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能写反义词和近义词。
1.反义词:
坚持(_________) 精致(_________)
虚幻(_________) 紧张(_________)
2.近义词:
依然(_________) 挪动(_________)
急切(_________) 仿佛(_________)
2、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①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小脑袋,惊奇地(________)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至极又欣喜至极的爸爸。
②当宇航员从太空中(________)我们这颗云蒸霞蔚、生机勃勃的行星时,当月球上的摄影机拍下一轮巨大的地球从月平线上升起时,我们都会为眼前的景象怦然心动。
③他们倾听着流水“哗哗”的声响,(________)满天的星星。
④上周,我们去医院(________)了那位生病的老人。
⑤总理逝世后,其遗体曾受到数以千万计的群众(________)。
⑥他(________)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洪亮而低沉地向他们打招呼。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但 。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 的说过: , , 。为人民利用而死, ,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 或:
“泰山”原指 ,句中用它比喻 ;
“鸿毛”原指 ,句中用它比喻 。
4、积累与拓展。
(1) “目瞪口呆”是形容发愣的神情,再积累几个写人的表情的词。
( )目结舌 ( )若木焉 兴高( )烈 垂头( )气
大惊失( ) 喜上眉( ) ( )眉苦睑 笑( )颜开
(2)“侃侃而谈”是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也可以形容人的口才好,善于言谈或话很多。下面几个词语与它有相似之处,要注意辨析。
夸夸( )谈 娓娓( )谈 口若( )河 滔滔不( )
能说会( ) 令牙( )齿 谈笑风( ) 高谈( )论
5、读拼音,写词语。
1.妈妈上夜班还没回来,芳芳独自在窗前pái huái______,jì mò______qīn xí______着她,使她内心jīng huáng______不安。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tián nì______的感觉,在那个年代,吃上一口,便让人chè dǐ______忘不了了。
3.登高yuǎn tiào______,可以看见沙漠中一只只luò tuo______的身影在慢慢移动。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国破"句中,"国"指京城长安,"破"的意思是"沦陷"。
B. "城春"句中的"深"意思是茂盛。
C. 第二句的意思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D. "浑欲"句意为,安史之乱不平定,诗人就不整理散乱的头发。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B. "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诵。
C. 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D.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课外阅读。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诗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两团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9、开心阅读。
回忆访问叶挺将军(节选)
叶挺将军出狱第四天早晨——一九四六年三月八号,我遵照约定,来到重庆中三路二六三号中共代表团驻地访问他。我在门前停立片刻,便拾级而上。满墙红绿色的“欢迎叶挺将军出狱”的大字标语……
登上台阶,往左一拐,约莫走过十五米的距离,就来至楼前。一位值勤同志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叶将军昨夜四点才睡,请稍等!”片刻后,当我被引向楼下右首一间客厅时,叶将军却已经先我站在客厅的门口。他年龄不足五十,身穿浅灰西服,说话还带有明显的广东腔,和蔼地趋前和我热烈握手。
我敬佩地仔细观察着站在我面前的将军。颀(qí)长的个儿,炯炯的眼色,抖擞的精神,朴实的仪表,谦逊的作风,这是将军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他,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晨,国民党部队向新四军发起进攻时,手持二十响驳壳枪,亲临指挥,和国民党进行了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天黑。就是他,曾在阵前高呼:“党中央和毛主席信任我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我们坚决战斗下去,就是剩下最后一人一枪,也要和卖国贼打到底……”
正是在这次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被非法逮捕。谈到将军的“囚犯”生活。将军感触颇深地说:“这是和外界隔绝的一段时间。书报、杂志读得极少。”“囚犯嘛!”将军笑声朗朗。谈到这儿,我插问了一句:“叶将军,您不是写过一首《囚歌》吗?”“是唠!”将军紧接着答道,随之他便陷入了沉思。我们知道,在《囚歌》后半首中,将军写下了这样一些火一样的句子:“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将军站起来,往前踱了几步,回答我提出的“有关当局和将军谈过话没有”的问题时说:“我告诉他们,在我还没有获得自由以前,一切条件都不能考虑。”将军的话语,充分表明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他看了看时间,接着说:“今年三月四日,邵力子先生陪我坐一部小汽车到中共代表团。我是自由了,可是皖南事件最后留下来的新四军弟兄们,至今下落不明,我日夜思念他们。我还要为他们进行斗争!”
