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横线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哺育(bǔ) 颓唐(tuí) 倜傥(tǎng) 脑髓(suǐ)
B.执拗(niù) 骊歌(lí) 九曲(qū) 骇人(hài)
C.秕谷(bǐ) 花圃(pǔ) 麻渣(zā) 迸溅(bèng)
D.澎湃(bài) 伫立(zhù) 沮丧(jǔ) 湖泊(p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琢磨zhuó 譬如pì 小心翼翼yì 咄咄逼人duó
B. 狭隘ài 绽开zàn 参差不齐cī 花团锦簇cù
C. 热忱chén 浸满qìn 气喘吁吁xū 人迹罕至hǎn
D. 硬朗yìng 抚弄fǔ 拈轻怕重niān 刚直不阿ē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
C.《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共294卷。
D.萧红,原名张廼莹,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B.突然间,我恍然若失……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C.《富爸爸穷爸爸》以主人公清崎亲身经历的财富故事展示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
D.人生成败,绝非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所能决定;成功与否,也不是财富的多少所能概括。唯有这样的共识,“差生”和“学霸”才能在人生路上各得其所、各自精彩。
5、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偷偷地笑) 喙(鸟和昆虫的嘴) 不毛之地(不长毛的地方)
B.乌有(虚幻,不存在) 倏忽(忽然,很快)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兽类)
C.清冽(清水) 枯涸(干涸,没有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D.伫立(长时间站立)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滑稽(引人发笑)
6、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跚 轮廓 渡假 铁钯
B.癫狂 点掇 棉絮 湮没
C.吞噬 稠密 蒙胧 屏幕
D.闲暇 烧灼 蔚蓝 步履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博学而笃志
8、【甲】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 《核舟记》)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宋起凤《核工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_ (2) 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_
(3) 核侧出浮屠七级______________ (4) 负卷帙踉跄行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B. 左右度之无不宜 伯牙游于太山之阴 (《<列子>一则》)
C. 睡足徐兴乃尔 太祖乃悟 (《赵普》)
D. 雕栏相望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3】.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一处。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5】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但也有不同,甲文说明对象为_______,突出“_____________”的主题;乙文说明对象为_______,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唐张继《枫桥夜泊》中诗句回答)的意境。
【6】甲乙两文都写了众多人物,他们神态情趣各有鲜明的特征,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9、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2)_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3)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4)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5)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
(6)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中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一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
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三:听听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了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摘自互联网)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3)就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以上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
11、现代文阅读。
拴毛线绳的钥匙
化君
①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
②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所以才闹着去停车点接我。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说,我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
③一天,刚要上床歇息,弟打来电话说,母亲找不见了。
④我赶到老家时,已近零点。村子里的人东跑西钻,夜空里漾满一束束昏黄的手电筒光,一声声纷杂的脚步声、呼唤声、犬吠声,使原本惶恐悲凄的心更加紧张和疼痛。
⑤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公路边寻着了母亲,她坐在水泥地上,哭成了泪人儿,抽抽噎噎地说,闺女不要她了……
⑥那一刻,我发誓一定带母亲回城,哪怕以辞去工作为代价。
⑦母亲却出乎意料地乖。
⑧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记忆,一有空闲,我就陪她做游戏。
⑨我发明了一种叫“找名字”的游戏,母亲特别喜欢。用一些硬纸板,剪成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一个字,就像小孩子认字用的卡片,胡乱着摊在桌上,然后让母亲从中挑选出组成我名字的三个字。
⑩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
⑪这样的游戏,不用我陪,母亲自己便可以玩儿,那玩起来没个够,专心投入的样子,仿佛对我说:“忙你的去吧。”
⑫母亲住到我这里的一个多月里,从没耽搁过我的事儿,而且让我的生活变得异常生动、快乐、幸福。
⑬正当我沉浸于“母亲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美梦里时,母亲突然不见了。
⑭母亲是在十几里以外的一户乡下人家被找到的。那户人家的黑漆木门以及门的朝向和老家的一模一样。母亲想她的老屋了。
⑮第二天,恰好周末,我便陪母亲回老家了。走到家门口,母亲突然从衣袖里摸出一把钥匙,钥匙上系着一根红色毛线绳。
⑯猛然想起,头天中午去抽屉里找东西时,不经意翻腾出这把我上学时挂在脖子上的钥匙。
⑰拿给母亲看时,她仿佛受了刺激似的,突然急躁起来,并说起胡话。才要哄弄母亲时,手机响起,接完电话,母亲就不见了。算起来,这把拴毛线绳的钥匙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母亲竟然还记得。这样想时,心里又不禁地欣喜起来。
⑱打开门锁,母亲却在门前的石阶上坐了下来。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外的石阶上坐着去了。
⑲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喊母亲返城。母亲却拗着不走,而且又说起胡话来。弟说,要不先让母亲在家住两天,看不住的时候,我再来接她。
⑳一连三天,没有弟的电话。第四天,我忍不住拨了过去。弟喜滋滋地说,母亲安生得很哩,一天到晚在家门口坐着。
㉑第十一天,弟在电话里说,母亲安生得很,放心吧。
㉒弟还给我说了一件事。一天,母亲把钥匙丢了,找到晌午也没找到,便饭也不吃,只一门心思地找钥匙。弟便找来一把废弃的钥匙,拴上一根红色毛线绳,给了母亲。母亲喜得跟花儿似的,拿了钥匙就嘟哝着往外走,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问弟,母亲嘟哝些什么?弟学着母亲的腔调说,闺女上学忘了带钥匙,她得在家等着,要不进不了家,闺女会冻感冒的。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
(1)请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2、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如病重母亲昏迷前最后的生命之语触动了史铁生封闭的内心,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触动了鲁迅敏感的童心。这些触动或源于一次偶遇、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人物、一处风景、一段情感……
请你以“ ,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清洁;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