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贵州省首当其冲,率先开通了与东盟的经济互助平台,开放势头走在了西部诸省的前列。
B. 经常有这么一些学者,陈述起观点来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然而要征引典籍的时候,他们却往往不能背诵出原文,令人大跌眼镜。
C.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塑造了一群正处于豆蔻年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工团女兵形象,展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人对于理想、爱情和友情的执着追求。
D. 峰环水抱的阆中古城,高高低低的房屋琳琅满目,我们投宿的“幸福人家”客栈就坐落在绿树浓荫中。
2、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一狼洞其中
C.任意东西 D.可以调素琴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乐观。
B. 周围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就坐落在这片绿树中。
C. 近两年,各种类型的新金融模式在“互联网+”大格局中一路高歌猛进。
D.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为时代风向标和立言者的文学,使命重大、责无旁贷。
4、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句中加点的词语“前面”“缺乏”“非常”“欢喜”分别属于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B.“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盛开迟”。
C.《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D.“一箪食,一豆羹”中的“箪”“豆”是古代盛饭的器物。“觥筹交错”中的“觥”“筹”是指酒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节选自《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诸葛亮》)
[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诸葛亮北伐魏国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乙文是陈寿为诸葛亮写的传记。
B. 甲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希望有朝一日能兴复汉室。乙文写诸葛亮担任相国官职期间,安抚百姓,严明制度,赏罚分明。
C.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一句说明诸葛亮凭主观好恶办事,有时对犯法之人格外开恩,有时又严厉处死。
D. 从甲乙两文都可以看出诸葛亮行政干净利落,有条不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开诚布公、赏罚分明,体现出一个政治家所特有的风范。
【4】[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那么[甲]文中哪些做法可以体现这一点呢?这些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遺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此词当作于作者闲居瓢泉期间,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作者创作此词以抒写情怀。
有人说“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请结合下片描述这个戏剧性场面,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综合性学习
阅读材料一、二,各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
人类社会三次知识浪潮下的革命——第一次:计算机及其技术带来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革命。第二次:互联网的出现,使企业能够对全球运营系统进行紧密纬合。第三次:新一代的智能互联产品与互联网相连,他们具有超越传统产品的性能和功能。
材料二:
人类知识翻一番所需时间
次数 | 年限 | 年数 |
第一次 | 1—1500年 | 1500年 |
第二次 | 1500—1800年 | 300年 |
第三次 | 1800—1900年 | 100年 |
第四次 | 19世纪 | 50年 |
第五次 | 20世纪 | 10年 |
第六次 | 目前 | 3年 |
8、(独家原创试题)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守边将士浓烈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挫折与磨难改变不了仁人志士的信念。《江城子·密州出猎》中“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壮志不改;《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面对生死取义成仁的抉择。
9、阅读《水浒传》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武松抢过林子背后,见一个金刚大汉,披着一领白布衫,撒开一把交椅,拿着蝇拂子,坐在绿槐树下乘凉。武松假醉佯颠,钭着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这个大汉定是蒋门神了。”直抢过去。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早见丁字路口一个大酒店,檐前立看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道,“河阳风月”。转过来看时,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A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壁厢肉案,砧头,操心的家生,一壁厢蒸作馒头,烧柴的厨灶。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半截埋在地里,缸里面各有大半缸酒。正中间装列着柜身子;里面坐着一个年纪小的妇人,正是蒋门神初来孟州新娶的妾。
武松拿起来闻一闻,摇着头道:“不好,不好!换将来!”酒保见他醉了,将来柜上道:“娘子,胡乱换些与他。”那妇人接来,倾了那酒,又舀些上等酒下来。酒保将去,又烫一碗过来。武松提起来,呷了一口,叫道:“这酒也不好!快换来便饶你!”酒保忍气吞声,拿了酒去柜边,道,“娘子,胡乱再换些好的与他,休和他一般见识。这客人醉了,只要寻闹相似,便换些上好的酒与他罢。”那妇人又舀了一等上色好的酒来与酒保。酒保把桶儿放在面前,又烫一碗过来。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问道:“过来,叫你柜上那女人下来相伴我吃酒。”酒保喝道:“你胡说!这是主人家娘子!”武松道:“便是主人家娘子待怎地?相伴我吃酒也不打紧!”那妇人大怒,便骂道:“杀才!该死的贼!”推开柜身子,却待奔出来。
武松早把土色布衫脱下,上半截揣在怀里,便把那桶酒只一泼,泼在地上,抢入柜身子里,却好接着那妇人。武松手硬,那里挣扎得,被武松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冠儿捏做粉碎,揪住云鬓,隔柜身子捉将出来,望浑酒缸里只一丢。听得扑通的一声响,可怜这妇人正被直丢在大酒缸里。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蝇拂子,便钻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大阔路上撞见。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晃。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上,便蹉下去。武松一踅(来回走,中途折回),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进入一步踏住胸脯,B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作“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1】武松早已猜到那把交椅上坐的就是蒋门神,为什么不直接打他,让他走回快活林?这表现武松怎样的性格特征?
【2】找出武松打“那妇人”的关键动词,体会其表达作用。
【3】写武松为什么醉打蒋门神?表现出武松怎样的性格?
【4】把文段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作一个比较,看看武松与鲁提辖性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
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
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11、阅读《不求甚解》,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苏轼
材料二: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志”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