为珍惜将军的时间,我提最后一个问题:“将军,请问今后打算怎样?”“除了为人民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将军用爽朗的笑声,结束了这次会见。
三十四年过去了,将军的音容笑貌仍旧跃然脑海,追忆这段往事,不禁对叶将军肃然起敬。正是:浩气传千古,英名芳万年!
【1】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火一样的句子”的意思是( )
A.文中指叶挺将军写的《囚歌》中的诗句,充满了将军追求自由、献身革命的炽热的情感。
B.文中指叶挺将军写的《囚歌》像地下的烈火,燃烧了作者的心。
C.文中指叶挺将军希望地下的烈火会将自己与黑暗的旧社会一起焚烧。
【2】读叶挺将军的《囚歌》,体会其品格和志向,判断下面古诗句是否也是描写人物品格和志向的。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____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
【3】读句子,分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品质。
(1)片刻后,当我被引向楼下右首一间客厅时,叶将军却已经先我站在客厅的门口。
从将军的______当中,我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的特点。
(2)就是他,于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晨,国民党部队向新四军发起进攻时,手持二十响驳壳枪,亲临指挥,和国民党进行了肉搏战,一直持续到天黑。
从将军的______当中,我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的特点。
(3)将军感触颇深地说:“这是和外界隔绝的一段时间。书报、杂志读得极少。”“囚犯嘛!”将军笑声朗朗。
从将军的______和______当中,我感受到了他__________的特点。
10、阅读回答问题
温暖的火塘
吴昌勇
①当锅灶边的火塘被柴草点亮,陕南的冬天就到了深处。各家屋檐下,大树柈子早已码成一堵墙。在乡下,人们烤火,桦木火硬,头夜烧出的火炭捂在炭灰里,能做第二早的火种。柏木过火后满屋清香,能养神除躁:泡桐木木屑松软,一点就着,是火塘旁常备的燃料。除夕夜,火塘里要火光盈盈,预示来年逢好运。
②火塘或方成圆,一只铁壶吊在火塘中央,四周可围坐七八人。老人烤火,要的是个火伴儿,塘里的小火苗燃烧在火塘中央。悬挂在火塘中央的铁壶晃晃悠悠,猫和狗的眼神晃晃悠悠,“咝咝啦啦”的响动从壶嘴冒出来,一缕一缕的热气也晃晃悠悠。老人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一边念叨着,春天,和出远门的儿女一道,能早一点回来。
③小孩烤火,图的是能听见火笑,没有干透的柴柈子烧过芯之后,断成两截,湿气推着火苗瞬间扑出来,火塘里似有嗤嗤笑声。这是孩子们耳朵里欢快、温暖的声响。
④汉子和主妇烤火,是为了解乏,常常是晚饭过后,火塘新添了干柴棒子,尺把高的火苗照得满屋亮堂,壶里的水像跺着脚在跳,待热气把壶盖掀起来,就着滚烫的水,在火塘旁泡个热水脚,一股温热传遍全身经络,这是一天最享受的时刻。
⑤落一场雪,乡下才算是真正过冬。这时,庄稼人才会停下手里的农活儿,一家人围着火塘坐在一起,听雪花簌簌飘落,听风摇门窗吱吱地响。瑞雪兆丰年,旋舞的雪花亦如风筛过后的粮食,轻盈地落入大地粮仓。屋外坐了一场大雪,火塘里却有了些许春意,每一个火苗都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噼啪作响的柴火,好似一挂礼炮,欢庆漫天飞舞的雪花。透过门缝,屋外洒下一地火紅。在这个冬夜,漫天雪花如同为新春递出大自然的请柬,那些襄着雪花外套的小麦和油菜,感受到火热的泥土,正在布置着一场盛大的迎接仪式。
⑥火塘如摆在乡村夜晚的宴席,左邻右舍吃过晚饭,落一身雪花走东家串西家,手握茶杯,就着塘里的柴火,念叨着这场大雪,也念叨着开春之后的油绿肥壮的庄稼。他们围坐在一起,心里话和家常话被大火烤出来,汗津津的额头如飘落了一场毛毛细雨,生出豆大的汗珠。爽朗的笑声袅袅升腾,直到夜深,直到火苗有了倦意……
⑦塘里的火是节气的一部分,烤过小雪、大雪,烤过小寒、大寒,一直烤到打春,烤到万物有了春风外衣。这时,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个火塘,热乎乎地忙碌在庄稼旁。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2日)
【1】阅读第一节,仿照示例,概括内容。
①________——各家备足烤火材料——②________——除夕火盈预示好运。
【2】请为下面这句话做朗读设计。朗读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这时,庄稼人才会停下手里的农活儿,一家人围着火塘坐在一起,听雪花簌簌飘落,听风摇门窗吱吱地响。
【3】请根据下面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悬挂在火塘中央的铁壶晃晃悠悠,猫和狗的眼神晃晃悠悠,“咝咝啦啦”的响动从壶嘴冒出来,一缕一缕的热气也晃晃悠悠。(说说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________
