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B.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C.孔乙已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2、选出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怀酒长精神。
A.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而写的,诗中引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遭贬被害的朋友。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D. 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3、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满江红 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A.“拭”是擦拭的意思,“秋容如拭”的意思是秋色就好像是刚刚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一样,清澈明净。
B.“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四面楚歌”的典故,与“八年风味徒思浙”一起表现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命运。
C.下阕以一组三字句开篇,写出了秋瑾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D.词的末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表达了词人对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4、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同______ [释]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
______同______ [释]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八百里:______________天下事:______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画面?
【3】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2018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请你仔细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答题。
经典名称 | 演唱者 | 传播时间 | 微信传播人数 |
《定风波》(苏轼) | 黄绮珊 | 2月17日21:16 | 1634991 |
《将进酒》(李白) | 凤凰传奇 | 2月18日20:21 | 2541657 |
《送别》(李叔同) | 沙宝亮 | 2月18日22:31 | 2668661 |
《鹊桥仙》(秦观) | 罗家英 | 2月18日20:57 | 3092514 |
(1)根据这幅图表的主要信息,得出一个结论,并表述。
(2)解释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咏”字的内涵。
8、诗文默写。
(1)鬓微霜,又何妨。 , ?
(2)几次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衔远山, , ,横无际涯。
(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 ,匹夫不可夺志也。②明察秋毫, 。(熟语)
9、文学作品阅读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1】简要概括文中孙老师和孙老师妻子的形象特点,并选一点举例分析。
【2】文中【B】处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3】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4】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10、(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英语发芽,汉字开花
路也
①行到美国,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成了一只盛满汉字的罐子,那些方块字由于忽然失去了使用场地,找不到及时的出口,只能在我这只高1.58米的罐子里面密封着、烦闷着、膨胀着、挤压着、惆怅着、等待着,仿佛里面关进了一群亮闪闪的蟋蟀,或者里面在日日夜夜地培育着催生着植物胚芽,跟生豆芽一般……我的天灵盖,也就是罐子上方那只圆圆的盖子,快要被压抑着的巨大的母语的力量掀开来了。
②有时候我又感到自己的身体是一只地面上的雷达,里面的导航系统装置完好,却怎么也搜索不到要找寻的飞行目标了,灵感不再,甚至连表情看上去都有些发呆了,我想,那是由于汉语的领空换成了英语的领空,我这只中国制造的雷达失灵了。
③被英语包围,可是这感觉又让我无比兴奋,其实从感官到心理,我对英语都很热爱,它能带给我城池沦陷般的快乐,它的干练准确和绅士风度让我着迷,以至倾倒。
