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丹东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ráo)   进(lēi) 迷mǎng

    B.脱(zhēng)  新()   红(fēi

    C.黑(xūn)   绳(xiàn)  滩(

    D.道(suì)   稻suì) 干biě

  • 2、下列对句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把这个问题拿来问客人:“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像你的美)。”

    B.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第二天徐公来,偷偷看他,自认为比不上自己,对着镜子看自己,又觉得自己差远了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批评我的过错的,得到上等奖赏。

    D.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刚颁布,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大城市一样热闹。

  • 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种类繁多、绚丽多彩。)

    C.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颜色的层次。)

    D.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运用排比,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 4、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古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及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⑤易:交换。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

    (2)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登岳阳楼》首联中的“帘旌不动”暗示了湖面 _____;“帘旌不动”是 _____景,“夕阳迟”是 _____景,诗人视野逐渐放开,融入暮色。前二联中的“_____”一词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彷徨。

    (2)陈与义以杜甫为师,但有人说陈诗不若杜诗深广。请结合杜诗《月夜忆舍弟》分析原因。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以“高铁建设在身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小节同学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段文字,其中部分内容存在问题,请你帮忙修改。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高铁已成为人们日程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变成现实.[A]高铁不仅改变了不断刷新的“史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域市发展带来新的样式与机遇.高铁以高速、大容量,集约型、通勤化的特征,在中等距离的出行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高铁的开通打破了城市间的往来壁垒,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仍处于吸聚发展阶段,高铁的开通对城市的影响将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为城市带来资源,也可能吸走资源.[B]高铁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着中国城市的格局。

    ①[A]处画线句子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子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高铁建设给民众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为此,学校开展了相关的拟写对联活动.请你拟写一副对联,赞一赞高铁新生活.(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铁的开通对城市的影响将是一把双刃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上生动地写出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成长路上,有风雨也有彩虹,无论欢笑还是痛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命运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旷达胸襟泰然处之。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也谈“追星”

    ①近日,习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黄大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我们追星就应当追这样的科技之星、英模之星。

    ②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而人才竞争则是国际竞争中焦点的焦点,科技人力资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形成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有着重要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像钱学森、袁隆平、王选一样的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物,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

    ③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有些方面崇尚科学、仰慕科技之星的氛围还不浓厚。在社会上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中,花样翻新的“选秀”活动,造就了一批追星族,不少青少年把娱乐之星当成偶像崇拜,以“超女”“超男”为楷模,幻想一夜成名,以至于有些青少年为追星荒废了学业。有的青少年不知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为何许人,更不晓得钱学森、袁隆平、王选为何许人,却对娱乐明星的一言一行如数家珍。

     

    ⑤庞加莱猜想证明者之一、著名数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说:“科学家最大的挑战是持之以恒,静心做下去。”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世上没有一个科学家能一夜成名。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先是当农民,再当科学家,几十年里在田间劳作,直到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两次下田,为科学事业耗费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科学之星的奋斗历程艰辛而漫长,其中贯穿着尚高的理想、坚定地信念,以及默默地坚守。我们的媒体和文艺作品应当大力宣传科技之星,营造全民族崇尚科技、英模之星的舆论氛围,引导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为科技发展和事业创新而不懈努力、静心钻研。如此,则国家幸甚,民族复兴有望焉。

    1结合全文,简要谈谈追星当追“科技、英模之星”的理由。

    2以下是第④段的内容,你认为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个社会如果盛行追逐娱乐之星,青年人皆以“学得好不如唱得好”为价值取向,还能有出息、有长进吗?

    ②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是应该的,青少年有自己的喜好也没有错。

    ③问题是,不能走偏了。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3请你根据《“大侠”黄大年》一文,将黄大年的事迹概括为100字左右的文段,用来证明“我们追星就应当追科技之星、英模之星”的观点。

  • 10、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咏流传》让经典流行起来(节选)

    任晶晶

    ①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央视综合频道于春节期间又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创造了文化节目的最高评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时还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析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让它们在当下语境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传播欲望。

    ②在知名作家梁晓声看来,近年电视媒体的专栏节目非常多,但大多属于娱乐有余而文化不足。《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之好超出了他的想象,  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更贴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此我觉得这对全国的电视台都是一个示范”。梁晓声认为《经典咏流传》很好地开拓了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这样的节目才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走出去的节目。

    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认为,节目巧妙地解决了纯文化节目缺乏大众传播性和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经典咏流传》正式开播之前,关于这档节目我内心有很多的问号,因为此前我从未见过一档将诗歌唱成音乐的节目,它远远超出了以前诗词综艺‘朗诵赏析’和‘知识竞赛’两大形态,诗词改编音乐意味着海量创作,这种改变既需要融合经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又需要与音乐的审美价值相统一,既要有国家电视台的站位,又要有艺术的高度。”高晓虹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连播的三期共计 16 首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咏流传》不仅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而且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可谓又一次做到了国家台的开拓性和标杆性。

    ④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这档节目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近百姓,让我感受非常深。节目中,梁俊老师改编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经过现代音乐的演绎之后,动人心弦,一夜之间陶醉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作品非常清新和本真,梁俊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长在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也是艺术的根本。”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王黎光认为经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丝毫不落伍,经典咏流传》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让大众更好地接近传统文化,这种做法是对艺术的准确表达。

    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创新诗和歌的结合回到诗歌的起源,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过去完成式的东西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式的文化。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会让歌词越写越有文化。

    ⑥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文化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经典咏流传》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为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

    备注:会商机制指多方商量,集体解决问题的制度。

    (链接材1)

    那些人们·那些歌曲·那些话语

    (链接材料2)

    节目热播也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   17   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未来还要进一步做好老师的培养、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设校园文化三件事。

    1结合上述材料,说说《经典咏流传》热播的原因。

    2选文第④段在介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对《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看法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上述材料介绍了众人对《经典咏流传》的认识或感悟,请从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回答。你赞同他的哪个观点,或你喜欢他的哪点感悟,为什么?