②屋外坐了一场大雪,火塘里却有了些许春意,每一个火苗都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从修辞的角度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比喻除外)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补全对话。
小文一家人在烤火,大家有说有笑,只有他低着头显得闷闷不乐。爸爸关心的询问他怎么啦,好一会儿小文才开口。
小文说:咱们家为什么不装空调?烤火又脏又不安全,还浪费木材。这是早该淘汰的东西,你们太落后了!
爸爸说:小文,烤火是陕西民俗。虽然有些老旧,但它有独特的味道啊。________。
小贴士:民俗是民间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人们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民俗生活中尽享生活,它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情怀是一致的。
11、明天,我们毕业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老师和同学,我的心中就涌起眷恋之情。还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者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的操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天真烂漫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每天清展,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的大门,沉寂了一夜的校园顿时荡漾起我们的欢声笑语。早操开始了,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那整齐的动作,矫健的身姿,还真有几分军人的气概!上课铃响了,我们飞快地跑进教室。在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就像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的甘泉。中午十五分钟的写字,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在优雅的乐曲声中,我们一笔一画地描红临帖,从那一个个方块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怎样做人,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能忘记!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
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的心。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这离别之际,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
亲爱的同学们,在这离别之际,让我们再给曾经种下的小树施一次肥,浇一次水吧!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有删改)
【1】短文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
A.从眷恋美丽的校园和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两个方面。
B.从眷恋美丽的校园、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和敬爱的老师三个方面。
C.从眷恋美丽的校园和敬爱的老师两个方面。
D.从眷恋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和敬爱的老师两个方面。
【2】当你读到“日夜操劳,您的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的灰尘已把您的青丝染成了白发”时,你可能会联想到诗句(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文中画“____”部分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从修辞角度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开头写几句毕业晚会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不做“啃小族”
文/王国梁
①母亲老了,我本来打算把她接到城里一起生活,她不肯,说是乡下自由,而且离不开左邻右舍的老姐妹。
②我说“:既然您不愿意来城里,我每个月给您一千块钱的零花钱,行不行?”
③母亲摇头说“:你买了房子,每个月还得还贷款,我再成‘啃小族’,你的日子还咋过?”
④我被母亲逗笑了,说“:妈,您还知道‘啃小族’这个词儿呀?”
