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停留了几天,(捕鱼人)推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能够对外边的人说啊。”
B.非独贤人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翻译:不是贤人有这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C.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韩国、魏国灭亡了,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能得以保存,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D.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的中间,稍微羡慕的意思,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和做》作者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被誉为“农民诗人”。
B.《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谱曲。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北宋郭茂倩编,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诗选》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和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太阳”表现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B.《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而最终堕落,导致他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如兵痞的掠夺、孙侦探的敲诈、虎妞的引诱骗婚等,最终小福子的自尽,让祥子仅存的理智和道德支柱崩溃了。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主人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但保尔都凭借他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逆境,即使是最严重的一次,紧张的肃反工作令保尔积劳成疾不得不回家休养,他也坚持文学创作,继续战斗。
D.《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各人上梁山的原因不尽相同,有自愿上梁山的,比如李逵;有官逼民反上梁山的,比如林冲;有被设计上梁山的,如卢俊义;有战败投降上梁山的,比如呼延灼。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旁骛(wù) 惊骇(hài) 轻觑(xù) 强聒不舍(guō)
B.亵渎(xiè) 赃物(zāng) 广袤(mào) 孜孜不倦(zī)
C.骈进(bìng) 汲取(jí) 彷徨(huáng) 根深缔固(dì)
D.瞥见(piē) 宽宥(yòu) 折腰(zhé) 娇揉造作(jiāo)
5、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褛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1)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 (2)山肴野蔌(______________)
(3)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且生动精炼,写景时,动静结合,而且前有伏笔,后有呼应,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B.太守的“醉”是为宴酣之乐,与民同乐而醉,更是为山水之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醉翁”的自号,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乐”的原因和内容。
C.第一段的朝暮之景,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静态的描写因为“日出”“云归”,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四季之景,抓住春花、夏木、秋霜、冬水的特点来写,富于变化。
D.本文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的描写和对宴游之乐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某网站发起主题为“天生骄傲”的故事征集活动,响应者众,下面三则是其中广受好评的故事:
故事一:数年前父亲在一个菜市场做买卖,一个女人来买东西,说在相邻大棚买的水果感觉斤两不够。父亲给过了秤,十斤少了两斤多。女人找了回去,没一会那水果摊主找上门来。大骂着动了手,父亲自知理不亏,打跑了那人。几天前聊起这事,父亲说,当初也有人劝。刚做生意不懂规矩,后来懂了,狗屁规矩。
故事二:大二的时候坐火车去济南火车站,人很多。忽然发现边上一个戴帽子的中年人正在掏我前面女生的包,我没有说话,但默默地转身正对着中年小偷,他没有得逞,直到那个姑娘到站下车。我到火车站后他跟我下车,然后给了我一拳跑掉了,至今感觉最值得的一拳。不后悔。
故事三:老公是建筑摄影师,经常开车出差。公司很慷慨,为保证不因汽车质量影响工作,每三年给一辆新车,平时作家庭使用。每月按照实际工作开车的里程数,自己填单报销汽油费用,无需发票。多年来,只要是私人出行,不管远近,哪怕只有二十分钟的车程去超市买菜’.老公也要把公里数记上,报销的时候减掉这个数。
(1)请探究以上三则故事中主人公“天生骄傲”的原因。
(2)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力,网站决定将征集到到的这些小故事拍成微电影,邀请故事一中的父亲出镜。因担心他忙于卖苹果而拒绝邀请,现在请你出马邀请这位父亲,作为网站小记者的你将怎么说服他?
(3)天生骄傲”的故事征集活动受到全班同学的热捧,班长决定策划一个“天生我班也骄傲”的班会活动,请你帮班长为此活动方案补充二个必要的实施步骤。
活动步骤:①搜集整理班上同学关于“天生骄傲"的故事;
②
③
④校长为获奖同学颁奖,作总结发言并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8、诗文默写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②问君何能尔? 。
③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⑥ ,鬓微霜,又何妨!
⑦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⑧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⑨ ,受上赏。
⑩ ,不求闻达于诸侯。
9、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从“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原因、对策等方面,层层深入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⑥自然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0、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最后的老师
林庭光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蹬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包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请以“她”的视角,按时间顺序,梳理小说内容。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代山区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炸香椿、____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6】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
12、下面有两段文字,请选择其一,按要求作文。
(一)父亲丢了块表,他埋怨着翻腾着,心急火燎的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父亲离开后,儿子进屋,不一会就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二)请你用上“伙伴”“困境”“成长”这三个词语,以“在幽深的峡谷里”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文章不少于500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