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给孩子们讲“鬼”故事,虽说是随意编的,但也讲得栩栩如生。
B.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的是相互尊重,所以,学会低眉顺眼,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
C.在别人眼里,这些打击是常人无法承受的,但他们却不以为然,总能等闲视之。
D.如此机密的事情,他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此肆无忌惮的大声讨论呢?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禁锢(gù) 蓦然(mù) 拈轻怕重(niān) 众目睽睽(kuí)
B.热忱(chén) 蜷伏(juǎn) 怪诞不经(dàn) 咄咄逼人(duō)
C.粗犷(guǎng) 嗔怪(chēn) 混为一谈(hǔn) 畏罪潜逃(qián)
D.坍塌(tān) 惩戒(chěng) 踉踉跄跄(niàng) 骇人听闻(hài)
3、下列词语与其他词语不是同类的是( )
A.须臾
B.弹指间
C.霎时
D.黎明
4、作品、作家、国籍完全正确的是( ) (2分)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美国 B、《最后一课》―莫泊桑―法国
C、《观舞记》―林海音―中国 D、《社戏》―鲁 迅―中国
5、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分别二十多年后,没想到这对老朋友又在小镇萍水相逢了。
B.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C.抓好禁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D.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待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应总是随声附和。
B. 优秀的领导者会合理的分工,使所有人都能够发挥所长,各得其所。
C. 小外甥刚刚三岁就能流利地背出几十首古诗了,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D. 这个人做事一丝不苟,让人放心。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折(zhé)损 山涧(jiàn) 溯(shuò)流 颠沛(pèi)流离
B.坚韧(rěn) 幽寂(jì) 俯瞰(kān) 诲(huì)人不倦
C.驿(yì)路 元勋(xūn) 矜(jīnɡ)持 鲜(xiǎn)为人知
D.闲暇(xiá) 简陋(lòu) 凸(tū)现 海市蜃(shèn)楼
8、(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④,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覆:溢出来。
【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人不知而不愠 孔子喟然而叹曰
B.知之为知之 守之以愚
C.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D.孔子观于周庙 孔子问于守庙者
【2】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B.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D.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3】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从乙文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B.甲文的“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教给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应该实事求是。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指没有学问也可以做君子。
D.乙文还告诉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实践精神,不能一味道听途说,要亲自去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敢问持满有道乎?
9、 默写句子。
①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荡胸生层云, 。会当凌绝顶,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 ,杨花愁杀渡江人。
⑤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含新事物终究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诗句是: , 。
⑦《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颈联是 ,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杜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的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动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载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已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藉、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载,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3】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1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各题。
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
小艾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
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枯树枝。
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三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呆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亮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
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着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1】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内容梳理。
起因:
经过:
结果:“我”爬了出来,并且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2】“我”跌进深坑后,李老师为什么扔给“我”一句话就带着同学们走了?
【3】请概括李老师的形象特征。
【4】文中“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一句中的“盯”字能否换成“看”?为什么?
【5】读完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2、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
暗示人物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适时地运用一些细节能使文章的描写更加细腻、丰富。
请仿照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2)它伏着不去。(3)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4)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