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的“而”字和例句中的“而”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言和而色夷 B.朝而往,暮而归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雨果,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围高高低低的树木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就坐落在这片绿荫中。
B. 签字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书中的观点是无可置疑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C. 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会的接待工作井然有序,周道如砥。
D.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栖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曹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侧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________)
(2)公将驰之(________)
(3)彼竭我盈(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对文章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自然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精于谋略,在军事上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B. 选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C.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D.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选文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②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③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④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7、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乡土文化巡礼”活动,你也积极加入其中,请在活动中解决如下一些问题。
(1)乡土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下面明显不属于乡土文化的有:________
①民俗风情 ②传说故事 ③古建遗存 ④名人传记 ⑤村规民约
⑥城镇特色 ⑦家族族谱 ⑧传统技艺 ⑨动漫影视 ⑩谚语方言
(2)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句子。下面谚语各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略作解释。
①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扶着墙壁走路,摸着石头过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城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省淮剧团、市淮剧团曾数次晋京演出,获全国多项大奖。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策划人,有幸联系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良团长,邀他来我校开一个淮剧知识讲座,请根据情景补全对话。
你:张团长,您好!下周我校准备开展一次“学淮戏扬传统”的主题活动。我们诚挚邀请您下周二给我们举办一个关于这方面知识的讲座。
张团长:哎呀,很不巧,下周二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团长:太好了!那我们下周五在你们学校报告厅见!
8、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2)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6)树绕村庄,_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8)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9)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通过“有”“无”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思念之情。
9、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
迟子建
①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冬天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②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了、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它的前奏和序幕拉得很长。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到了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
③春天就是一个宝石库,那里绿翡翠最多。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
④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两个年份的春光,分别因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化为了化石,嵌在我骨头缝里,无法忘怀。
⑤三十四年前在大兴安岭师专,春末时分,突患牙痛。有过牙痛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痛锥心刺骨,尤其是夜深它扰得你不能安眠时。记得我被牙痛连续折磨了两昼夜,一天凌晨,天还没亮,我实在忍耐不住,一个人悄悄穿衣起来,出了集体宿舍,走向校园西侧的原野。那天有雾,我张开嘴,希望雾气能像止痛散,发挥点作用。当我步出宿舍区,接近原野的时候,发现了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台用于耕地的拖拉机! 我想起白天时,曾望见它在原野上工作。拖拉机驾驶舱的门,居然一拉就开了。我像发现了一个古堡,兴奋地跳上驾驶室。完全不懂驾驶技术的我,试图开动它。我不知哪里是油门刹车,双脚乱踏,手抚在方向盘上,振振有词地喊着前进前进,可拖拉机纹丝不动。但这丝毫没有减淡我的热情,我像对付一匹野马似的,执意要驯服它,一直和它战斗,直到雾气野鬼似地在日出中魂飞魄散,我才大汗淋漓地休战。太阳从背后升起来,照亮了我面前的原野。它的绿是那么的鲜润,就像一块刚压好的豆腐,只不过这是块巨大的翡翠豆腐!这片触目惊心的绿震撼了我,我跳下拖拉机。牙痛就在我奔向原野的时刻,突然止息了。病牙撤兵,整个身心都获得了解放。我感恩地看着春天的原野,想着它蛰伏一冬,冲出牢笼后出落得如此动人,可我从未细心打量过它,辜负如此春色,实在不该。
⑥另一片记忆中的至美春色,是与2002年联系在一起的。那年5月3日,爱人在归乡途中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得脊背发凉。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万木皆春色,惟我枝头泪”是我内心此刻最好的独白。那天我怕姐姐看见我的泪,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我想一颗依然能感受春光的心,无论怎样悲伤,都不会使她的躯壳成为朽木。爱情的春光抽身离去,让我成为无人点燃的残烛,可生命的春光,依然闪烁!
⑦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名句。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能让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吐露心语,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问一声:你还好吧。
【1】第②段画线句“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中“铺张”是什么意思?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春天到来的铺张的?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回答问题。
铺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铺张过程:三月,__________________,四月,春天的脚步近了,五月,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3】联系题目“谁说春色不忧伤”,研读第⑥段。我“忧伤”的原因是什么?而我的“不忧伤”又是怎么体现的?
