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巴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对课文内容或主旨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B.《老山界》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小说,抒发了作者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D.《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叙事诗,风格刚健质朴,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选(pì)        古(gèn)          红(yīn)          群蚁排(yá)

    B.痛(zhì)       胀(zhǒng)       午(shǎng)     躬尽瘁(jǖ)

    C.说(xù)        (shuāng)     (zuò)        至死不(xiè)

    D.震(sǒng)     (pǔ)            拭(kāi)        捐杂税(kē)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在大庭广众之下,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讲。

    B.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C.几年没见,调皮捣蛋的小军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小伙子,再也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D.贾平凹的作品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他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修(qì)       起(dié)       持(jīn)        为人知(xiǎn)

    B.如(pì)       (guō)       (zhuì)       海市楼(shèn)

    C.吞(shì)     驿路(yì)        (zhuó)       重负(shì)

    D.累(zhuì)   (zhuó)     蓝(wèi)        琼浆(lòu)

  •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B.“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称呼。

    C.欧阳修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普希金是俄国诗人,他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问世以来被广为传诵。

  • 6、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无常》 B.《父亲的病》 C.《二十四孝图》 D.《风筝》

  •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们一起收拾一番,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B.在无数的流言蜚语面前,我们不妨木讷一些,以免“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C.体育运动不但可以锤炼意志品性,而且可以强身健体。

    D.人生挑战无时无刻在显著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文言文阅读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节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仙则##dot##名 名:出名

    B.可以素琴 调:调弄

    C.妻子不觌##dot## 妻子:男子的配偶

    D.未不与书俱 尝:曾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花 何陋

    B.顷刻两毙##dot## 乱书围之

    C.石性坚重 引客就观之

    D.一犬坐于前 信乎似巢也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乙】文用“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来体现“书巢”的特点。

    C.【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乙】文用“此非吾所谓巢者耶!”的语言描写表明陆游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

    【5】读《陋室铭》,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文填空。

    1《木兰诗》中写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    

    2《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

    一句是:    

    4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说。

    5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 1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

    平炉台上的绿豆汤

    罗日新

    ①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

    ②每天早晨,母亲起来洗漱完毕,只要不下雨,第一件事就是把阳台台面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绿豆倒在竹簸箕里,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做这件事时,母亲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起先我并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③那天下午,一只小鸟正在簸箕上吃着绿豆,我透过窗户的玻璃望去,小鸟吃得优雅从容,并不怕人。显然,小鸟不是第一次来我家阳台吃绿豆了。

    ④“宝山啊,你慢点吃……”母亲站在阳台门边,望着小鸟,小声地自言自语,“现在国家富了,我们家也富了,不像以前,吃绿豆还要凭票供应……”

    ⑤哦,原来,母亲把天上飞来的小鸟当作去世的父亲回家了。难怪她老人家每天那么勤快地晒绿豆。

    ⑥穿过漫长的光阴,重重叠叠的往事浮现在眼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在大冶钢厂宣传部任报道组组长,为了报道工人们的先进事迹,他总是深入到火热的平炉台上和炼钢工人一起劳动。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夏天气温很高,在空气中划根火柴似乎就能燃烧,平炉台上更是酷热难当。为了防止炼钢工人中暑,工厂每天给平炉台工人供应降暑绿豆汤。父亲总是把他的那一份留下来,用饭盒带回家给我喝。

    ⑦每天下午五点多钟,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会端个小木凳,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下那条小路的尽头,等待着骑自行车的父亲出现。只要看到父亲的身影,我就会欢呼着从山坡上冲下去迎接。

    ⑧看着我双手捧着冰绿豆汤喝的馋相,母亲总是会轻轻地问一声父亲:“今天又去平炉台了?”

    ⑨突然有一天,父亲的饭盒里没有绿豆汤了。“以后不能带绿豆汤回来了。”父亲小声说。

    ⑩那时,生活物资非常匮乏,绿豆要凭票供应,有时很难买到,但炼钢平炉台上用来防暑的绿豆汤是保证供给的。炼钢工人的福利比企业机关干部好,工人便常常将自己吃的保健饭、绿豆汤省下来带回家给家人分享。然而,厂部出于对炼钢工人防暑的考虑,要求工人只能自己喝不能带回家。父亲是干部,更要带这个头。从此,喝平炉台前那碗冰凉甜糯的绿豆汤,成了我的奢望。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恰好被分配到炼钢厂。母亲为此心里十分不愿意,她心疼儿子在基层工作要吃很多苦。父亲坚定地说服她:“年轻人想上进,就必须选择生产一线,从最艰苦的平炉炼钢干起。”就这样,我穿上白色的帆布工作服,脚蹬大头帆布工作鞋,头戴红色安全帽,爬上了平炉台,在高温环境里抢修设备,手握钢钎干活,常常全身湿透。当然,我也喝上了防暑降温的绿豆汤。

    难忘啊,青青的绿豆汤,高高的平炉台,慈爱的父母!

    2019年10月,我以工作过的大冶钢厂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

    那天,母亲在杂志封面上撒了些绿豆,又一次等待小鸟飞来。她在那里喃喃地说:“宝山啊,这本书里有你儿子写的小说,里面有你工作了一辈子的大冶钢厂,有你报道过的平炉、二炼钢、四炼钢……有你的同事,你快来看看吧。”

    我的眼眶湿润了,轻轻地走过去陪母亲等待那只灰脖子的小鸟。过了好久,它终于从空中飞过来,落在杂志上,一口一口,慢条斯理地啄食着绿豆。母亲颤颤巍巍地说:“宝山啊,回家的路太长了,太远了……”眼前的一幕,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父亲啊,儿子现在天天都喝着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儿子和母亲想您了。

    (1)文章开头虽短,却颇有韵味,请给它做一条批注,展现它的妙处。

    (2)文章描写母亲喂鸟的情景第②段和第段相似中有不同,请尝试简要分析不同。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4)第段作者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5)热爱文学的你读完本文后,还找到了关于作者的小说《钢的城》的书评,你准备根据本文和下面书评节选,向同学们介绍你从中获得的写作启示。

    【链接材料】

    书评节选:让大题材落实到小细节,给大话题找到小切口,是现实主义文学最常用的技法。而让作品场景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让故事和人物仿佛从繁茂丰饶的生活中长出来一般真实、典型,则是现实主义文学一直追求的美学效果。从这个角度说,《钢的城》起步扎实、气象不凡。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一幅画甚至是一片树叶也能改变一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事、物,因为他们(它们)的影响,我们获得成长。

    请以“是你改变了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