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人与梧桐树》是说,有些人不知好歹,享受了别人的帮助,还要。( )
A.感谢别人
B.伤害别人
C.贬低别人
D.表扬别人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臀部(tún) 蜿蜒(wān)
B.繁衍(yán) 栖息(xī)
C.渗透(shèn) 劫难(jié)
D.遗憾(hàn) 恭敬(ɡōnɡ)
3、下列关于范成大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
A.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B.范成大与杨万里、苏轼、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
C.范成大诗的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代表作品有《石湖诗集》《石湖词》。
4、看拼音,写词语。
①秦王听说赵王得了一块美玉,一直diàn jì________着,借口用十五座城池换的谎言piàn qǔ________,结果被蔺相如巧妙地wán bì guī zhào________。
②青岛是一座新jué qǐ________的hǎi bīn________城市,青岛pí jiǔ________全国知名。
③我们学校pìn qǐng________爷爷当顾问,tuī cí________不过,爷爷就答应下来了。
5、写出名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 有灵通之意。(_______)
(2)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自误。(_______)
(3)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________)
(4)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___)
6、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_______。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________,长出_____________。不管遇到_________,不管遇到_____________,它总是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不________,也不______。
3、《古诗词三首》中,儿童的形象惹人喜爱。《牧童》中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村居》中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蒙汉情深何忍别,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小明一天总是玩,不好好学习,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___________。(填一句名言或诗句)
7、精彩回放。
1.君子喻于义,_____。
2.恻隐之心,_____。
3.人有耻,______。
4.《杨氏之子》一文中,面对孔君平的发问,杨氏子以“_______”来进行回答,他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手指》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童年的发现》一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
8、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汉字。
1、蒙汉情深何忍别,tiān yá(_________)碧草话斜阳!
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gē bì(________)滩上的卫士出神。
3、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hún huáng yì tǐ(___________)。
4、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jǔ jué(__________)的样子。
5、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pēi tāi(_______)发育的规律。
6、楚王说:“shí huà shí shuō(_____________),我不生气。”
7、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tóng guī yú jìn(_____________)了。
9、课外阅读。
同情的眼神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霜雪已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yòu)。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和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啼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雕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能否让一个老人和您乘一匹马共行?你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自己的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驮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近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你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你却留住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那里,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老人继续道,“我仔细观察了那几位骑手,立即便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安慰和怜悯(mín)的帮助太少了。”
说完这些,那名骑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虽然……但是…… 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1)骑手(______)把老人驮过河,(______)驮到他要去的地方。
(2)(______)老人想求他们帮忙,(______)当老人仔细看他们的眼神,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老人的处境。
(3)托马斯·杰斐逊告诉老人,(______)自己以前在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______)他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
【2】从第一自然段里找出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词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以为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句中“美好的品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 ,“我知道谁更有美好的品德”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文中与“同情的眼神”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为什么情愿等最后一个骑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些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地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的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从事自己的事情上过于忙碌,所以我对别人需要安慰和怜悯的帮助太少了。’”这句话表达了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对今后的想法,你认为今后他会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密西西比河上的黎明
黎明悄然而至,黑幽幽的树林如同坚实的壁垒,这会儿成了灰白色。宽阔的河面在眼前打开,水面像玻璃一样平滑,泛着一圈圈幽幽的白雾。没有一丝风,树叶一动也不动,一切如此静谧,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这时一只鸟儿唱起来,另一只也跟着唱,不一会儿,百鸟争鸣,成了一场热闹的音乐狂欢。可是你一只鸟儿也看不见,只是在歌声中穿行,仿佛歌声自己在唱。
|
天更亮了,可以看到近处稠密的树叶一片浓郁的绿色。这绿色在你面前越来越浅,一千米外或更远一点,在一个伸进河里的岬角上,已淡成春天娇柔的嫩绿。再远处的岬角几乎没了颜色,最远处的则在数千米外的地平线下,安静地睡在水面,化为一团氤氲(yīn yūn)的雾,与周围的天际连成一片。这一片河面好像一面镜子,映出树叶、曲折的河岸和那些渐渐远去的岬角幽暗的倒影。啊,这真是太美了,那么柔和、浓郁、美丽!
