧苗的脚步,反而让它长得更加壮实。萤火飞舞,青蛙鼓腹,“稻花吹早香,风露千万亩”。那每一片叶子都是蓄积乳汁的海,那每一粒的金黄都包含着忍耐、坚守与汗水。收割、打稻、晾晒、扬场、碾米,稻的历程比任何一种谷物都要繁碎和复杂。所以,即使硕果累累,稻子依旧谦卑地低着头。当金黄的稻谷碾成白米时,无数新的生命便真正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⑥虽然稻谷的孕育蜕变充满了艰辛,但人们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从妇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妙比喻;从文雅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到通俗的“一样米养百样人”。稻米文化在诗歌、俗语方面的这种影响不胜枚举,且意远境长。为表达对主食的尊重,人们还常常选在春节这样时序交接的重要时刻,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具有象征意义的“年夜饭”。如年糕、发糕,以及后来的元宵、粽子、清明团子、糍粑、米酒等众多的食物品种,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在闽南地区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年糕过年,发糕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糕吃点心,充满着对新的一年发财、如意的祈愿。

    ⑦从“饭稻羹鱼”到鱼米之乡,一株稻子等待了二千多年;从稻谷变成白米,一粒稻谷经过了苦夏的历练。其实,稻谷不仅在于喂养了乡村和城市,还有滋养生命背后沿袭的轨迹,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新生和启示。

    (注释)①稌(tú):指水稻。

    【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历史、供应价值、种类、生长过程和文化等方面对水稻进行了介绍。

    B.文章题目运用拟人修辞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商朝起到明朝止,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开说明。

    D.水稻在南方水域生长,体型粗短,长相圆润,又叫籼米、南米、机米。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作为人类赖以为生的主要粮食之一,稻的繁衍可谓持续而辉煌。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明朝末年,稻米占全国粮食供应的比重约为7/10。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______,给了我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