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 “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漫步文化广场,我们用相机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
B.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实在是各有千秋。
C.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
D.前不久发射升空的中继卫星“鹊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C.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本地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D.现在社会独生子女多,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盔甲(kuī) 莅临(lì) 搓捻(niǎn) 感慨(kài)
B.应和(hè) 贮蓄(chù) 菜畦(qí) 模仿(mó)
C.确凿(záo) 倜傥(tì) 和蔼(ǎi) 争执(zhì)
D.高邈(miǎo) 吝啬(sè) 啼叫(tí) 竦峙(zhì)
5、阅读下面的文字,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广州香雪公园里有一座望梅亭,它安静地躺在一个小山坡上,每至梅花盛开之时,这里便游人如织。小文来到望梅亭,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千树梅花百樽酒 下联:
A.双溪柳树几枝新
B.万缕香雪一径雨
C.万里香雪一山云
D.十载寒窗九州才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霄 屏障 妇儒皆知 群蚁排衙
B.愧作 嗥鸣 锋芒毕露 慷慨淋漓
C.烦锁 污秽 大庭广众 深恶痛绝
D.滞笨 峭壁 苛捐杂税 言外之意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肯离开。有时,他们走出舒适区,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挑战时,会感到_______,甚至畏惧不前,_______哭泣。然而,当他们主动离开舒适区,向生活发起挑战,最终_______了自己的目标后,就会对自己所做出的改变感到惊讶与_______。
A.惊慌失措 呻吟 达成 高傲
B.胆战心惊 哀号 达到 高傲
C.惊慌失措 呻吟 达成 骄傲
D.胆战心惊 哀号 达到 骄傲
8、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文,完成下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饭疏食饮水: ④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堪其忧
B.友人惭,下车引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D.人不知而不愠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②③④章都是讲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9、按要求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史》 )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鸟向檐上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 《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包含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会飞的蒲公英
潘小娴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 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
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盛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 ,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片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所期待的吗?
【1】文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你觉得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说明理由。
【3】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了哪些事?
【4】文章最后一段中说道:“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所期待的吗?”请联系全文,说说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公的荔枝
①祖父在台中潭子祖厝种了几棵荔枝树,每年六七月荔枝收获,他总会挑选最大最甜的留下来,装满两箩筐,用扁担挑着,搭乘约三小时火车来到我们所住的小镇,给我们尝尝他辛勤耕种得来的甜美果实。
②三十年前荔枝很昂贵,一般人只买来当礼物送人,很少自己吃。我记得那时候的荔枝比现在的要小和酸,我们一次可吃掉二三十颗。我和姊妹都爱吃荔枝,因此很期待祖父来探望我们。
③父亲在铁路局新竹工务段工作,宿舍就在火车站旁边。我们一知道了祖父坐哪一班火车来,便会到火车站去守候。等到终于看见祖父从火车上吃力地把两箩筐荔枝抬下来,我们就兴奋得尖叫,一拥而上,抢着荔枝吃。祖父看见了,必定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他有时会在我们家住上一个星期,才回台中去。
④记忆中,祖父每年都送荔枝来给我们吃,这似乎成了他向远方的子孙表达关爱的唯一方法。
⑤我首次体会到期盼一个人是多么痛苦,对象就是祖父。当时我五六岁,那年的荔枝收获之后,祖父像以往一样,带着他认为最珍贵的礼物,来我们家小住一星期。由于父亲出差去了,祖父常常带我们三个小孩去公园溜滑梯、荡秋千、坐跷跷板,甚至到水池里划船……
⑥在那个星期,祖父仍是默不作声。
⑦祖父从来没买过玩具来讨好我们——他实在太穷了,穷得甚至把我们吃不完的荔枝都拿到公园,摆个小摊叫卖。
⑧我们三个小孩平常总是被关在家里,很少到外面嬉戏,因此,祖父来的那个星期,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最快乐的日子。我们都衷心希望他能一直住在我们家里。
⑨欢乐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一星期后,祖父挑着空箩筐,要坐火车回老家了。母亲和我们三个小孩到火车站送行。
⑩祖父要登上火车的一刹那,我突然心里一酸,紧拉着他的扁担,放声大哭起来,嘴里直嚷:“阿公不要走!阿公不要走!”
⑪于是祖父开解我:“别哭了,别哭了。明年荔枝熟了,我会再来。”
⑫火车汽笛响了,母亲把我从车上拉下来。火车缓缓开动,祖父跑到车尾,向我们微笑,挥手说再见。我哭着追上去,直到火车消失在轨道尽头。
⑬以后数年,祖父还是以他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表达关爱——送荔枝来。后来台湾荔枝产量大增,即使祖父不送荔枝来,我们也能吃到又大又甜又便宜的荔枝。
⑭我们年纪渐长,越来越没兴趣随祖父到公园去玩,而祖父明白之后,就再也没叫我们去公园。渐渐地,祖孙之间的情感距离越来越大,像新竹与台中相距那么遥远了。
⑮我念大学二年级那一年的六月,祖父因哮喘病猝发去世。他是在他最爱坐的那把椅子上过世的,面容安详。
⑯我从高雄赶到台中老家,看见大厅门槛旁堆放了一大提袋荔枝。阿嬷含泪对我说:“这些荔枝,是阿公准备带到竹东给你们吃的,你回高雄时,就带一些回学校吃吧!”
⑰我立即鼻子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⑱原来祖父直到去世之前还是没放弃对子孙的关爱。他早已知道荔枝不再是珍贵东西,但是对一个不识字、没有钱、不懂如何表达情感的老农人来说,每年挑两箩筐亲手栽种的荔枝来给子孙吃,是他与子孙维系情感的唯一途径了。
(选自《读者》2015年第14期,有删减)
【1】分析文章以“阿公的荔枝”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通读全文,梳理我对阿公的情感变化,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期盼→_________→_________怀念
【3】结合上下文,从词性的角度分析下面的句子。
们一知道了祖父坐哪一班火车来,便会到火车站去守候。等到终于看见祖父从火车上吃力地把两箩筐荔枝抬下来,我们就兴奋得尖叫,一拥而上,抢着荔枝吃。
【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阿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文章中两处写到“酸”和“泪”,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1)祖父要登上火车的一刹那,我突然心里一酸,紧拉着他的扁担,放声大哭起来,嘴里直嚷:“阿公不要走!阿公不要走!”
(2)我立即鼻子发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围绕材料,题目自拟,角度自选,完成600字左右的作文。
女孩望着天说:“奶奶,我们回家吧,你看地里哪有麦穗啊?”
“孩子,你先回吧。”老人头也不抬一下,手似尾鱼不停地在麦茬间游来游去。
中午,女孩去唤奶奶吃饭时,却意外地发现奶奶不光拾了满满的一篮子麦穗,就连那蛇皮袋子也是满的。
女孩红着脸问:“奶奶,你是怎么拾的啊?”
老人擦了一把汗说:“不要看天,只要把头低下就行了。”
女孩不说话了,因为她看见不远处就有许多麦穗呢!
(2)成长是青春无畏的呐喊,也是面对并承担一切的缄默;成长是一路欢歌的畅快淋漓,也是跌跌撞撞时难言的隐痛;成长是放手去爱,也是捧在心口不舍的眷恋;成长是无限喜悦的惊叹,也是意犹未尽的省略——时光如此厚爱于你,让你在每个路口都遇见成长。
请以“ 也是一种成长”为标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