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现。
B.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西汉刘向编纂整理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谈话内容,选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
C.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巴黎圣母院》等。
D. 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品里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质朴之爱,传达出鲁迅对年幼时光的深深追忆和怀念之情。此外,我们还学过他的《故乡》《社戏》,这些都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2、下列关于名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是我国古典文学“记”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我们学过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均选自此书。
C.《列夫·托尔斯泰》《给巴特勒的信》作者分别是奥地利的茨威格和法国的雨果。
D.冰心在《繁星·春水》中,关注着母爱、童真、自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B.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短短一个世纪,中国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银行家,而欧洲正截然相反。
D.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B. “我在母亲怀里。”一句中,“在”是介词。
C. “面部表情”是偏正短语,“身陷囹圄”是主谓短语。
D. “在恼怒痛苦之时,走近它是很危险的”一句的主语部分是“走近它”。
5、(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梁山舟先生同书①,尝南归,将渡黄河。河督②某公,留住署中。山舟屡欲行,某公言水势甚溜,宜稍停待。山舟不得已,诺之。留住斋中,甚苦岑寂③,居停④主人又不时出,惆怅无聊。偶睹架上,罗列佳纸名笺,案头笔砚,亦复精良。遂日写字消遣,匆匆将纸用罄。俄⑤主人出,言水势稍减,可以迳渡,已为具舟楫矣。梁拱手称谢。将行,忽主人顾架上纸,问仆曰:“此间纸皆何往?”仆惶悚若不能置辞。梁乃白实己所书,因指案头书示之。主人怒曰:“吾此纸特使人至南中⑥购求,供己临池之需,不意乃为汝用去。”遽叱仆取出,一一碎裂之。梁怒甚,然无可如何,忿忿别去。盖河督为京官时,尝托人请山舟书,山舟迟延不作,故为此以报之。其言水涨水减,咸饰说也。且仆取纸出时,即已藏山舟所书,碎裂者乃他纸。
(选自清·孙静庵《栖霞阁野乘》)
(注)①梁同书: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②河督:河道总督的省称。③岑寂:寂寞。④居停:寄居之处。寄居之处的主人,指房东。⑤俄:短时间。⑥南中:地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诺之(__________) ②已为具舟楫矣(_______)
③忽主人顾架上纸(_________) ④咸饰说也(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意乃为汝用去
A. 故不为苟得也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 为其来也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因 指 案 头 书 示 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遽叱仆取出,一一碎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河督挽留梁同书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怎样精心设计从而达成目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①。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解)①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B. 颔联中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
C.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云暮”,是在写景,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已到傍晚时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D.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这两句的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完全不同。
E.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7、以下是关于习俗的材料,请为他们加上小标题。
(1)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祝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定的风俗习惯,比如:拜年、贴春联、放炮竹、发红包等
(2)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每一个习俗在悠悠的岁月中并非原模原样,它们都有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比如:拜年便是从驱赶年兽演化而来,贴春联是从古时挂桃符演绎而来的……这些习俗的变化是人们结合时代特点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今上海市发布了“禁燃烟花爆竹”的禁令,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新时期新要求又将促成过年习俗的变化。
(3)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有变化必然有争议,最近收红包,现在已经演变成“抢红包”。支付宝的红包“集五福”活动仍然让人印象深刻。除了爱国、敬业、和谐友善、富强这五种福卡以外,支付宝今年还新增了“万福卡”、与“顺手牵羊卡”。期中“万福卡”可以代替五福卡中的任一张福卡;而“顺手牵羊卡”则更加具有趣味性了,他可以抽走好友的任一张卡,但抽走后,“顺手牵羊卡”则会转到好友手中。面对这种商业行为引发的习俗演变,大家议论纷纷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
9、(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身。世事也会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的舞者,才会找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尽磨难而甘之如怡,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折,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画线句子除用了举例论证外,还用 _____论证,证明了“_________”这一分论点,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文章第③段和第④能否调换顺序?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蒲柳人家(节选)
刘绍棠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②那一年是1936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③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④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得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⑤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装,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⑥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⑦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⑧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⑨不过,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她可管不了何满子。何家世代单传,辈辈一棵苗,何满子的爷爷就是老生儿,他父亲也是在一丈青大娘将近四十岁时才落生的;偏是何满子不同凡响,是他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她又跑遍沿河几个村落,挨门挨户乞讨零碎布头儿,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⑩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选文第⑦段拟小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下面例句句式,从文中找出相应情节,梳理何满子或一丈青大娘的形象。
例句: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野”。他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说起_________,那真是一个字_________,他(她)_________
【3】品味文中划线句,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其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
【4】一丈青扈三娘可是《水浒传》中出了名的铿锵玫瑰,书中说她“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和本文中粗手大脚的何满子奶奶似乎毫不搭调,请根据自己对两个人物的了解,说说作者为什么把两个看似有天壤之别的人赋予同一名号。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品质,才有未来
杨亮
2015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
面对大批中国游客赶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有识之士发出忧心之问:中国制造为何不行?
小小马桶盖,戳中中国制造的“痛点”:我国虽然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但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与世界制造强国有明显差距。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消费时代。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静得下心的理念。有时,我们过于追求多和快,追求速成和一夜暴富,而不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殊不知,这种“快马上路”,只会把消费最为要紧的体验感丢在路上,同时被落下的还有可期待的未来。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而中国制造,现在恰恰需要重新用“工匠精神”找回对消费者的那份“初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因为,只有真正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进而形成中国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内外挖掘潜力,从而完成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诸多可以“借力打力”的要素中,消费成为重要一环。而提高更高层次的产品供给,则成为赢得消费市场的关键。为此,我国消费品工业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进行一场“品质革命”。
要打赢这场“品质革命”,在精神层面我们呼唤“匠心”。但更重要的,推进“品质革命”还需要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效应。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为人做嫁衣” 中国品牌要想迈上价值链的中高端,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还需要从提升消费实力、挖掘消费潜力这些“基础”和“主体”工作入手。同时,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热点、提振消费信心等相关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这是消费升级的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开拓潜在市场,还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要求中国制造提升品质、丰富品种、树立品牌,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有品质,才有未来。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0日13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怎样才能实现文中提到的“品质革命”?
【3】“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文章开头列举了我国居民海外消费和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有什么作用?
12、人生就像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到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2)字数不少于6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