【4】如何理解第⑦段画线句?
“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能让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吐露心语,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问一声:你还好吧”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沉浸式阅读体验:更新鲜的书香传递
①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注定是不平凡的。
②让阅读绽放在云端,在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安徽组织“全民阅读主题朗诵音视频大赛”和“图书惠民月”活动;黑龙江推出“书中自有春日”融媒策划,读者可以在快手、抖音平台朗诵与春天有关的作品并接力上传视频;宁夏启动全民阅读活动宣传周,邀请阅读推广人走进直播间,分享阅读经历;贵州举办2020多彩贵州全民阅读马拉松快闪赛,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的书并完成测试,展示阅读的力量;广东推出“文学周”活动,开展10余场线上讲座和阅读分享……
③各种形式的线上活动,为读书日带来不少乐趣。近年来,阅读本身不断求新,也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怎么读,如今的答案有了更多可能性。
④随着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期待。
⑤对孩子而言,阅读正在变得惊喜不断。AR技术的发展,让纸质书上的固定内容变得立体、鲜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能更好领会书中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是一套由天文学家、航天专家和科普作家联合编纂的原创科普启蒙百科。除了精美的印刷,这套书的最大亮点是应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读者用手机下载APP即可进入互动环节。画面中的航天员等形象可触摸、可拖拽,还可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创新的形式让小读者们身临其境,感受互动阅读的神奇。
⑥对于一些热衷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也会大不一样。如今,这一原望已经不难实现。今年3月,国内电子书阅读器品牌掌阅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书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集、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资料文献等。
⑦由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不伤眼、待机时间长等特点,电子阅读器依然是众多深度阅读爱好者的选择。最新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有24.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较2018年的20.8%上升了4个百分点,上涨幅度在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中居首。据统计,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电子书阅读器消费市场,预计到2023年,我国电子书阅读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碗85亿元。
⑧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网络阅读、手机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可视化阅读、沉浸式阅读更是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立体。随着我国阅读市场正趋向于越来越细分,无论多么小众的阅读群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作者:张贺。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选自《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二)
全民阅读活动应该把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把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抓手,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资源和阅读指导。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的调查都显示,学生群体一直是我国阅读量最大的群体之一,青少年们的阅读量远远高于成年人。可以相信,未来,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阅读习惯也将伴随终身。他们将成为中国阅读人口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沉浸式阅读,让读书体验变得更加立体鲜活。
