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临沧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将文段中的语句重新进行排序,力争让语段语言连贯,语序得当,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为(   )

    ①我小心小心地拿着汤匙,轻慢轻慢地探进汤碗里,②“小人家要等大人先舀过了再舀,不能上一个菜,你就先下手。”③爸爸绷着脸,瞪着眼说:④“讲唔听!喝汤不要出声,窣窣窣的,最不是女孩儿家相。舀汤时,汤匙也不要把碗碰得当当当地响。……”⑤爸又发脾气了:⑥他又转过脸向妈妈:“你平常对孩子全没教习,也是不行的。……”

    A.①④②③⑤⑥ B.③①②④⑥⑤

    C.③④①⑤②⑥ D.②⑤①④③⑥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成/积 床/根问底 大径庭/肝胆

    B.和/伏/疲不堪 力不供/闻名

    C./糟 住/吃里外 退避三/不昼夜

    D.耀/晕/小心翼 怪诞不/不而走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峰会倒计时100天上播放的宣传片让人眼前一亮,每一位杭州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坚定了办好峰会的决心。

    B爸爸专门为我找来了不同版本的《弟子规》读本,就是想让我对国学知识有不求甚解的全面掌握。

    C桃林间走出一群少男少女,女孩子个个花枝招展,男孩子人人眉清目秀,他们都穿着各色的春装,真是好看。

    D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各得其所,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矛盾会越来越少,世界将变得更为和谐美好。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选(pìn)            (yān)红                    (cái)                  (qì)而不舍

    B.(tiáo)羹            (xiào)对                  (mǒ)杀                  (è)痛绝

    C.(píng)障          (huì)                    (xūn)                  苛捐杂(shuì)

    D.狂(nán)            (yàn)                  (yǐn)                    锋芒毕(lù)

  •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分析: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一连串的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春雨细密缠绵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油蛉和蟋蟀人的行为,写出了它们鸣唱的声音之美妙,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C.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分析: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我”的羞愧和悔恨程度之深。

    D.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分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有 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 的人。

    A.纯粹     到德     有誉于

    B.纯萃     道得     有益于

    C.纯粹     道德     有益于

    D.纯萃     道得     有誉于

  • 7、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一)]

    [注]①欻():忽然。②蚤:同“早”。③昧爽:拂晓,黎明。逡(qūn)巡:有顾虑而徘徊不前。⑤罹(lí):遭遇祸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狼其中 __________   (2)屠自后断其_____________

    (3)又从 ____________   (4)十余金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屠/思狼所欲者肉 D.见/狼口中含肉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4两文中的两只狼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或根据要求填空。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阑卧听风吹雨,

    (4)   ,于我如浮云。

    (5)《秋词》一诗中表面写明丽的秋景,却隐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豪壮情怀的句子是:

    (6)《潼关》一诗中,借山和水来表达诗人渴望冲破束缚,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正确的话,为何会变成正确的废话

    萧玉南

    ①魏武侯时期,得益于文侯时代的赫赫武功,魏国国势蒸蒸日上,有中原霸主之称。一次,大将吴起陪同武侯,顺黄河而下,巡视魏国的西河郡,面对魏国如此高大、险要奇伟的地形,还有吴起一手锤炼出来战无不胜的魏武卒,武侯一时间情难自禁,发表了一番感慨,对吴起等人说:“我们大魏,山河环抱,形势险要,这是道攻不破的天然屏障,阻挡四方入侵之地,真是上天赐予我大魏的珍宝啊。”听了武侯这番话,吴起没有随声附和,而是很郑重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古往今来,国之兴盛交替,在德不在险。”见武侯有些不解,为让自己的见解更加鲜明,吴起引经据典:“过去以为能靠天险而不修仁德的三苗氏,被夏禹所灭;夏桀不修仁德,虽有山河险要却被商汤流放;商纣不施德政,虽有天险却被武王所杀。由此可见,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不修仁德,同船的人都能变成敌人。真正的瑰宝,是仁德而不是天险。”听了这番见解,武侯豁然开朗,更对吴起肃然起敬。

    ②无独有偶,在北宋刚立国不久,有人发表了跟吴起一样的高论,甚至还引用了吴起的话。不过,这次却大大地坏事了,甚至可以说,对北宋王朝的覆灭,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呢?

