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常听妈妈说,他从小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农家小院里。
B.小强是我们班的纸老虎,每次都能带着我们出色地完成任务。
C.双龙洞里的石钟乳和右笋,形状变化多端,值得游人观赏。
D.爸爸装了一袋烟,咕咚咕咚地抽着。
2、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硝烟(xiāo xiǎo) 感触(chù chǔ)
抽搐( chù chú) 枪栓(shuān quān)
战栗(lì sù) 挪动(nà nuó)
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头花落未成阴(树荫) 篱落疏疏一径(小路)深(深远)
B.飞入菜花无处寻(找) 惟(只)有蜻蜓蛱蝶(蝴蝶)飞
C.溪头卧(躺,睡)剥莲蓬 大儿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豆子)溪东
D.中儿正织(编织)鸡笼 最喜(喜欢)小儿亡赖(淘气)
4、下列词语中搭配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
A. 翠绿的屏障 新生的竹笋 清澈的水桶
B. 无瑕的雪花 无瑕的美玉 无瑕的黑板
C. 湖水荡漾 歌声荡漾 春风荡漾
D. 炮火剧烈 竞赛激烈 掌声猛烈
5、下列句子中,表述最为严谨、准确的一项是( )
A.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确定这个故事发生在几万年前。
B.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C.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恐龙如何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D.科学家提出假说: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棕褐色(hè hē) 埋头(mán mái) 趿拉(jiē tā) 纳闷(nà là)
7、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放(zhàn) 晕皱(yùn) 炫耀(xuàn) 屈服(qū)
B.余晖(huī) 赤脚(chì) 胆怯(què) 白桦(huà)
C.徜徉(chǎng) 愈合(yù) 锡纸(xī) 跋山涉水(shè)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这句话中的“非……不可”写出了鹅吃饭时的________________。这里运用了反语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我会用反语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集中概括了鹅_____________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__________句,承接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引起下文“鹅的叫声……”,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选文第 2 节属于______ 态描写。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集中—— ______ 指挥—— ______ 突然—— ______ 飘动—— ______
【3】“所有的绿”指的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
10、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3分)
燕子(节选)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它们能够倏(shū)忽间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掠,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谁都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燕子的身躯成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躯特别灵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1】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1分)为了克服自身的弱点,燕子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是:(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1) 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3分)
【2】燕子拥有高强飞行本领的能力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不少于三点)(3分)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删了也不影响全文的意思,所以可以删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划线句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读短文,完成作业。
林荫大道
这是一条林荫大道,东起小营,西到花园村。它宽十五米,可供四辆汽车并(使驶)过。大道两旁,清秀挺(拔 拨)的树和美丽的花儿交错相(印 映),真是景色宜人。
高大的梧桐树枝叶茂盛,毛绒绒的梧桐果挂满树梢,整个树冠像撑起一把大伞,为人们遮挡夏日的(娇 骄)阳,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风吹来,发出哗哗的响声,拂去了人们脸上的汗珠。大树下,美人蕉像美丽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大道两旁。串串红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开得那么火红,那么热闹。
每天,无数行人、车辆在这条大道上来来往往,就像穿行在绿树红花的长廊里。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适当的字。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茂盛( ) ( ) 遮挡( ) ( )
【3】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词语。
树冠:_________________
亭亭玉立: _________________
【4】把第二自然段用“/”分成两层,并写出每层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
【5】整篇文章是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写出林荫大道________的特点。
12、课外阅读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 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 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 抬起头,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坐在亭边, 不必仰头, 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 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 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地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 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流经过时, 作急剧的撞击, 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 晶莹而多芒; 远望去, 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 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 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 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地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 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 攀着乱石, 小心探身下去, 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 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 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 望到那面, 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地摆弄着,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地明亮着, 像涂了“ 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 绿壁”, 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 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 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 这才这般地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 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 女儿绿”, 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有改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外______薄阴______ 棱角______飘散______
寻它不着______比拟______蕴蓄______抚摩______
【2】“梅雨潭”因为什么而得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多用比喻句, 找出你认为最生动的比喻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带有“绿”字的诗句, 看谁写得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 沙漠中的绿洲 》节选
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 底)得上培养一个孩子。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不毛之地!恶( ě è)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难(nán nàn)倒阿联酋人民。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 添)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阿拉伯朋友这样说。
【1】在括号中把不正确的音节或汉字划去。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并写下来。
培育 ( ) 奔流不息( )
适合 ( ) 寸草不生( )
【3】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请用“───”在文中划出。
【4】请你写一句广告语号召人们自觉保护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拓展阅读。
黄果树听瀑
黄果树瀑布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下去,山径幽静无人,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贝斯在奏鸣。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的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 )过来拭脸似的。它冲入涧底激起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 )凉沁凉的。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么高,但远比它宽,所以气势十分雄壮。当年徐霞客描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描写得准确形象,令人叹服。
瀑声如雷轰鸣,山回谷应,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圆形乐池,浮身于一片声浪,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让人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恢宏。
我们坐岩石上,任沁凉的飞珠扑上脸庞,沾湿薄薄的衣衫,我们聆( )听着轰然作响的瀑声,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山谷张开,那瀑布便直漱而进,挟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塑像,他正遥对瀑布,作凝神谛( )听状——他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此时此刻,我们也完全沉醉了,如痴,如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这段文字是写作者下到谷底,真切的感受到瀑布的形态与(________)。
【3】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恰当的展开联想。摘一处联想的语句,并体会其好处。
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的手法,把瀑布声比作乐声,体现了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5】说说你对画曲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仿写句子)
怎样粗的大树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粗的大树。
3.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各处都贴着船底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左右到罗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修改下面的一段话,把正确的说法写在横线上。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四个文明古国。首都北京是一坐中外闻名、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明胜古迹很多,每年吸取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游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修改病句。
(1)上海的春天真是个迷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安门城楼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红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左右。
19、习作。
请从下面两个内容中任意选择一个完成习作。
1.我们正在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写写让你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2.假如你参加学校大队部竞选活动,想让老师和同学们了解你,请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向大家介绍自己。文中出现的人名用“××”代替。
要求:认真读题,习作要符合题意,表达要清晰。
书迹要工整,书写要美观。
字数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