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猫》是一篇小说,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作者郑振铎是作家、学者、翻译家。
B. 课文中共出现了三只猫,重点写第三只猫。
C. 第二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咒”。
D. 对第三只猫的死,“我”比前两只猫“更难过得多”。
3、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 ;那纤细的低语, ;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 ;那急流的水浪声, !
①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②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
③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 ④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有立志、学习、惜时,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B.《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论语》十二章所选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人生修养及治国的道理等方面。
C.《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狼》这篇文章写了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的故事,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从而说明对待恶势力,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恶势力必将灭亡的道理。
5、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高贵品质,并不是从富贵与贫穷中获得,就是自德行中闪光。将“就是”改成“而是”。
B.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删掉“的结果”。
C.6月10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实行了与此相关的宣传。在句末加上“活动”
D.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将“发现”移至“讨论”前面。
6、“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对应的书法作品应该是( )
A.
B.
C.
D.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yǎn)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qī)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方。
B.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hé)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个教堂,钟楼也已经坍(tān)塌了。
C.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bǔ)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zhēn)怪有些外行人批评。
D.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téng),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jiàng),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8、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 后六个面。
【乙】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活版》)
【1】请用“/”断开下面的句子。(标一处)
乃 以 瓦 布 之 而 动 如 初。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患其塔动____________
(2)但逐层布板讫___________
(3)不若燔土 ____________
(4)殊不沾污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4】阅读【甲】文,说说“皓笑”中的“笑”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5】【甲】【乙】两文都选自《梦溪笔谈》。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两文表达的相同的中心意思。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③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④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下面提示或语境填空。
①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我们,前方并非坦途,必须奋勇拼搏,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②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着相同气魄和远大抱负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鹅山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注释)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本文为什么要取题“父爱之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本文多从小事着笔而意味深长,请概括文章叙述了哪几件小事?
【3】细节描写最能让人感动。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细节描写的作用。
(1)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
(2)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4】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
1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慈母在天堂
①仲春之后,山花烂漫,母亲家务之余,便去采些好看的野百合回来,插在花瓶里,虽是陋室寒舍,却弥漫着一季馥郁的芳香。
②“苦中作乐也是一门本事。”这般心法,我得了母亲的嫡传,够我一生受用无穷。
③我的启蒙教育完全得益于母亲,那些节奏欢快的儿歌,那些惩恶扬善的故事,都是我吸取的最早的文学养分。“妈妈,为什么坏人恶人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些家伙心狠手辣,又阴险,又狡诈,好人善人一时斗不过他们。”“难怪不少好人善人死在他们手上。”“还是要看谁笑到最后,善人好人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有时候十个好人都斗不过一个坏人?”“这不比打架,只拼力气,坏人的手段十分歹毒,不过,邪不压正,就算他们一时得势,作威作福,最后还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总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答复,而且都是标准答案。
④母亲非常注重我的早期教育,总要把我往正大光明的路上引,一旦发现我当面扯白撒谎,或在外摸瓜摘枣,定会责罚我跪在搓衣板上好生反省。“你不学好,岂不是枉费了娘对你的一片苦心?你今天怨恨我,不要紧,等将来我死了,你终究会有明白的一天!”世间任何雄辩的语言都不会比母亲的泪水更有说服力,只要看见母亲伤神落泪,我小小年纪,也就知错知悔。
⑤我十岁那年,母亲的身体就愈见羸弱,脸色就愈见蜡黄了,平日痰中所带的血丝正说明她已经积劳成疾,然而,她迟迟不肯就医,硬撑了半年之久,一场大咳血后,才查出是肺结核晚期。母亲自知来日无多,便将后事向父亲和姐姐一一交代了,仿佛只是要出一趟远门,神色从容自若。在病榻前,她用手帕擦去我眼角的余泪,目光骤然暗淡下来。
⑥“你还小,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了!”“妈妈,我害怕……”“只要你心里记挂我,我就不会死。”
⑦多年之后,我才理解了母亲这句话的深意,每当我怀念母亲至深至切的时候,她的音容笑貌便宛若生前。诚然,在我的心中,母亲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更何况我的每一滴血都源于母亲,我的每一滴泪都源于母亲,母亲给了我生命,她慷慨的慈爱始终贯穿于我的一呼一吸之中。
⑧那是一个雨骤风狂电闪雷鸣的夜晚,门前的两株桃树竟被连根拔起,桃叶撒满一地,平日被唤作“好汉”的那条人见人怕的看门狗,也受不住这份天崩地裂的惊吓,兀自瑟缩在屋角呜呜地哀鸣。
⑨就是此夜成了我今生最漫长最心痛的一夜!
⑩母亲的遗物至今仍深锁在红漆的木箱底。那是一段不忍卒读的伤心史,我不忍再看。其中有一本当年家庭开支的明细账目,一针一线的前因后果,一鸡一蛋的来龙去脉,在上面都有确切的记载,从一字一词,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点,都可以见出母亲当年是何等殚精竭虑。多么窘困的日子,那本账簿是真实无欺的见证,要问什么才叫“最低限度的生存”,什么才叫“艰难的挣扎”,它会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正确答案。
⑪过早失去母爱,童年少年的荒凉时光和空虚岁月就如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在成长的苦闷历程中,我险些陷身泥沼,误入歧途,但我硬是站起来了,迅疾避开那些致命的诱惑,我想,这正是母亲所欢喜的。
⑫但愿宇宙深处真有一处天堂,慈母就住在那里,终有一天,我要穿越时空隧道去找寻她,我坚信,母亲与我,在生死别过之后,必定还可以重逢。
⑬“愿死者有他(她)的天堂,愿生者有他(她)的寄托。”
【1】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多方面的,请分别概括回答。
【2】母亲生病为什么不肯就医?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
【3】请从本文中摘录一个精彩语句,并加以品析。
【4】阅读要善于联想。由本文你联想到读过的哪些描写母爱的诗文?并说说你对母爱的独特感受。
12、请以“那件事,我真的忘不了”为题,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把要写的事情梳理一遍,确定重点,理清写作思路;(2)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真切感受,让文章充实饱满,有血有肉;(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