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喀什地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诚宜开张圣听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与共的重担,来回奔忙。

    C.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 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 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如敬辞类“贵庚”“令堂”“赐教”等,谦辞类“鄙人”“寒舍”“犬子”等。

    B.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 古代关于“死”有多种说法,天子之死,称“崩”;公、侯、伯之死,称“薨”;平民之死,称“卒”。

    D. 《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对于调研考试试卷上由于粗心导致的多处错误,李明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下次细心一点就可以了。

    B. 在人生众多选择中,难免遇到失败。但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不要怨天尤人

    C. 《人民的名义》这部精彩的反腐剧近日热播,剧中检察官与贪腐分子斗智斗勇的场景,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D. 对于国产武器装备入列军队,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轻易满足。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嗟夫!予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A. 尝:曾经   B. 为:做法   C. 先:在……之前   D. 微:如果没有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①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②。

    雪声偏旁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③。

    二年随骠骑④,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本诗是唐代诗人荣昱的一首五律,写于作者到桂州第二年岁暮。桂州:唐代州名,今广西桂林。②赊:遥远。③碎花:喻指灯花。④骠(piào)骑:飞骑,也用于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史李昌巙。

    (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诗人从万里回到故乡,直坐到三更已尽。

    B.三、四两句中诗人勉强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

    C.五、六两句写了诗人梦醒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所见所闻。

    D.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束全诗。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寒梦不离家”中“寒”字的表达效果。

    (3)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颔联或颈联,举出一例,并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7日讯(记者  张宇)10月27日上午7点30分,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从金沙遗址博物馆鸣枪起跑,2.8万名来自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跑友们一起站上赛道,穿越成都大街小巷,感受天府绿道之美。最终,肯尼亚选手PaulMuchemiMaina和中国选手李芷萱分别以2小时10分57秒和2小时36分16秒的成绩获得今年成马的男女冠军。

    记者从成都国际马拉松组委会获悉,与去年相比,今年赛道全面升级,途经金沙遗址博物馆、琴台路、合江亭、安顺廊桥、九眼桥、四川大学、望江楼公园、东湖公园、天府国际金融中心、成都演艺中心、环球中心、中国-欧洲中心、天府绿道桂溪生态公园、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沿途既能感受“老成都”的蜀风雅韵,又能感受现代成都的朝气与活力。新升级的成马赛道全长42.195公里,前半程主要对成都的历史古迹进行展示,后半段则主要展示成都崭新的城市风貌,另外还在沿途设置了26个音乐加油站,展现新时代天府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1)阅读以上材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的特点。

    (2)在这次活动中,学校电视台的记者李静同学采访了获得女子组冠军的中国选手李芷萱。下面是采访记录,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静:李芷萱姐姐,你好!祝贺你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请问你有怎样的感受?

    李芷萱:我这次参加成马,赛前也没有做特别的准备。我感受比较大的就是成都今天的温度适宜,可以跑出好成绩。李静:是的,十月份的成都温度适宜,最低气温一般在15摄氏度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参赛选手最喜欢的。另外,你觉得为什么成都国际马拉松能引起全世界跑友的关注呢?

    李芷萱: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  

    李静:是的。今年的成都国际马拉松以金牌赛事运营为标准,在竞赛组织的专业性、选手服务水平等方面均有大幅度升级!

    李芷萱:第二,川菜美食多多,令人回味无穷。

    李静:的确如此。成都美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单是街头巷尾那百吃不厌的地道小吃就能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条条街道有餐饮,从早到晚不间断,这就是成都的美食文化。

    李芷萱:此外,成都环境“养人”,所以随处可见皮肤白皙的帅哥美女。在这样的氛围里跑马拉松,心情自然愉悦。

    李静:有这么多的理由,难怪会有那么多的跑友愿意参加2018年成都国际马拉松。谢谢你!

    请阅读上面的采访记录,在横线上补全他们的对话。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中揭示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的后汉衰败的经验教训是: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7)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题》中常用来表现为某项工作或事业奋斗、奉献自己一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这种奉献精神 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所称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中  国  之  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金鱼,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深鞠几躬,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

    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但是,”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大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令我心驰神往。

    “噢,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在哪儿?”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哦,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所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黄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1“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作者对此却表示了怀疑,作者为什么会怀疑?请从正反两个

    方面简要概括文中令作者产生怀疑的生活事例。

    2园丁的“快活”和“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3“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画家叹息一声”,画家先“明朗”而后“叹息”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美”有哪些思考?

