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东方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空。

    1.太阳他有脚啊,轻轻____,我也____。于是——洗手的时候,____;吃饭的时侯____;默默时,便____……(《匆匆》)

    2.人____,但____。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____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____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 2、补充句子。

    1   必培其根, 必养其心。

    2   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

    叫着:爬出来吧,给你  

    3)操千曲而后   ,观千剑而后

    4   曈曈日,总把新桃  

  • 3、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红( )绿 ( )( )起舞 富丽堂(  ) 花( )锦(

    ( )( )荏苒)张( )望)名思义  乐此不(

  • 4、照样子,写一写

    香喷喷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又高又绿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蹦蹦跳跳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我说你猜(根据提示写词语)

    (1)急促的样子;急忙的样子。(

    (2)来回地走。(

    (3)拦阻挽留。(

    (4)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课内阅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采薇》(节选)选自________。 “薇”指________

    【2】给多音字组词。

    行走háng( )xíng( )

    载重zǎi( )     zài( )

    【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远征的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课外阅读。

      清平乐  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欲:________________   道:_____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   独: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郁郁葱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再写出一首你知道的毛泽东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____________,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

    体裁是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这句既写送_______,又送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的深情。

    4“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____, 把山比喻为____________, 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课外阅读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1)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 “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2)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给文中的(1)(2)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___ (2)___

    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朦胧 E.蒙眬 F.依稀

    【2】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自然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写道:“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专项训练。

    亲情是一碗浓香的粥(节选)

    ①母亲在厨房忙碌了好一阵子,厨房里渐渐飘出粳米的特有香气。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粥香如蝶,满室翩跹,锅内深红浅绿,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花。我的眼睛竟然随着那馥郁的香气而慢慢湿润了。

    ②这哪里是一碗粥啊,这分明是母亲心底对我那份至浓至醇的爱啊!

    ③母亲端来一碗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粥,我先用嘴唇轻轻碰触,感知它的温度,再用牙齿撞进它绵香软糯的怀内,用舌输送着它清爽嫩滑的躯体,然后我的味蕾一点点地通泰舒展,我的身体一段段地褪尽疲惫,我的心灵一寸寸地扫去凡尘喧嚣。

    ④伴着袅袅的粥香,我与父母闲话家常,碗边的话,像是投进岁月长河的石子,淡淡然了无回声,清朗得如同天上人间。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自拟了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急躁之人理解不了粥的妙处,父母的一切平凡而琐碎的爱,就如同不疾不徐的火,持久平和,才能熬出这一锅好粥。

    【1】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从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粥的美味诱人。

    【2】画“﹏﹏”的部分详细描写了“我”喝粥的过程和感受。仔细品读,补全思维导图。

    【3】选文中作者对粥的美味诱人和吃粥的过程与感受描写得极为详细,但对与父母闲话家常的描写却一笔带过。对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与那碗粥相比,同父母闲话家常显得很平常

    B.“我”喜欢喝母亲熬的粥

    C.那碗粥融入了父母对“我”至浓至醇的爱

    D.“我”忘了同父母聊天的内容了

  • 11、詹天佑(节选)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 说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 不能有一点儿(  )(  )(  )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 他总是想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一定要把它修好 否则 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 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嘲笑——( ) 

    勘测——    )

    勉励——  ) 

    精密——(    

    【2】语段中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围绕语段的第一句话,后面按照   、三方面具体来写的。

    【4】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5】请你写出语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的塑像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曾经历了一场森林大火,大火过后护林员们开始上山察看灾情。

    有一位护林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虽然已经死去,但这只鸟却像雕塑一般保持着一种姿势。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便用树枝轻轻地拨了拨那只鸟,没想到几只雏鸟从已经死去的母亲翅膀底下钻了出来。

    原来,这只慈爱的鸟妈妈为了不让灾难降临孩子们身上,它把几只小鸟带到大树底下,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一个保护伞。

    鸟妈妈本可以展翅飞走,找一处安全的栖身之所。但它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大火中。

    当火苗蹿上来灼烧它的身体时,它坚定地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因为它已经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翅膀底下的孩子们。

    1它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大火中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什么原因使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位护林员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只被烧焦的鸟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正确的是(   