太阳完全跃出了地平线,在这边的灌木丛上洒下了一片金色,在那边鸟儿的翅膀上染上了点点金光,最美不过的是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上泛起了细细碎碎的金色,显得美丽异常。你得承认这是真正值得铭记的美景。
(有改动)
【1】短文是按照______顺序来描写密西西比河上黎明的景色的。用横线画出表示时间转换的词句,例如“黎明悄然而至”。
【2】品读画“ ”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在文中的方框中进行批注。
【3】第二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的场面,运用了______(动态静态)描写。第三自然段运用______态描写的手法,____________(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黎明时不同地方的树叶的颜色。
【4】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______(颜色)的特点。
【5】“你得承认这是真正值得铭记的美景”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球王贝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儿,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池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个男孩儿球感很好,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儿了。不久,他已经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妈妈对小男孩儿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跟妈妈一起祷告完毕,小男孩儿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园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把坑挖好的时候,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问小男孩儿在干什么。小男孩儿抬起满是汗水的脸,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就让我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吧。”教练被小男孩儿的真诚感动了,他把小男孩儿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停了一下,他继续说:“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也就是1958年,这位十七岁的小男孩儿率领巴西队第一次捧回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小男孩儿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这个小男孩儿就是后来被人们屡屡称道的“球王贝利”。
【1】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___)的池塘 (___)的礼物
【2】教练为什么送给贝利一个足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送给教练的圣诞礼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跳水(节选)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作者把孩子比作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向海里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时间的延续。
B.表示解释说明,说明时间很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表明孩子从水里浮上来所用的时间并不长,但大家觉得时间很长。
【4】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想一想,用枪逼迫孩子向海里跳的办法好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索(_______) 愉快(_______) 推想(_______) 特别(_______)
【2】用下列成语写一个句子。
绞尽脑汁: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语段中画“______”的句子改写成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梳理武松打虎的过程,在中用“|”标出层次,并完成填空。
老虎拿人 |
|
|
【2】选文中的动词运用得极为传神,照样子摘录在下表中,并完成练习。
描写对象 | 第一回合 | 第二回合 | 第三回合 |
老虎 | 扑搭、掀、吼、竖、剪 | ___ | ___ |
武松 | 闪、躲 | ___ | ___ |
①其中,描写武松的动作时,多次用到“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文本意是突出武松的神武,为什么用大量的动词写老虎拿人的本领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说唐全传》中的打虎片段,完成练习。
那雄阔海就换便服,走出寨门,望山下而来。行到半山,见林中跳出两只猛虎,扑将过来。阔海上前双手擎住,那两只虎动也不敢动,将右脚连踢几脚,举手将虎望山下一丢,那虎撞下山岗而死。又把一只虎,一连几拳打死。
比较“雄阔海打虎”和“武松打虎”,你更喜欢哪种描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节选)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也可以用文中________这个四字词来形容。这一段是按照_______的结构方式写的。
【3】用“﹏﹏﹏”画出体现船夫“操作自如”的语句。
【4】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写的是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成语嫁给了广告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与成语结成了一对。你有“‘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鳖’来无恙”(补品),我有“一‘明’惊人”(明目器);你有“默默无‘蚊’”(驱蚊器),我有“无可替‘带’”(透明胶带)……没有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然嫁给了广告并堂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不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说没有什么不合适,似乎可以。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语充当了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已经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但说并不合适,也自有道理,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尤其是现有的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xǔ)高明时,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一片广告语的木材基地了。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一些说法。比如,据调查表明,对于广告语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中小学生们竟将“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该怎么办?
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第一层要义,恐怕首先是准确。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字,要用一个正确的方式留存史册。只有充分尊重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合理使用汉字,才能传承汉字文化。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
“咳”不容缓: “鳖”来无恙:
一“明”惊人: 无可替“带”:
【2】联系上下文,说说“貌合神离”和“一举多得”在文中的含义。
“貌合”指: ,“神离”指: ;“一举”指: ,“多得”指: 。
【3】对“成语嫁给了广告”的现象,短文中写出了哪几种意见?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吗?请举一个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_______,有_______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_______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按课文填空。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________
②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________
③沉着,镇定,不慌不忙。________
④坚强不屈的样子。________
【4】上两段文字都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用鹅与________做比较,突出了鹅的叫声________的特点。用鹅与________做比较,突出了鹅的步态________的特点。
18、阅读理解。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 ——“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 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了,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示真诚,但 ,很多同学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 ,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地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儿。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久久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刚才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的题目是《王娜娜是那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文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具体地点是:____。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3】对文中画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我”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我”对他的怀疑
C.“我”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我”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画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内心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感到有些蹊跷。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火冒三丈。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
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
D.④①⑥⑤②⑦③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山上的小太阳
1935年6月,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在唱着,跳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这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她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①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红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开心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已经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许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冷的雕像。路边坐着一位受伤的战士,他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你醒醒,你醒醒,你快醒醒……”而这位战士只是含糊地说:“我冷,我冷,我好冷……”③“小太阳”毫不犹豫地脱下了身上的红毛衣,披在了战士身上。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只是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临近山顶的雪地里,看到这位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着,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所有人都沉默了。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才15岁。
【1】读句①我感受到了“小太阳”________的品质;读句②我感受到了“小太阳”________的品质;读句③我感受到了“小太阳”________的品质。
A.舍己为人 B.乐观开朗 C.关爱战友
【2】从第四段“所有人都沉默了”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内心的________。此时大家心里可能在想:________
【3】对“小太阳”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太阳”的“小”是指她年纪小。
B.小卫生员被称为“小太阳”只是因为她穿着一件红毛衣,红艳艳的。
C.“小太阳”不仅是大家对小卫生员的称呼,也是她美好品质的象征。
D.“小太阳”一点儿也不“小”,因为她身上具有伟大的精神。
20、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丽的姑娘说,她是智慧的女儿。(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6%)
例:天空格外晴朗,连一丝白云都没有。
(1)春天的景色真美啊,
(2)校园里可干净啦,
22、构思诸葛亮立军令状的画面时,你想要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这句话改为陈述句放入旁白中,改后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表达
题目:暖流
提示: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很多。父母的关怀、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这些都似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请你选择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