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连云港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祈祷qǐ   斑斓   气冲斗牛dòu 锋芒毕露

    B. 污秽huì 脑髓suí   一拍既合 来势汹汹

    C. 嫉妒jì   澎湃pài   鞠躬尽瘁 人迹罕至

    D. 骊歌lí   屏障 炽痛chì   杂乱无章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鸟们欢喜地在枝头呼朋引伴,卖弄清脆的喉咙。

    B.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取得应有的成就。

    C.国庆期间,我市的城市广场花坛上摆满了一串红花儿,好一幅姹紫嫣红的画面。

    D.百年来,中国青年不负祖国重托,他们获得民众的崇敬是当之无愧的。

  • 3、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就头痛的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让人刮目相看了

    B.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溪,两岸荆棘丛生。

    C.案情扑朔迷离,几个老公安研究了几昼夜也没研究出个眉目。

    D.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葺,如今已整个完毕。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B.《长津湖》这部电影之所以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融入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C.习总书记指出,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

    D.同学们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注射新冠疫苗,防止疫情不再扩散。

  • 5、下列句子中有关语法修辞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心”“想念”“出现”“应当”等词语的词性,都是动词。

    B.“凌乱”“强壮”“清脆”“笔直”等词语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句中的加点词是贬义词。

    D.“那只猫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憔悴   粗犷   花团锦簇

    B.决别   轻捷   人迹罕至

    C.荫蔽   澄清   翻来复去

    D.莅临   云宵   截然不同

  •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在家拖地的时候不小心扭了脚,真是祸不单行

    B.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高。

    C.考试前夕,妈妈还念念有词地叮嘱我一定要沉着冷静。

    D.李平是一位优秀的教练,他经常向学员请教,真可谓不耻下问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列语录,完成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不亦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有自远方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不亦乐乎”后来成为成语,下列对“不亦”在句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也”的意思,意思是“也很快乐”。

    B.“不也”的意思,是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了“也很快乐”。

    C.“不亦”连用表示强调,常用于反问句,在这里表示快乐到极点的意思。

    (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用上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倡导学以致用,这里有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这是一种被认同、受尊重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作为先哲,不被理解和认同是常态,流露出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无奈。

    (5)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_____”只是一个认识过程,“_____”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习”结合。第2句话讲的是 _____,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 _____,在逆境困厄中要坚守自己的德行,保持一种君子的风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

    ②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⑤《木兰诗》中写木兰归心似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木兰诗》中写木兰艰苦的军旅生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远处望是整齐、灿烂的,如安卧的长龙波光粼粼;近处看,是柔和、恬淡的,如沉思的哲人忧郁静谧。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那是一盏煤油灯,尺把半高。油灯之简单简直无法描述:下面是一个如老式的新华字典大小的木座,木座的中间是一根木棍,木棍的顶端是一个碗状的铁盒,铁盒里是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墨水瓶里倒上煤油,瓶盖上插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铁芯,在铁芯里穿一根棉线,煤油浸润棉线,便可以点燃。在我的记忆中,这盏灯一直伴随我长大成人上大学离开家。

    ④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虽然比四十多年前好过了若干倍,但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照亮的是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并陪伴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觉得,多读点书,心里会点亮一盏灯,因为这盏灯,人的心里会少了阴暗多了光明,少了计较多了宽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悯,少了浮躁多了深沉……也许这是我相思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3】说一说第⑤段在全文的作用。

    【4】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 11、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在墙脚跟刷然溜过的那黑猫的影,又触动了我对于父亲的玳瑁的怀念。

    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在近来的这一匹玳瑁之前,我们还曾有过另外的一匹。它有着同样的颜色,得到了同样的名字,同是从我姊姊家里带来,一样地为我们所爱。但那是我不幸的妹妹的玳瑁,它曾经和她盘桓了十二年的岁月。而现在的这一匹,是属于父亲的。

    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的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在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与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摩。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摩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摩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1文章记叙了“玳瑁”哪几件小事,请概括表述。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

    (2)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

    3阅读全文,说说玳瑁是怎样的一只猫?

    4文章结尾说“而我呢,已经迟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随着微信朋友圈、抢红包的盛行,越来越多人加入了“低头族”,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字数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