④我疑心自己英语的每一点进步似乎都在以汉语的退步为代价,身体里的英语也在发芽了,虽然是孱弱的,却正在一点一点地挤走汉语的地盘。于是我很快就开始想念汉语了,30多年来,第一次,我在一个没有它的地方想念它。 A我想模仿都德《最后一课》里那个教师的口气武断地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时我才强烈地感觉到我原来是离不开它的,我对它的爱是前世、今生和来世的,我与它生死相依。我常常一个人在路上旅行,随身的背包里总是塞着一本唐诗宋词元曲的选本。在英语那连绵不断蜿蜒起伏的大好河山里,想着古汉语的四合院和画栋飞檐,的确有着很奇特的感觉。在一面镶着字母似的卷涡纹边框的西式镜子里,在元音辅音映出的光泽里,照见的却总是方块字里的中国,繁体竖版的中国,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中国,用横竖撇点捺弯钩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中国,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清晰。
⑤去看海明威和惠特曼,没有朝拜的心情,倒是有走亲戚串门的感觉,从前看的是中文版的,这次我却想把象形文字的它们统统再翻译回去,看看拼音文字的它们,我想知道它们本来的模样。在路上我总是能想到“八里洼”这个地名,地球是圆的,我这样不停地走下去,途经海明威的家、惠特曼的家,途经梭罗的木屋,走过狄金森的窗下,最后一定还会走回到我的八里洼。
⑥诗都是后来写的了。我遥遥地赶回地球另一边,走在蒙着烟尘的天空下,沿着永远飘散着白菜味的街道拐进小巷,走进光线昏暗斑驳的楼道,回到那个属于我的小小角落,重新坐在那扇有着白杨树的南窗下,那雷达在汉语的领空重新有了信号,找到了目标……我感到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
⑦B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压抑不住的茁壮的胚芽,都舒展开了枝叶,抽出茎干,开出花来。那雷达在汉语的领空重新有了信号,找到了目标。诗后面标着日期,年和月,我没有像过去那样标上写作的日期,这次我标的是我最初想写这诗的时候的那个日期,我认为对于这些诗,产生想写它们的念头要比真正写出它们来更重要。
⑧诗写的是美国,但更是中国。很多年以来,其实在我心里,常常莫名其妙地吟咏着一句诗:“我的心啊在高原,这里没有我的心。”我还会同样不知为什么,默默地哼起一句老歌,我只会哼那么一句:“美丽的哈瓦纳,那里有我的家。”而这里的“哈瓦纳”,并不在古巴。
(有删改)
【1】第②段中写到“我这部中国制造的雷达失灵了”,请简要概括其失灵的原因。
【2】文章第④段写到“我对它的爱是前世、今生和来世的”,作者对汉字的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④段A句中的“武断”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⑦段中的B句。
【4】第⑥段中“我”身处一个“小小角落”,却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5】下面是关于本文的评价,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幽默风趣,颇具新意。 B. 细腻温婉,有深刻的哲思。
C. 想象丰富,风格鲜明而活泼。 D. 抒情性强,心灵与文句都飞扬起来。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束康乃馨
①天刚亮,擦鞋匠老钱就来到了中心街的街头。这儿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老钱每天都能擦上十多双鞋子,能挣上十多块钱。老钱刚把自己的家伙摆好,就来了一个孩子。孩子背来一篓花,在老钱旁边放下了。老钱知道,那花是康乃馨。鞋匠心想:你那花又吃不得,能好卖吗?
②这时,一个男人经过,没有找鞋匠擦鞋,却走到孩子面前问道:“这花多少钱一束?”孩子说:“8块钱!”老钱一听,连忙眨眼,这花还这么贵!谁知男人连价钱也没还,就选了一束康乃馨,然后掏钱给了孩子。
③这个男人走后,又一个男人走来,也买了一束康乃馨。等买花的人都走后,老钱羡慕地对孩子说:“你的花可真好卖呀!”孩子笑着说:“今天是母亲节,许多人都要买康乃馨送给母亲!”老钱听了才知道今天是个节日。他想,既然是节日,自己的生意也该很好吧!
④走来走去的人都纷纷向孩子买康乃馨,在人们眼里,好像就只有卖康乃馨的孩子,没有老钱似的。孩子的康乃馨都卖出去半篓了,可老钱才只擦到了两双鞋子,只收入了两块钱。老钱不由得埋怨起自己来,我咋这么笨,就没想到卖康乃馨呢?老钱盯着孩子,盯着孩子的康乃馨,眼睛里燃起一团火,他嫉妒孩子,他恨不得把孩子的康乃馨抢过来。要是那些康乃馨是自己的,那自己该赚多少钱呀!只卖一个上午就能顶一个月!这想法一直在老钱的心里转悠着,折磨着他。
⑤老钱越是眼红,孩子的康乃馨就越是好卖。人们都只注意到孩子的红色康乃馨,谁都不把老钱放在眼里,找老钱擦鞋的人竟比往常都少。12点都过了,老钱一上午就只擦到了4双鞋子,就只挣到了4块钱。老钱恨孩子,他后悔早上没把孩子赶走。要是孩子来的时候,就告诉他这里不准卖花,那自己的生意准好。可现在要赶人家走,已经迟了。老钱看了一眼孩子的背篓,更来气了,背篓里就只剩下最后一束康乃馨了。
⑥不知怎么的,孩子的最后这一束康乃馨却无人问津了。该买的、要买的都买了;就是想买的,见只有最后一束了,嫌它是别人挑剩下的,看一眼就摇头走了。孩子对过往的行人叫道:“买康乃馨哟,送给母亲的好礼物,只有最后一束了,只卖5块钱,只卖5块钱!”听了孩子这话,人们连看也不看了。老钱听了暗暗好笑,心里说,真是笨,你一说只有最后一束,谁还买呀!不过,老钱就希望孩子这么叫下去,看他怎么把最后一束康乃馨卖出去!时间一点点过去,孩子的康乃馨已经不如早上新鲜了,过往的行人也稀少了。
⑦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老钱看了不由得得意起来了,他终于忍不住对孩子说道:“现在没人买花了,你的花卖不出去了!”孩子着急地说:“我要把它卖出去!叔叔,现在什么时候了?”老钱没有表,说:“应该有1点钟了吧!”“啊!都1点钟了!”孩子一听就叫起来,“我妈还等我回家去给她做饭吃呢!”老钱说:“你出来卖花,你妈还要你回去做饭给她吃,她怎么……”孩子说:“我妈有病,而且瘫痪在床上,动不了,家里没有别人,我要是不做饭给妈妈吃,她就会饿。今天卖花赚到的钱,我还要拿去给她买药!”