B.电子阅读器依然是众多深度阅读爱好者的选择。
C.在我国国民阅读量满意度调查中,满意的占三成以上。
D.网络在线阅读、手机上阅读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纸质图书的阅读则逊色不少。
【2】第⑦段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数字阅读技术,哪些内容符合“链接材料二”的说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六 机 匠
臧克家
①六机匠是我家的佃户,每年秋后看见他把劳苦一年所得的粮食往我家扛,我总是呼他声“六爷爷”。他和他的弟兄几个分住在低低的茅屋里,屋子谦卑地压在两枝巍巍的旗杆前。
②最早是弟兄们一起过日子。农忙时,他们全成了农夫,到了冬天,每个身子便钉在一张织布机上。机房是有种特别味的,从外边听着哗嗒哗嗒的响声,你便可以在心中美丽地展开一幅纺织图。六机匠的身上带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的一间机房在西头,是孩子们的乐园。他的笑脸叫人喜欢,从他口里吐出来的故事叫人迷恋。
③白天,我们坐在土炕沿上听他说《水浒》,说孟姜女哭长城,说良善的仙女和凡人恋爱而生生地叫磨难拆开了。他半天一句慢吞吞地说,眼注视着手,手往返地抛着梭,脚还得上下地踏着下面的两页木板,而故事却只是影影绰绰若断若续的。我们急得将他的手把住,可是他的嘴也随着不动了。放开以后,手把铁轴抽开哒哒地卷一卷布,再向前推一下杼子,手脚便一齐动起来。口又开了,我们也侧起耳朵再也不去拦他的手了。
④六机匠白天忙一天,晚上撇下机梭,身子一沾床,鼻子里便呼呼了。我们当然不能让他闭着眼,有的抱腿,有的把眼,有的扯唇,一心要从他口里抓出故事来。“蒋门神又不是铁打的,怎么还三锤打得冒火光呢?孟姜女哭倒了长城以后怎么样了?那个仙女后来怎么样了?”他一点也没有嫌烦的表情,叹一口气把眼睁开,我们望着他的眼珠亮开,比望着逃开黑口的蚀月还要痛快。我们的眼光紧系在他的嘴上,只想那一动,可是他就是不动。他看我们脸上渐渐涌上了黯淡的神色,便指着破墙上的旧年画,向我们讲上几段,接着眼皮上的石头又把眼睛压闭了。我们怀着幽幽的心情向外走,醒来泪珠挂在眼角上。
⑤冬天,太阳照着他牵机。线匹掣得老长,像一道银河。他顶着一件开花的破袄,穿着一条气泡似的单裤,迎着风,人似乎要浮起来。他一往一来像( ),冷风把挂在鼻尖上的水给吹下来,当时我很纳闷地问:“六爷爷,你为什么不用亲手织的布做件棉衣穿在身上呢?”
⑥几年以后,六机匠成了个空头衔,他的那一张织布机卖给人家了。同时也分了家,别人都有老婆孩子,他却分了一个白发的老母。
⑦从此伴着老娘,六机匠变成了纯粹的老农。对什么事情他都不是笨手。他会剃头,太阳底下,人家头上的乱发随着他手下的钝刀倒下,刷刷的,一刻一个青头皮便显出来。他会拉糖子,红的,白的,正月里小孩子都喜欢他。他也卖过酒,他的酒管保你一壶到底不会有一点底渣,所以一罐子酒刚从城里背来,放不到炕上便空出来了。别人故意逗他,“走到河里搀了几捧水?”他便半红着脸赌咒:“搀一滴水就给俺祖宗喝!”
⑧一个秋天,老娘像一个熟透了的果子坠落到土地下了,六机匠哭得最厉害。这次邻里都替他叹气,“唉,一个老娘也完了,一个人的日子怎么过呢?”一个人的日子倒是简便,家便驮在身上。环境教会了他做饭、缝衣服和一切家里的营生。他有个倔强脾气,什么事都不托仗人,有时不高兴做饭,一点冷饭也可以打发饱肚子。“小心点,冷东西呀!”有人拿他开玩笑。“瞎子睡凉炕,仗着秉气壮。”他的话从笑口里吐出来了。
⑨后来,六机匠去了关东,一去就是五六年。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六机匠什么时候又回到家来了,这回住在三机匠家里,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头顶的那条辫子不见了。他见了我自然格外地高兴,说回来看看,本来打算立刻返身,谁想发生了战争,这条生路又被堵死了。他口里不带脸上带地表示着寄居在人家里的不安。三机匠脾气很好,侄儿们待他也都不错,添了他,在工作上添了个有力的帮手,而不过在饭桌上多添了双筷子。不安什么呢?我明白这又是他独立刚强的那点天性在作祟了。
⑩和他谈着话我心下怪难过,这样一个坚实能干的人,失去了织布机,失去了佃地,关东的一条生路又被截断了,一个人孤独得像一只被剪去翅膀的飞鸟,哪儿是他的去路呢?
(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六机匠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六机匠的人生经历,补写下面的表格。
段落 | 事件 |
②-⑤ | (1) |
⑥-⑦ | 六机匠成了老农,与母亲相依为命 |
⑧ | (2) |
⑨ | (3) |
【2】结合上下文,具体谈谈第⑥段在全文情节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3】小说中“我”与六机匠的几次接触分别表现了六机匠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第⑤段画线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喻体被删除。你觉得下面哪一句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他一往一来像一张梭
②他一往一来像一片云
我选择第 句,原因是:
【5】小说叙述了六机匠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简要概括出来。
12、阅读下面文字,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2)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字体美观。(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