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山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________。这场具有中国特点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它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前后,各种新人物、新思潮、新主义___________。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社会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一股脑儿涌现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极其繁荣活跃又_________的状态。在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_________时,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从而自觉接受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A.不可或缺   异彩纷呈   错综复杂   纵横交错

    B.举足轻重   横空出世   错综复杂   犬牙交错

    C.不可或缺   异彩纷呈   鱼龙混杂   犬牙交错

    D.举足轻重   横空出世   鱼龙混杂   纵横交错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唐代以来,书画艺术家就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成为唐代以来文人书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苦心追求的一种极需要书法篆刻功底支撑的综合艺术。怀古悟墨,金石写意,前人所说的这句话即指绘画以书法线条为骨魂,而金石印又以书法为功力。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画家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

    A.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画家能够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质,还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

    B.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画家不仅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质。

    C.画家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还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

    D.画家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

  • 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B.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C.“坐”在古代礼仪中指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座席而对人不敬。

    D.“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西跑     一路

    B.          高歌     一声不

    C.          不容发     亲密无

    D.          兵遣将     陈词滥

  •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众所周知,胡兰成的个人品行素有争议,政治操守亦多污点,如果不因噎废食的话,他于1977年在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话》,倒是一部彻头彻尾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力图以中国自然哲学为坐标书写的文学史。尽管它浮光掠影、散乱无章,尽管它不乏意气用事、夸夸其谈,时而还展露些“老嬉皮士”一类的表演,但应该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书写中一个卓尔不凡的个案,比之许多高头讲章显得还要有生气。

    A. 因噎废食   B. 彻头彻尾

    C. 展露   D. 个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1)他俩又吵架了。

    (2)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3)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4)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5)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 “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6)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7)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8)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9)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10)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她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2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鼓励同学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学校向师生征集标语,《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非常合适。

    (2)《离骚》中的“________”用白芷这种香草来比喻诗人美好的品质,而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揭示了这样比喻的原因。

    (3)杜鹃又称子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它表达哀怨凄凉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用重章叠句法,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写采摘得很多,只得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2)杨万里《插秧歌》中,用比喻手法刻画环境,反衬插秧时的紧张气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农人忙于劳作、无暇吃饭休息的样子。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而“ 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诗人长年漂泊、客居异乡的悲凉处境。

    (2)《过零丁洋》中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自身命运的坎坷,极其深切地表达作者内心哀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纵死不悔。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语句中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诗首句写牡丹在碧绿鲜艳的枝叶簇拥下,好似一位娴静文雅的少女。

    B.王维诗以“绿艳”衬托“红衣”,使时浅时深的红色牡丹花更显得娇媚动人。

    C.裴潾诗前两句以豪贵争赏侧面表现了紫牡丹的名贵,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D.裴潾诗写的是自家宅中的白牡丹,实际是以“玉盘”般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喻己。

    【2】两首诗后两句分别怎样表现诗人的情感倾向?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养生

    苏轼

    ①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也。 ,曰和。曰安。

    ②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   )。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 ,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③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枯槔,而与之上下,如踏车轮而行,反逆炫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见之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以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④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 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注〕吴子:吴子野,作者友人。②牢山:即崂山。③枯槔:又称吊杆,古代汲水工具,此处形容船身颠簸如吊杆忽上忽下。

    【1】可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矣

    B.焉

    C.哉

    D.也

    【2】下列对第③段所论“安”的含义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处变不惊。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超然物外。

    【3】把“使此二极者”这个句子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A.第①段空格处

    B.第②段空格处

    C.第③段空格处

    D.第④段空格处

    【4】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苦痛或苦难,人的感受、见解和行为会有差异。有人说苦痛能够毁灭人,也有人说苦痛能够使人崇高;有人说苦难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也有人说苦难不值得赞美,苦难就是苦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