⑧老钱没想到孩子是这么苦,他深深自责。这时,一个男人在老钱面前的椅子上坐下来,老钱赶紧拿家伙替他擦鞋。老钱擦鞋的时候对孩子说:“你的这束康乃馨,我要了!”孩子听了,开心地笑了:“好,我就卖给你吧!”孩子说着就从背篓里捡出康乃馨送到了老钱面前,老钱接过康乃馨,赶紧掏钱给了孩子。孩子接过钱,冲老钱笑笑:“我先走了!”然后孩子背上背篓一跳一跳地离开了,老钱见了也笑了。
⑨老钱很快就把男人的鞋子擦好了,男人掏出1块钱给了老钱。老钱拿起康乃馨,送到男人面前说:“送给你,拿去给你母亲吧!”男人一愣:“你刚才不是花钱买的吗,怎么不要?”老钱笑着说:“我母亲半年前已经去世了,我是想让那孩子早点儿回家,才买下的!”男人笑了,说:“我要了!”男人接过康乃馨,然后掏出5块钱塞到了老钱手里。老钱说:“我不要钱,我送你……”男人说:“你花钱买的,我怎么能白要?”男人说完放下钱就走了。
⑩男人走出这条街后,把康乃馨放到街边显眼的一块石头上,他想,谁要就让谁拿去吧。男人没有母亲,他的母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11期)
【1】依据下表所给内容,补写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老钱的心理活动。
事件的发展过程 | (1)________ | 康乃馨大卖 | 老钱听闻孩子卖花赚钱给母亲买药、照顾母亲 |
老钱的心理活动 | 认为孩子的康乃馨不好卖 | (2)________ | (3)________ |
【2】选文中的老钱和来擦鞋的男人都是善良的人。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里。
【3】下面A、B两句,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A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
B没有人买孩子的那束康乃馨,孩子就急了,围着他的背篓团团转。
【4】选文第⑧段描写了孩子的笑和老钱的笑,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两处“笑”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冲老钱笑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钱见了也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老钱会买下孩子最后一束康乃馨?
【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中孩子背着康乃馨出现,是为了引出后文,从而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 “康乃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第三人称的运用能够鲜明地刻画老钱、孩子以及来擦鞋的男人的形象。
C. 选文第②~⑤段写孩子的康乃馨很好卖,老钱生意惨淡心生嫉妒,与后文老钱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D. 结尾第⑩段中来擦鞋的男人将康乃馨放到街边显眼的石头上,表现出了他的善良,同时与本文题目相呼应。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自然、社会、人生,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体验和思考。请以“体验”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有一首诗歌《快乐思想》:“做每一件事情/都给它一个快乐的思想/就像把一盏盏灯点亮/砍柴的时候/想着的是火的诞生/锄草的时候/想着的是丰收在望/与你同行/想着我们有共同的理想/跟你分手/想着会师时的狂欢。”请选取一个角度,以“快乐思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请用2B铅笔填涂选中的作文序目,并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