    备选人物:文化学者梁晓声、音乐人王黎光、传唱人胡德夫

    4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

    A. 《经典咏流传》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教育部大力来抓的工作。

    B. 《经典咏流传》节目用流行音乐包装了古典诗词,因此在立意内涵的挖掘和音乐创作的诚意上堪称“呕心沥血”。

    C. 专家们认为,《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成功,是回到了我们先祖最初的诗歌起源状态——“和诗以歌”,并且让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完美契合。

    D. 《经典咏流传》节目超越了以前诗词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让纯文化节目缺少大众传播与音乐节目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得以解决。

    5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敷衍任务,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无奈地背诵经典,丢掉了诗词的精神魅力与文学情韵。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角度列出两条改进措施。

  • 11、阅读《倒挂的油画》,完成小题。

    倒挂的油画

    金建云

    (1)我家的餐馆开在美院边上,美院的师生常常来餐馆吃饭。我的父亲是个很优秀的厨师,他不懂艺术,但是一直很尊重这些搞艺术的人。

    (2)父亲眼中似乎只有两类画家:一类是成功的,另一类是怀才不遇的。成功的画家常常请客,在餐馆里提前存上一笔钱,吃完饭就拂袖离去;怀才不遇的画家都喜欢赊账,偶尔还掉账单的一部分,然后继续赊账。

    (3)陈是个怀才不遇的画家。有一天,陈吃完饭后,找父亲借钱。他说自己的母亲病危,他非常想去见她最后一面。父亲想都没想就帮他出了机票钱,嘱咐他立刻打的去机场,千万不要留下终身遗憾。

    (4)一个月之后,陈重回餐馆吃饭。他对父亲千恩万谢,一定要送他一幅画。父亲指着餐馆墙壁上挂满的画说:“你看,很多有困难的学生都以画抵账,我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画了。过去的事情你不要放在心上,尽管来吃饭就是……”

    (5)陈恳切地说:“这幅画不是为了抵账,而是为了报恩。我陪伴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咽气的时候,最感谢的人就是你。你让我没有留下终身遗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就画了这幅油画。您务必要收下,否则我……”

    (6)父亲终究不忍拂了陈的好意,便把这幅画带回了家里。这是一幅抽象派的油画,几团大大的色块,深浅不一,形状莫名。由于客厅、卧室墙壁上都有了装饰品,所以父亲把这幅画挂在了厕所里。于是,我们家人如厕的时候都可以欣赏这幅画了。

    (7)厕所靠东,朝阳温暖的光线常常落在这幅画上,色块隐隐浮动,凸凹有致。我们越看越觉得奇妙,不知不觉脑中就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联想。母亲说她每次注视这幅画的时候都会想到她的家乡,想到漫天彩霞和她少女时候的梦;父亲说他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无法送终,那种挥之不去的哀愁也浓缩在浮动的色块中了......

    (8)后来,父亲把这幅画从厕所请到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父亲常说陈能画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让我们这一家“粗人”都为之感动,有朝一日他会大有出息的。果然,没过10年,陈成为我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之一。他的画开始被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据说市面上每幅画已经卖到了百万元。陈还是常常带朋友来我家的餐馆吃饭,他早就不赊账了,还常常请父亲喝一杯他自带的洋酒。相识于贫微时的感情,不用太多的言语,一颦一笑中就能看懂。

    (9)有一天,陈忽然说想看看当初送给父亲的画:“这么多年来,那仍是我这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父亲将他带到了家中,一进客厅陈就大叫起来:“你把我的画挂颠倒了!”

    (10)我们一家人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原来当年他忘记了签名,而我们都是些看不懂抽象画的“粗人”。陈取下画,转过来,郑重其事地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他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哪一天你缺钱了,打电话给博物馆,他们会送钱上门并千恩万谢的。”

    (11)父亲很认真地说:“这幅画已经是我家的宝了,看了这么多年,我们已经有了感情。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是绝不会卖艺术和感情的。”

    (12)陈高兴地拍了拍父亲的肩膀说:“老哥,你真是我见过的最有文化的厨子。这幅画在你手里,真是值了。”

    (13)于是,这幅画就继续留在了我家的墙上。只是,我们一家人还是喜欢扭头来欣赏它颠倒过来的样子,就好像它本来就该如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很多鱼龙混杂的现象,我越来越感觉到父亲朴实话语中的真谛——一个人风雅与否,不在于他是否懂得艺术和美,而在于他是否有一颗敬畏和尊重的心。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父亲借钱给画家陈回家探母,陈感恩送画。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我珍藏了这幅油画。

    2小说中父亲说自己是个粗人,你认为他是个粗人吗?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从深入理解主题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你提问的理由。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 ,毛毛虫还不停地坚持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法伯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大胆尝试,走出圈子,便能立刻避免死亡的命运。

    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有人总是跟着前人,亦步亦趋;有人大胆尝试,改变思维。结果也就不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