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短语结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雄伟壮丽”都是并列短语。
B.“更加坚强、深受感动”都是偏正短语。
C.“心情好、大家唱歌”都是主谓短语。
D.“安排任务、眨眼睛”都是动宾短语。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了乐于吃苦的理念和心态,就不会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B.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勇往直前。
C.洋湖湿地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3、下面语文知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加点的“里”字是方位名词。
B.“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中加点“是”字是表示判断的动词。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家严”“久仰”“赐教”就是常用敬辞,“令尊”“愚见”“鄙人”就是常用谦辞。
D.“敌人诡计多端,我们此行务必小心,不能上当”中加点的“诡计多端”属于贬义词。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顽强面对困苦和磨难的生活感悟。
B.普希金是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C.《孙权劝学》《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学”“诗”“铭”“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尽管台上演讲者的语调非常慷慨激昂,但由于他所讲的内容太过深奥,人们无法理解,所以听众的 非常冷淡。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陈帆是我们班上的“奥数”高手,他的解题思路往往既新颖,又 。
A. 反映 限制 简捷 B. 反应 制约 简捷
C. 反映 制约 简洁 D. 反应 限制 简洁
6、下面有关《骆驼祥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从农村来北平谋生的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
B.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
C.祥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后来他在茶馆中遇到了拉车的老马和他的孙子小马,他们的悲惨情景似乎把祥子这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D.祥子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祥子每天接送完这个,又要去伺候那个,同时还要干杂活。更可恨的是,曹先生、曹太太不把仆人当人看,食宿很差,所以祥子怒辞曹宅。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忏悔 chàn 屏息凝神bǐng
B.粗拙zhuō 呜咽##dot## yè 忧心忡忡zhōng
C.迸溅 bèng 澎湃 bài 气冲斗牛dǒu
D.污秽huì 热忱 chén 瞬息万变shùn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
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③便捷,欻然④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⑤,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注释:①瞪目如椒:眼睛睁大,像花椒的果实。②果腹:满腹,即吃饱的意思。③故:同“固”,本来。④欻然:忽然。⑤啾啾如悼息:叫声凄厉好像在悼念哭泣。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
(1)其一犬坐于前 (2)屠暴起
(3)方将过半 (4)衔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3】请自选角度,给【乙】文画波浪线句“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作批注。
【4】【乙】文中的张历友是蒲松龄的诗友,曾为此事作《义鼠行》一诗,诗云:“此鼠义且黠,捐躯在所轻。”这里的“黠”与【甲】文中“狼亦黠矣”的“黠”意义相同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理由。
9、古诗文积累与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 。
(2)夕阳西下, 。
(3) ,百草丰茂。
(4) ,不亦君子乎?
(5)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国家发展又出现了非常顺利的大好局面,这可以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来形容:“ , ”。
(6)现在有不少人开口闭口离不开“钱”字,对财富特别追崇。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填《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鞋子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爹您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不住地说,我们长这么大就是您的恩情,您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您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给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拍拍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衣服,清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一次为他梳头。看清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这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莎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
