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 , 。 。 。
①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①⑤③④② B.①②⑤④③ C.③⑤①④② D.③②①④⑤
2、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来到了海边,__________,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感受到了,大海,这就是大海。
①我倾听着耳边呼呼的海风声,海浪拍打岩石的敲击声
②但我清楚地知道,这就是大海,一望无垠的大海
③倚靠着扶栏,向下眺望
④尽管是夜晚,一片漆黑
A.③①②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B.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C.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D.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在众目睽睽之下,罪犯无处可逃,只得束手就擒。
D.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渲染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祥和、欢悦的气象。
B.颔联写出了山西村曲折多变的景色,“又一村”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C.颈联承接颔联,由自然景物描写转入农村风俗描摹,写出了民风民俗的落后守旧。
D.诗中描画了村行的沿途风光,流露出了诗人对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6、“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不只是看到,也在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紫藤萝瀑布的美丽。
B. 紫藤萝瀑布不只是让我大饱眼福,也让我干渴的心田得到了滋润。
C. 紫藤萝瀑布的美丽让我赏心悦目,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力更引发了我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D. 紫藤萝花就像美丽的瀑布一样长流不息。
7、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哪类公益广告的宣传语。( )
楼房高了,马路宽了,而鸟声却渐远了。其实,渐远的何止是鸟声?还有你我的良心。
A.节约用水
B.保护环境
C.医疗卫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缀行甚远
(4)恐前后受其敌
(5)目似暝,意暇甚
(6)一狼洞其中
(7)穿井得一人
(8)丁氏对曰
(9)若屈伸呼吸
(10)其人舍然大喜
9、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乡之情在古诗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用“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用“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写出了对故乡之菊的眷恋,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5)请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补充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把手
张玉峰
①“我就是‘一把手’。”
②南召县四棵树乡大会议室里,坐在“乡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会”主席台上的孙建红高高地举起没有手的右臂大声地说。望着她没有长出手的右手腕,会议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③十年前,满怀希望的孙建红在热闹的鞭炮声中走进了她的新家。
④孙建红的新家很穷,穷得当年她公公年轻时讨不来媳妇,为了延续香火,只能用担架抬来自小就瘫痪的婆婆为贫穷的孙家传宗接代;穷得直到小女儿成人出嫁,才把大儿子的媳妇——身有残疾的漂亮女人孙建红娶回了家。
⑤孙建红出生时就没有右手。刚离开娘胎,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辗转被三家收养,直到到了孙家才稳定下来。养父也是穷得连媳妇都寻不来的好人,尽管他宠爱这个捡来的皮肤白、浓眉大眼、长相漂亮的苦命女儿,可他又能给小建红些什么呢?因此,疲弱的孙建红只上了三年学就辍学在家,用仅有的一只左手草整地、捡拾废品,帮助养父养家。
⑥孙建红就像和煦宜人的春风,她的到来,让孙家这个希望不死的穷家枯木逢春,在春风中绽芽吐绿,生机萌发。
⑦婚后,丈夫经常外出打エ,婆婆在床,公公有高血压、心脏病。两个老人都是一天也离不开药。孙建红孝敬公婆,为瘫痪在床的婆婆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为多病的公公熬汤送药。她侍弄地里的庄稼,喂养槽头的猪、羊,圈里的鸡、鸭,实实在在地成为这个穷家里里外外的“一把手”。她起早贪黑地干。饭能吃饱了,草屋变成平房了。可随着一儿一女的降生,光靠几亩山地,喂鸡养鸭养猪,上山捡些山货,也只能混个温饱。
⑧那次,儿子突发高烧,她火急火燎地把儿子送到医院。医生开出药方,她愣住了。口袋里只有十块钱,可处方上,药价是二十五元啊!拿着处方,抱着发烧的孩子,孙建红漫无目的地在医院门口上走来走去。她不知道,这买药不够的钱上哪去找。也是天无绝人之路,街头小一声“买头发喽”的吆喝惊酲了她。她急忙赶到小贩面前,剪下自己留了多年、又粗又黑的长子,回了为儿子买药的钱……
⑨党中央吹响了全国“精准扶贫”的号角后,孙建红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去疙瘩坡村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她早出晚归,仔细倾听技术师傅的每一句讲解,然后一遍又遍地在心里琢磨默诵。开始种香菇,为节约成本,她自己动手上山伐树准备袋料。一只手咋砍树枝?她在没有手的右手腕前端绑上铁钩,左手持斧,右臂树,别人一斧头就能砍下的树枝,得两斧头甚至三斧头。从备料购种、搭架支棚、翻挪采摘、分拣蘑菇,再到分级出售,她事必躬亲。香菇种好了,庄稼儿、季节性的拣拾山货也没耽误,拣拾蘑菇、插秧种植,她在右臂前端上塑料袋或其他器具代替手掌。稍有空闲,建红就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去学习缝纫加工,没有手的断臂不知被缝纫机针扎烂了多少回。
⑩转眼就到了年底。“一把手”孙建红和打工归来的丈夫算了算账——年总收入超过了四万元,人均纯收入近七千元,摘下了贫困户帽子。他们翻新了老宅,建起了四间厢房,购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冰箱,小日子越来越红火,成了贫因户脱贫致富的榜样。
⑪县、乡、村千部恭恭敬敬地把她请到了主席台上。台上,漂亮、帅气的“一把手”孙建红话语铿锵,台下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期,有修改)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一把手”有哪些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请简析第段加点词“漫无目的”的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
【3】孙建红是个小人物,普通且身体有缺陷,但一样活得精彩。请简析她成功的原因。
【4】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比较下面两段文字,说它们在描写人物时各运用了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甲)她在没有手的右手腕前端绑上铁,左手持斧,右臂树,别人一斧头就能下的树枝,她得砍两斧头甚至三斧头。
(节选自《一把手》)
(乙)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吧,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甲)
(乙)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3】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
【4】“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6】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一震。在你的生活中,相信也有让你震撼的那一刻的身影,请跟大家分享你的记忆。
请以“那一刻,那身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描写;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含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