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对《登高》一诗鉴赏错误的一项(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表现感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D.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2、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B.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面对美方对中国的无理攻击和指责,杨洁篪坚定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里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
C.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着重说明了恐龙灭绝原因;《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物候”“物候学”,明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物候现象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因素造成的。这两篇文章都属于事理说明文。
D.《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4、(词语擂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B.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迭风云变幻,人生选择丰富多元,这样一个新时代给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C.你的笑容如晚霞般怡人,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神采飞扬。
D.不同派系的权力之争,使这个集团四分五裂,分崩离析。
5、初授官题高冠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②,宦情③多欲阑④。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⑤。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⑥。
【注】①高冠:长安西部的高冠峪,岑参曾在此隐居耕读十载。②一命:最低等的官职。③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④阑:尽,残。⑤药栏:指栅栏。⑥渔竿:指垂钓隐居的象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颔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2】请简要赏析“涧水吞樵路”中“吞”字的妙处。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②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③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④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______________》)
⑤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__________)《龟虽寿》)
⑦馨香盈怀袖,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⑧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祥子给杨先生家拉包月,还要做各种家务,经常遭受辱骂,但是想到工钱比别处多,他还是忍气吞声地留下。(《骆驼祥子》)(_________)
(2)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_________)
(3)《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按先后顺序,有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弼马温、行者、斗战胜佛等称呼。(_________)
8、成长与成功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守株待兔地等来;那些唾手可得的成功,与其称其为“成功”,不如叫做“运气”,人们看待成功,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只看结果本身,而不去探索产生结果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来的。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
③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然其父未能关注其成长,满足于邑人的“宾客”之道,“钱币”之诱,“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十多年后,天赋超人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而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学研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依然沉醉于科学的世界,“像一个小孩儿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未知的探寻之中,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再次获得诺奖的垂青。由此可见,持续不断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
④追求成长,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而忽略成长,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它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它曾经有过毛毛虫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有删改)
【1】围绕“成长与成功”,全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作者在第③自然段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9、 相伴
要求:(1)选择一个题目,补全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2)要真实、有个性地表达。语言流畅,字迹工整。(3)文中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化名,以免透露有关信息,影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