⑥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⑦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⑧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⑨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⑩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⑪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从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⑫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⑬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⑭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⑮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1】文章①—③段通过父亲的语言,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完成如表。
段落 | 父亲话语的内容 | 形象特点 |
第①段 | ①特意种无污染的粮食给孙女 | 勤劳、 、 |
第②段 | ② | |
第③段 | ③ |
【2】第①段划线句子中“温热”和“酸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4】关于父亲,文中说“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清贫”与“丰盛和富有”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借来的粉蒸肉
七焱
1
1988年我六岁,父亲和母亲离婚了。那年除夕晚上,我独自在母亲工厂宿舍等她归来。室外天寒地冻,宿舍内因悄声燃烧的蜂窝煤而温暖了许多。往那口冒着蒸汽的铝锅望去,混合着蒸汽一同弥漫的,是满屋蒸肉的香味。
我饿了,抵不住肉香的诱惑,揭开锅盖,夹了一片粉蒸肉放进嘴里,心里想着,“再吃一片就好”,嘴上却不停,连吃了半碗。
我吃得正酣,母亲带着一身冷气回来了。她推门而入时,我嘴里正含着一块肥肉,母亲扫视了屋内一圈,直盯着我,走了过来。当即一顿连扇带打,我张着嘴哇哇大哭,伤心极了,半块肉连同涎水掉了出来。揍过我之后,母亲端起那碗粉蒸肉甩门而走,留下我一人在她贫陋的职工宿舍里不停抽噎。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端着那碗粉蒸肉回来了。她愠怒已消,面容恢复到一贯的丧气,顺手把碗放进锅里重新热了热,然后端出来,让我跟她一块吃。吃完那碗粉蒸肉,按母亲的说法,“粉蒸肉吃了,就算是过了除夕”。
成年以后,我才重新满怀酸楚地触碰这些记忆,连同多年来对母亲生活的解析,以及来自周围的零散信息,才隐约得出一些答案。她原先是国营塑料厂的缝纫工,婚姻遭遇变故没多久,便被调换成烧火工,只有噪音和孤独与她为伴。每况愈下的处境加之原有的性格,在她身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2
90年代初,我上小学,市场经济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城,也开始活泛起来,母亲和我的生活也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母亲所在的车间被私人老板承包,工人工资由计时变为计件,当时母亲的工种已经调回缝纫工,整天在缝纫机前缝蛇皮袋,一个5分钱,一天能做三四百个。为了多挣钱,母亲每天都在工厂里干得热火朝天,母亲双手遍布的伤痕和茧疤就是那时留下的。
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足以令母亲喜笑颜开好一阵。几乎每次,母亲一拿上工资,就去菜市场买点肉,用草绳拴挂在自行车的车头,招摇过市地骑回家。
母亲总会麻利地将蜂窝煤炉和灶具搬到屋门口,菜籽油烧得滚烫,肉片入锅的“嗞啦”声,锅铲炒动的节奏,升腾而起的油烟随之传来……我紧张而愉悦地站在一旁看母亲蒸粉蒸肉。我忽然间也是第一次想到“幸福”这个词,并小心翼翼地试图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虽然母亲的脾气依然暴躁,但她依旧给予我尽可能多的爱,用属于她自己的方式。
我上初一那年,一个碎嘴的中年妇女,有段时间成天往我家跑,目的是想说服母亲嫁给一个河北的煤矿工。最终,母亲松了口,答应见他一面。见面地点是这个妇女家里,妇女领着母亲,母亲领着我。
男人木讷、老实,半天才说上一句话。不大一会,饭菜做好,我们几个人围在桌前。有饭菜堵嘴,男人更加没有话说,一个劲往嘴里刨食。那桌饭上恰好有一道粉蒸肉,母亲先给我碗里夹了两片,可是我并没有食欲,只是用筷子在碗里乱戳。对面的男人则不停给自己碗里夹肉,不大一会儿,一碗粉蒸肉眼见着就要被他扫光。
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等吃完,“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走。母亲扔下了一句话:“在我面前,谁也别想抢我儿子的粉蒸肉!”
母亲拉着我的手,我紧紧攥着母亲的手,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4
此后每年的年夜饭,我家桌上照例都有粉蒸肉。
2001年,我考上省城的大学,母亲也分到了职工安置房。那年寒假回家过年,母亲特意操持了满满一大桌酒菜。
桌上仍然有粉蒸肉,我忽然就想起了1988年的那个除夕,便开玩笑和母亲说:“妈,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有次过年,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你把我打了一顿?”
母亲的视线在杯盘间来回巡视,笑容却如同河水的落汐一般逐渐褪去,“咋不记得……你得体谅你妈当时的处境……除夕那天早上我跟厂里的同事借钱买肉。被同事媳妇知道了,她当众辱骂我,非要我把那块肉还回来,我回来就端走你吃过的那碗肉要还她。后来,还是工友们劝住了我们……”母亲讲着,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
我知道,那碗粉蒸肉飘溢的糯香味,将永远萦绕在我们母子之间。
(摘自《参考网》有删改)
【1】文章围绕“粉蒸肉”展开叙述,请从“我”的角度补全方框中的内容。
时间 | 事件 | 心情 |
六岁除夕 | 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被母亲打 | 伤心委屈 |
上小学 | ①___________ | 紧张愉悦(愉悦幸福) |
上初一 | 我听见母亲说谁也别想抢走他儿子的粉蒸肉 | ②________ |
上大学 | ③___________ | 体谅温暖 |
【2】品味语言(1)几乎每次,母亲一拿上工资,就去菜市场买点肉,用草绳栓挂在自行车的车头,招摇过市地骑回家。(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等吃完,“啪”的一声将筷子拍在桌上,拉起我的手就往外走。(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简要概括母亲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4】文章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以“借来的粉蒸肉”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12、按要求作文
爱,是对人或物的深情,能够带来温暖、力量、希望、奇迹……爱,是喜欢做某事,能够带来勇气、动力、恒心、成功……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爱,使奋斗变得其乐无穷。
请以“有爱才有 ”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5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