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3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据此可知毛泽东( )
A.重视经济建设
B.学习苏联经验
C.强调军事斗争
D.关注舆论宣传
2、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中有如下记载,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
草部 | 青蒿、人参、当归、三七、黄连、决明、龙葵、芍药等 |
谷部 | 稻、小麦、玉蜀黍(玉米)、大麻、大豆、红曲、沙蓬等 |
菜部 | 苜蓿、木耳、莴苣、胡瓜、竹笋、冬瓜、甘薯、苦瓜等 |
果部 | 葡萄、甘蔗、木瓜、山楂、荔枝、胡椒、西瓜、甜瓜等 |
A.《肘后备急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3、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落实三权分立理念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4、如图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推行旨在( )
A.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降低百姓生活成本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垄断全国商品贸易
5、建立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 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从《孔子家语》到《颜氏家训》,再到《朱子家训》无不体现家教家风的重要。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家风的思想源于(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6、“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遣远征军四千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这场战争( )
A.因“亚罗号”事件而挑起
B.实现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迫使中国接受关税协定等条款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7、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是( )
A.民主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
8、1916年12月陈独秀言道:“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陈独秀意在( )
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9、“元鼎元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材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B.丝绸之路此时已完全形成
C.汉代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10、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部,各置刺史,秩六百石。刺史的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西汉刺史的设置( )
A.促使地方行政效能提高
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解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D.造成地方机构重叠加重负担
11、在青海发现的距今约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墓葬中,石斧、石锛、石凿等多是男性的随葬品,而纺轮则大多是女性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习俗形成
C.早期国家形态产生
D.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
1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下列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有( )
①领事裁判权 ②割让香港岛 ③开放五口通商 ④鸦片贸易合法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14、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最初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责任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 )
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
C.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D.议会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
15、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德国访问时指出:“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习主席这句话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的主要是郑和下西洋( )
A.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B.推动了对外贸易巨大发展
C.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
D.展示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16、1940年下半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这一次作战被称为(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7、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18、如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项目 | 收入总额 | 支出总额 | |
中央提成额 | 地方留成额 | ||
钱税 | 3139.8万贯 | 1089.8万贯 | 2050万贯 |
粮税 | 1615.7万石 | 215.7万石 | 1400万石 |
合计 | 4755.5万贯石 | 1305.5万贯石 | 3450万贯石 |
A.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19、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20、“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21、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
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2、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
23、自古以来,山东在全国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反映的时期是( )
A.战国
B.秦
C.西汉
D.隋
24、东晋推行一种君主与臣子共同治理天下的形式,当时,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之时,百官陪列,命王导御床共坐。这说明( )
A.君主的权力被制衡
B.门阀势力显赫
C.士族与皇权的冲突
D.地方豪强割据
25、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战场形势:全面内战开始时,________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2)中共中央准确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力更生、以________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3)结果:1946年7~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约30万人。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很快被粉碎
26、________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7、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外汇储备,位居________,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8、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29、雅典民主制度的黄金时代是_____担任首席将军期间。____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30、填空题
古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的主要民主机构
政治机构 | 职能 |
①________ | 讨论、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
②________ | 负责处理大部分城邦政务 |
③________ | 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 |
31、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________,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32、隋炀帝时,开设 ______,科举制形成。
33、宋朝________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________熟的_______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______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_______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34、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35、抗战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的背景是什么?
36、军阀割据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37、清朝是如何巩固东南边疆的?
38、王莽代汉
(1)王莽代汉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王莽政权的概况是什么?
39、秦始皇有“暴君”之称,而明朝人李贽则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