    ③北宋立国,沿袭五代之惯例,将都城设在了大运河的枢纽之地一开封。但是,开封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无山河地利之险,易攻难守,只能常驻数十万大军代替,财政负担极大。深谋远虑的赵匡胤,总觉得这非长久之计,五代诸政权皆短命,就与此有一定关系。于是,他命令群臣对此进行商议。结果,他的弟弟赵光义第一个站了出来,说道:“岂不闻古人云,江山在德不在险,只要咱们讲仁德,还怕什么呢?”这话占据道义制高点,谁都无法直接反驳,加之又是赵光义说出来的,大家纷纷附和。结果,极力想迁都的赵匡胤,反而显得有些无奈,迁都一事最终也不了了之。事后赵匡胤曾说:“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而随后历史的发展,还真印证了赵匡胤的话。

    ④同样是“在德不在险”,为何吴起说出来,条分缕析,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见地,不但一下子就被武侯所接受,而且对魏国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而赵光义引用起来,却总显得那么别扭呢?赵匡胤虽然没有反驳,但打心底却始终难以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⑤吴起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魏国有山河之险,魏武卒非常强大,威震四方。魏国手里已经有了坚强的盾牌,吴起提醒武侯修德,这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情。再看赵光义,开封本就无险可守,驻守大军,又耗费国力,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赵光义不讲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讲“修德”这种相对务虚的事情,虽然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却并没有解决关键问题,遗留后患。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手无寸铁,马上就要挨打了,你跟他讲,以后你要做个好人。这话没错,但是对他有什么用呢?

    ⑥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正确的话,任何语言都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起到恰当的效果。脱离实际,再有用的语言,也会变成空中楼阁,变成正确的废话!

    1关于吴起说话能让魏武侯对他肃然起敬的原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不随声附和。

    B.他说的话不是正确的废话。

    C.他说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D.他能精准地看到魏国当时的实际情况,适时提醒。

    2下列对“正确的废话”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本身没有错但不符合实际情况,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话。

    B.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

    C.很多时候没有用,要在特定的背景下才正确的话。

    D.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经得起推敲的话。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平时说话要注意什么,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说话要注意当时环境。

    B.说话要符合实际情况。

    C.说话要有针对性。

    D.说话要保证正确。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于二维码时代

    ①近年来,二维码在中国大行其道。车票机票、电视屏幕、报纸题头、商品标签、广告图片、服装饰品、电影海报、景点门票……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是条形码的升级。它诞生于日本,是用某种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所有信息就会显示出来,如今它已不限于黑白两色,不仅可以做成彩色,甚至和其他图案结合起来,印刷在衣物饰品上,使它看起来更美、更时尚。

    ②二维码在生活中非常实用。在广东番禺,民警查户口时,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即可准确获取该户址住户的信息。在国外,还有人把二维码印到墓碑上,人们只需扫描后,就可以登录到相关网站了解逝者的相关信息,逝者的亲属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补充或更新。公交车引入二维码后,乘客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便可轻松获知你乘坐的公交车离站点还有多远。

    ③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用途以外,二维码由于技术简单,几乎人人会用。有人把传统名片和二维码结合起来,既美观,使用起来又方便,无需交换名片,只要用手机一扫,大量信息就进入他人手机中。另外。一些艺术品展览也引入二维码管理系统。当游客参观展览时,只要使用智能手机拍下展品上的二维码。经过解码后,再耳贴手机,就能听到语音介绍,这样既不打扰他人,又不用担心听不清、记不住了。一些年轻人也把二维码印到T恤、包、饰物、爱车上,颜色各异,造型不同,酷酷的,很具有时尚感,还能传达很多信息。

    ④看了以上关于二维码的用途介绍,以及那些独具个性的二维码,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玩一把?那你可要小心了,二维码技术的门槛很低,普通网友从网上下载一款二维码生成器,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二维码。但也有不少病毒伪装成手机聊天软件,并通过二维码提供下载链接,用户一旦下载,便会“中招”了,二维码就像一匹烈马,能带我们飞奔,也能踢人、伤人。在享受二维码带来的便捷时,也要小心防范它的副作用。

    1请根据文意概括二维码的优点。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成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之路并不都是阳光大道,迎接我们的也不都是鲜花和笑脸;相反,这条路可能是崎岖的小道,甚至会有曲折迂回、荆棘阻遏。但不管怎样,这条路要靠我们自己走,趁着青春年少,背囊里装上梦想、自信、坚强、勇气等一切给予我们力量的东西,抛开一切的烦忧。

    请以“___________给予我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5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