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交通违法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以来,迎来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2、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不是在故意冤枉咱们班的两名同学吗?(加点词都是代词)
B.看完借阅的书籍要按时奉还书的主人,这是文明学生该有的表现。(句中没有谦辞也没有敬辞)
C.他是个出手很大方的人,可是在讲台上他一点也不大方。(因为语境不同,“大方”的含义也不同)
D.他是个爱发言的学生,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都会随声附和。(表达没有不当之处)
3、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 , 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A. “抱歉”是因为没有亲自把老王送下楼去,所以很过意不去。
B. “抱歉”是想到老王病得不成模样还来送香油和鸡蛋谢“我”,所以一直听着他的脚步声,用以自责。
C. “抱歉”是因为自己收下了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
D. “抱歉”是由于担心老王的身体,却疏忽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因而感到自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C.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D.赴美国普度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B.《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青莲居士,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D.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作者直接与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以“你”相称,情感显得直接而迫切,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6、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得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
A.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寄语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D.我很娇嫩,踏之何忍!——花园寄语
7、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庇护(bì) 蜷伏(quán) 确凿(záo) 参差不齐(cēn)
B.搓捻(niǎn) 称职(chèng) 羞怯(qiè) 漠不关心(mò)
C.掺和(cān) 坍塌(tā) 吝啬(lìn) 神采奕奕(yì)
D.莽莽(mǎng) 蓬勃(bó) 乞丐(gài) 咄咄逼人(duó)
8、【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释】 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3)然今遣汝者 ) (4)力改故习(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
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上:【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6)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序交替,光阴荏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想闻,愿逐月花流照君”艺术境界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拱桥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校长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惩罚犯错的男生,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B.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写出校长背过河过河时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
C.“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一句中的“扳”表现出校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害怕“我”受到伤害的紧张和细心的感情。
D.“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这句话用外貌描写间接描绘出校长的老态。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
【3】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11、父 亲 (15分)
张枫霞
(1)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然而,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 , 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心里便有了比较,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爱”。
(2)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3)可是, 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 哪能!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咱们不能太偏心。”就为这一句话, 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4)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 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等翻过两座山,骄阳更加炽烈,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还不及放到嘴里,便被父亲劈手夺去,他瞪我一眼说:“这是卖的,有你吃的。”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这不一样吃吗?” 停了停又说:“住校可不比在家里,动一动就得花钱,饭可以吃差点,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接着他自个笑了:“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兴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5)到学校门口,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路啊!
(6)三年高中,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棱茬。中午,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7)三年后,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不要紧,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我用六年时间,六年不行十年,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我无言,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8)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霏霏。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他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9)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 15 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抱住他,哭着求他:“为了我,爸爸,请您爱惜自己。”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10)“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那又怕什么,因为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1】 第(1)段作者写“父亲不是特别地喜欢我”“不懂得什么叫爱”,这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4分)
【2】 “我”对父亲看法的改变源于“我”两次感动。请概括出让“我”两次感动的具体内容。(4分)
【3】 怎么理解第(8)段“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这句话?(4分)
【4】 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意在表现父亲辛勤劳动,历尽艰辛。
B.“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说明父亲的举动感动了身边铁石心肠的我,融化我的心,我再也不会认为父亲不爱我了。
C、“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兴许能挣几个钱,你要有本事啊,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这几句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我”考上一个好高中由衷高兴的心理及对女儿殷殷的希望。
D.“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这句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为“我”的成长而感到的一份独有的自豪和快乐,也显出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12、按要求作文。
题目: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5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