     

  • 10、浇地

    张海朋

    ①年少时的暑假。持续多日近40℃的高温炙烤,乡间路上堆积的尘土似乎有一拃厚了。偶尔驶过一辆车,扬起的“土雾”久久不散,呛得行人皱眉闭眼捏鼻捂嘴,少不得朝着车子驶去的方向骂骂咧咧一番。

    ②尽管我的心里百般不情愿,还是无可奈何地提溜着铁锨跟着父亲走在乡间路上。此时太阳虽已偏西,但白花花的亮光依然刺得人睁不开眼睛,空气中热浪翻滚,地面热气蒸腾。路的两旁是密密层层、无边无际的玉米地,好像两道厚重绵长的城墙,挤压得人透不过气来。高过人头的玉米秆瘦骨嶙峋、半黄不绿,狭长的叶片蜷扭成一个个“麻花”,垂头丧气地耷拉在秆的两侧,一副严重营养不良的样子

    ③“轮到你家浇地了,赶紧来接水!”前面地井边上传来村长催促的声音。

    ④父亲走过去,和村长一起察看水泵边上的水电表后,转过身,手中的大铁锨“嚓”的一声深深地铲入地里,随着手起土落,满满的一锨土不偏不倚地堵在地头的水道接口处,迅疾的水流一下子改道转弯,汩汩地流入我们家的玉米地里。干裂的地面好像张着无数个嘴巴的怪兽,贪婪地吮吸着这救命的源泉。

    ⑤望着水道里的水弯弯曲曲地流进了玉米林深处,父亲这才把手中的烟袋锅在地头的界石上磕了磕,站起身,命令似的说:“走!”

    ⑥我挽起裤腿,紧随父亲,顺着水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玉米叶子层层叠叠在前面拦路挡道。我们一只手遮挡划拉着玉米叶,一只手拎着铁锨,眼睛盯着水道,看到哪一处的堤岸单薄,就在旁边顺势铲土加固,以防决堤跑水。

    ⑦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像一个大蒸笼,闷热异常。尽管我猫着腰,但玉米叶上的小毛刺还是见缝插针地扫在满是汗水的脸上、脖颈上、胳膊上,仿佛有无数只小虫在叮咬,于是不停地用力抓挠,恨不得抠一层皮才能根除痛痒。

    ⑧筑堤围水的浇地方法很原始——先在主水道两边筑起一道道土梁,圈堵起一块块“梯田”,等水快要流到尽头时,在水道一侧铲开一个大口,把水引入一处“梯田”,等到把里面的角角落落浇透,水不再往下渗的时候,再向前在水道上打开另一个豁口,引流至下一处“梯田”,开启下一套循环动作。过程并不复杂,但密密实实的玉米秆羁绊挡路,使人铲土、行走极其不易,所以完成起来艰难。不大一会儿,我们就汗流浃背口渴难耐,这时候在水道里掬起一捧水喝,竟然清冽甘甜。

    ⑨就这样,我和父亲筑一道梁,围一方水,守一段时间,歇一下泥脚,一左一右地顺着水道逆流推进。不知不觉天色暗了,朗月高高升起,夜空一片墨蓝,依然没有一丝风,玉米地里黑黢黢的一片,静静的玉米秆挤在周围,遮挡着视线,前方蓦然变得深不可测。

    ⑩父亲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挥动着铁锨,那黑暗中的光束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长忽短,晃得人眼花缭乱。突然发现水道里的水越来越少,流速也慢了许多,父亲说:“前面跑水了。”

    “我去看看!”我一把抓过手电筒,自告奋勇地前去查看。

    果然,前面的水道被冲开了一个大豁口,“哗哗”的水流正四处漫溢。我慌不择路,连忙挥动铁锨想就地铲土堵住决口,怎奈力不从心、技不高超,脚下一滑,“啪”的一声跌坐在泥水中。

    父亲赶过来,一边拽起我一边说道:“做不来就不要硬撑!”

    我虽心有不甘,但窘状下只好默不作声,自认倒霉。

    不知挨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明了,一个通宵的劳作,终于到了地头了!身后浇过的玉米又熬过了一次旱劫,沐浴着晨光,叶子也变得舒展起来。父亲脱下被泥水包裹着的鞋子,坐在水道旁边的石头上,冲洗脚上腿上的泥巴。我瘫睡在路边的草丛中,迷迷糊糊地说:“爸,我想回学校好好念书……”

    “那就赶快洗洗,先回去补一觉吧!”父亲转过头对我说。

    (刊载于2022年8月9日《文学报》)

    【1】阅读文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

    【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概括。

    【4】本文第段:“爸,我想回学校好好念书……”此处运用省略号,留有余白,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补写。

    【5】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是如何评价本文父亲教育孩子的这种方法的。

    【链接材料】

    劳动教育要重视过程、体验,因此,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进行过程性、写实性评价,重视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与在教育中获得的进步成长。

  • 11、阅读陈凌的《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完成小题。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

    ②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寻找平凡”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②要有真情实感;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