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二章)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B.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二章)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C.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唉,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D.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
居住没有地方,文帝来到,也无法进入(军营)。文帝派驻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 除了 按照 关于(都是介词)
B.难道 曾经 仿佛 终于(都是副词)
C.嘎叽 哎呀 哎呦 嗡嗡(都是拟声词)
D.或者 但是 只要 如果(都是连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B.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C.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
D.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连绵不断,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着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
②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
③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④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
A.④①③②
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悐,更着②风和雨。
无意苦③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②着(zhuó):遭受。③苦:苦苦,极力。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这首词题为“咏梅”,全文竟无一个“梅”字,通篇尽是梅香,构思巧妙,意味深长。请对这首词进行简要赏析。
6、学好语文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将让你终生受益,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间四句默写下来(字体要规范、工整、美观)
单 | 车 | 欲 | 问 | 边 | , | 属 | 国 | 过 | 居 | 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萧 | 关 | 逢 | 候 | 骑 | , | 都 | 护 | 在 | 燕 | 然 | 。 |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些,我在留学的时代是极注意的;否则,我对你们也不会从小就管这管那,在各种manners(礼节,仪态)方面跟你们烦了。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1954年8月16日信摘录
傅雷在给傅聪的家书中,曾告诉儿子学习不仅仅在音乐方面,还要在行为、礼节方面多加注意,请举例说明?
8、阅读《藤野先生》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A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加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鲁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4】文中“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不”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
【6】“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9、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章节、片段来写,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求新颖。
②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一定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不能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