⑤母亲笑着说:“我听电视上说的,说是有的老人老了什么都不干,就知道‘啃小’,我才不当那样的人呢,给儿女添麻烦。”
⑥就这样,母亲在乡下过着自由的生活,我在城里为自己的小家打拼,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回老家看望母亲。
⑦上次我回老家,看到家里摆满插花,满床满地都是零零碎碎的花枝。我疑惑不解地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
⑧母亲说:“我从绢花厂里拿来这些,平时做些零活儿。这活儿一点也不累,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歇着。别小看这点活儿,我一晚上能挣五十多块钱呢!”
⑨我有些生气地说:“妈,您是不是没钱花了?没钱您就说,我给您。谁让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做这些,快七十岁的人了,早该好好歇歇。”
⑩母亲笑着说:“我才不做‘啃小族’呢。我干这活儿一点也不累,还挺乐和呢。我不跟别人比,就当个消遣,能做多少做多少。每次,我把做好的绢花交上去,领回工钱,心里就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还不老,还能干活儿。你让我整天闲着,我就浑身不自在。”
⑪我只好由着母亲。
⑫母亲过日子精打细算。除了平时做点零活儿挣钱,她还打理了一个小菜园,种了各种蔬菜,除了自家吃,还带到集市上去卖。母亲种的菜非常好,一到集市就被顾客一抢而光,很多人都认识这位卖菜的老太太。
⑬是的,老人多动动没什么不好,我见过很多老人呈现出老气横秋的状态,而我母亲是充满活力的。
(摘自《中国老年》2019年第1期)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邻右舍(住处接近的人家)
B.疑惑不解(分开)
C.一抢而光(完,一点儿不剩)
D.精打细算(计算)
【2】下面一段话作为独立的自然段,放在第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自然段之间最合适。母亲的话不假,她一生勤劳,在我的印象中,她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真的让她什么都不做,她会更难受。
【3】母亲为什么不做“啃小族”?请你分条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我们可以用 的语气。
A.嘲笑
B.自豪
C.惭愧
D.同情
13、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过了40亿年左右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L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左右”中的“左右”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
【4】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重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______________
(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____________
14、智力测验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高压水银灯已经开亮,摄像机也对着机关干部们的面孔轻摇,记者们举着好几根警棍样的拾音棒,单等看谁一说话就捅到他的嘴边来……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纳闷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那太不像话啦……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看处长;处长以他那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彻底懵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了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地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问题呢?”
冷场半分钟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这算是啥问题呀!还要考我们大学生!”“太瞧不起人啦!简直是开玩笑!”“只有傻瓜才回答你们的问题!”“别嚷了,他们还在录音呐!”
初中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圆圈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得对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对!”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O!……英文字母的O!”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得对,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后,教室里非常活跃,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是乒乓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呐!”“不,这是老师的眼睛,发脾气啦!”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正式播放这个节目的时候,给它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很传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请你从文中找出你欣赏的一处细节描写,并说一说“此处”细节描写好在什么地方?
(2)智力测验第二组中的大学生第四组中的小学生都表现得很热闹,两组的热闹有何不同?
(3)从文中所写内容来看,你认为“智力测验”第三组中那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是个什么样的学生?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4)文中结尾写道:“智力测验圆满结束。”为什么是“圆满结束”?
(5)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请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谈一谈人们的想象力丧失的原因。
15、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乡亲们对唐东杰布说:“我们要感谢您为民造福。”(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考场上一定要认真审题,用心答题。(把转述句改成直接叙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电影是门伟大的综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艺术的比赛是无法同体育比赛等量齐观的。(换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
(2)红火,粉霞,白雪。(改成排比句或比喻句)
________
(3)星期六我们去看足球赛。(换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4)爷爷走路。(改成夸张句)
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改成反问句:
2.春天到了,映山红开了。请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一美景。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接句子:
4.东东很聪明,就是学习上怕吃苦,爸爸想勉励他勤奋学习,就赠给他这样一句名言“ , 。”
21、习作。(二选一)
1.童年,记录着成长的点点滴滴。有敢于实践,取得意外收获的经历;有通过不懈努力,饱尝艰辛的快乐;有坚信“一切皆有可能”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请选择一件自己享受成长快乐的事,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定。
2.你一定读过不少书吧!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抓住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