    A. 护林员发现了一只鸟。                                B. 护林员发现了鸟。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文题母爱的塑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与理解

    感受优雅

    ①第一次感受到优雅,是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天,我骑车路过使馆区,要横穿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街口的时候,看见一辆小轿车疾驶而来,我捏住闸,单腿支地,等它过去。

    ②出乎我意料的是,那车也减速停了下来,车里一个胖胖的老外,微笑着冲我挥手——让我先过去。

    ③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有些失礼,可能是正处在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流的局促中,我竟没有任何表示,低头匆匆而去。

    ④哪怕笑一下也好,我后来想。

    ⑤但那一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优雅。

    ⑥后来,学会开车以后,也曾有几次在人行道前把车刹住,然后优雅地微笑、挥手。然而,我看到的是无表情的人流,听到的是身后哇声一片。被我挡住的司机们,不许我优雅,鸣笛的时候肯定在说:这人真慢。

    ⑦优雅,有时真的很难,在别人眼里,那是另外的事情。

    ⑧还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宴会。组织者可能是怕说完了就吃太没品位,事先准备了几个小节目,想给食客们添些丝竹之乐。领导致辞后,公司的一位小姐走上台,演奏《梁祝》。当时我就想:完了。

    ⑨果然,小姐优雅的琴声很快便淹没在觥筹交错之中,虽然其间服务员几次调大麦克风的音量,但仍一次次地被鼎沸的人声盖住。小姐后来草草地结了尾,红着脸下了台。

    ⑩这时,席间才传来稀落的掌声。是组织者太天真了,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他所期待的台上台下交相辉映的场面只会出现在德国或奥地利的电影中,我想。

    前几天,在某公司的演示会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人文的反差。

    那次演示会中间有个休息,百十来位听众三五成群地散开来,挤在大厅里喧哗,摩肩接踵,像一个集市。

    这时,一个西服笔挺、满头金发的外国人(对不起,又是一个外国人)出现在会议室门口,他看了一眼熙熙攘攘的人群,略一迟疑,但还是走了出来。

    他小心翼翼地左右躲闪着,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在人缝中慢慢地前行。他冲每一个与他目光接触的人点头致意,如果谁在前边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就停下来,等着,而决不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分开众人。

    最后,在走了许多的曲线,几乎绕了一个大弯之后,他向我站的大门口走来。我侧侧身,让开通道。他看见我后,点了点头,经过我身边的时候,还轻声说了一句:“Thank you!”

    这个洋人,在腾挪间,把他的教养解释得一清二楚。

    我真的服了。

    这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而不是我们所刻意的那种,比如装束,比如动作,比如在宴会上拉拉小提琴。

    那不是真的优雅。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局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⑶段中“我竟没有任何表示”的“竟”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⑺段的画线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⑽段中“听众们暂时还没有达到双重享受的阶段”具体表达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认为“这种与世无争的优雅,已经比较接近本意”。综览全文,谈谈“我”所说的优雅的本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芳草地。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词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来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来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人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土气清彻。”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盛行。《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的描写。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

    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中秋赏月的原因,并诠释了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的内涵。

    【2】“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文中有一个字与“衰”的意思 相反,这个字是________,可解释为________(A.华美B.炽烈C.兴旺D.热烈)。

    【3】下列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表达了诗人对一年四季的圆月的喜爱之情

    B.“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说明八月十五是赏月圆之景的最好时光

    C.“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描绘的是北宋京都家家中秋赏月的盛况,突出了中秋赏月风俗的历史悠久

    【4】借“月”表达思念、团圆、亲情、友情的名句有很多,请尝试将下面的诗词句补充完整。

    ①海上生明月,________。②________,千里共婵娟。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把下列句子改为直述句。

    (1)强强说,放心吧,爷爷,他不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约翰脸上含者微笑对我说,他是否可以坐在我的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也说,没有我那样念诗的,我那不叫念诗,我那叫乱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照样子写句子。

    例:工人提起来汽灯。

    工人把汽灯提起来。

    课间,马小朋擦干净了黑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原句:鲁肃答应了为诸葛亮借二十条船的要求。

    (1)改写成带“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写成带“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 20、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生日礼物,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的互帮互助,陌生人的一抹微笑,请你以"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