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可克达拉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写词语。

    gōng diàn pǔ sù   zhū hóu   mài bó   wū yā   qī xī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_____________

    3.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_____________

    4.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_____________

    5.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_____________

  • 3、按要求写词语。

    1.跃跃欲试( AABC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冻挨饿(两个词语是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清二楚(AC是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

    4.头晕目眩(带有人体部位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 4、在美国的国家航空博物馆里,立着这样的字碑: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______________

  • 5、古诗名句填空。

    (1)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_________。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

    (5)少壮不努力,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外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①石灰吟:赞颂石灰。②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③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⑤人间:人世间。

    1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咏物诗

    2试着用“/”画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3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我体会到了石灰__________的精神;读了后两句中的“浑不怕”,我想到了描写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还让我想到了文天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古诗,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思乡诗。

    B.诗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C.后两句表达出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D.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

    5联系本课中学习的三首古诗,你觉得这首古诗和哪首古诗的写作方法是相同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诗词,并完成练习。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的体裁是(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胜日: ,光景: ,等闲:

    3用自己的话说下面的诗句的意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问题。

    山高路远

    (汪国真)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下列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诗的中心(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最可怕的不是人生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的各种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B.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机遇和挑战,勇敢者应该“走向远方”“走向大山”。

    C.从“走向远方”“走向大山”可以看出作者厌恶都市生活,渴望宁静平淡的生活。

    D.全诗洋溢着经历人生风雨,战胜艰难的沧桑感。

    3诗中加点的“呼喊”和“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回答问题。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秘密  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探查),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钦而不舍精神的人。

    1请用“/”将括号中不恰当的词画掉。

    2“见微知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你对文中画“   ”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莫  高  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2.用“_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4.本文为_________结构。重点部分是从 三个方面来介绍莫高窟的,其中介绍得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5.用“=====”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并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说明这个意思的。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1、阅读

    总的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1鲁滨孙的不幸处境表现在哪里?请简单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以自慰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你从鲁滨孙所得到的教训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用一句你所知道的警句名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O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记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我没有说什么,只泫(xuàn)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填入第五自然段中括号内最适当一项是( )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煮腊八粥吃。

    C.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2】用横线画出叙述腊八粥做法的句子。

    【3】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与结尾处相照应的语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5】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内容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我”为纪念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几千年前,当丝绸乘坐在骆驼的脊背之上,一路辗转向欧洲进发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东方技术与文明的传播者。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其复杂工艺曾被中国长期(lǒng)断。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品种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其中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锦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使丝绸不再只是高贵的衣料,而成为了可以进行创作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很是深远,我们可以从丝绸店常用的对联     _,经纶山海大文章中,看出业内对它的推崇。秦汉时期,丝织业得到了大发展,丝绸贸易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丝绸贸易的推动下,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向西,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沿途聚(long)了诸多的城市群及经济圈。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坐(cheng)“字的第五笔是

    B. 乘坐(cheng)“字的第五笔是,

    C. 乘坐(cheng)“字的第五笔是

    D. 乘坐(cheng)“字的第五笔是

    2理解文意,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3结合文意,为文中丝绸店的对联选择上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驼铃古道丝绸路 B. 银针绣出彩莺飞 C. 罗绮丛中花样新 D. 锦绣乾坤真事业

  •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我见过雍容华丽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污泥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②然而,在我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的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迎接它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雨秋露,而是人们的眼泪和心血。

    ③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

    ④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的一个夜晚,我刚刚下了车,便赶到天安门广场,去向总理表达心中的哀痛。夜色中,广场更加肃穆了,仿佛天空和大地都披上了黑纱。纪念碑下,花圈如海,哀思如海,总理的功德如海! 松柏林间,白花似雪,情贞似雪,总理的节操似雪!敬爱的总理啊,您把一生献给人民,您赢得了人民的无限敬重,人民对您无限地眷念!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可又有哪个人的去世像我们的总理这样,使八亿人哀痛欲绝,同声痛哭?千万朵圣洁的白花,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凝结着爱和恨,满载着哀和愁,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我们敬爱的总理盛开了。

    ⑤眼泪,是人民感情的流露,它只能为人民崇敬的英雄飘洒;白花,是人民心意的寄托,它永远属于我们的总理啊!

    ⑥我含着眼泪,走向那缀着白花的柏树丛。一朵普通的纸花,下面是一张纸条:悼念敬爱的周总理--您的儿女。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它像牡丹一样华美,它像菊花一样高雅,它像水仙一样情深,它像荷花一样纯洁。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花,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它跳动着八亿人民的脉搏,它抚慰着周总理不朽的英灵,它具有着火山爆发的能量!敌人怕它,人民爱它!这是怀念之花,更是斗争之花,骄傲之花。

    1第①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理解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1)“这是最普通的花,但又是最珍贵的花”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没有生命的花,是纸做的,但又是最富于生命的花”,说它“是最富于生命的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很喜欢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

    1、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照管花草。(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改为反问句。

    1)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萍告诉老师:“这次的中队会由我来主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道:“这可奇怪了!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习作表达。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看了漫画后的想法写下来。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