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⑤④①
B.③②④⑤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2、下面是《西游记》中的选段,“受他降伏”指的是什么事,“与我助战”最后打死了谁,回答准确的一项是( )
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A.二将军宫门镇鬼 黑河妖
B.小圣施威降大圣 九头虫
C.五行山下定心猿 金角大王
D.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黄狮精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故宫博物院新近展出了一批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B.张老师退休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孩子们。
C.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
D.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睡前玩手机会影响人的睡眠周期,青少年应避免睡前不玩手机。
B.“国庆”期间,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的游客到河池旅游。
C.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是否具备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新班主任的报告。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朗润(rùn) 抖擞(sǒu) 贮蓄(chǔ) 莅临(lì)
B.着落(zhuó) 干涩(sè) 静谧(mì) 碣石(jié)
C.憔悴(qiáo) 花蒂(dì) 确凿(zuó) 谥号 (shì)
D.收敛(liǎn) 倜傥(dǎng) 姊妹(zǐ) 诀别(jué)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隐去了最后一丝光亮,夜色渐渐笼罩了整个小城,小小的青石街道上变得人迹罕至。
B.为提升城市文明旅游精益求精的形象,全市各大景区面向社会招募文明劝导旅游志愿者。
C.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得这两个学生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
D.看到自己讲课时的神态被学生制作成表情包,李老师怪诞不经,对学生们把她当朋友感到十分欣慰。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区党员干部冲上防控疫情,为稳控我县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B.我们要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并敬爱老人。
C.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中小学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8、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瀚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浣(huàn)濯: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幼嗜学 | 嗜: | ______ |
②我于佛寺见卿笔迹 | 于: | ______ |
③为之股栗 | 股: | ______ |
④公权辞气不可夺 | 夺: | ______ |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B.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C.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D.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
(4)公权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 ______ 进谏。文末通过周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借用牡丹来突出莲花的形象是一样的,都用了 ______ 写作手法。
(5)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9、古今诗文填空。
(1)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何其芳《秋天》)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它生长着。(朱自清《春》)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朱熹《观书有感》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
(6)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李白用诗句“ , ”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思念。
(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阐明了《论语》中“ , ”的深刻含义。
10、阅读《雪人),完成小题。
雪人
“哦!终于找到你啦!”罗西塔姆教授开心地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找雪人。关于雪人,有许多许多传说,可是,雪人真正的样子,谁都没有见过。终于有一天,在最高最高的一座山顶上,教授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雪人!
雪人很友好,他对着教授咧着嘴笑了。雪人好高呀!教授想摸摸它的脸,可根本就够不着。教授只好轻轻地拍了拍雪人的腿说:“你这个家伙,可真是个长毛大怪物呀!”
然后,他把雪人塞进了一个大箱子里,带回了研究室。
“啊!天哪!这可真是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法尔特·品森教授说。
“这是人类研究史上的一大进步!”罗芬维斯博士说。
“我们必须对他做些最全面 、最细致的检查。”罗 西塔姆教授对惊果了的同事们说。他们用各种仪器观察雪人的身体,甚至还提取了雪人排出的粪球,仔仔细细地研究了起来。
一个星期之后,科学家们公布了他们的第一份研究结果。当天晚上,所有的电视台都在转播罗西塔姆教授的声音:“初步的研究显示,雪人已经有315岁了,但是他的身体却非常的健康和强壮。”其实,315岁对雪人来说根本就不算老,这正是雪人们最佳的年龄阶段。可是,教授们并不知道这些。毕竟,这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雪人啊。
人们感到很好奇的是,雪人是怎样永葆青春的呢?“我们必须弄清楚,雪人平时吃什么食物。”法尔特·品森教授说。科学家们把各种食物放在雪人面前,但是,雪人一点儿都不饿,他只是觉得耳朵很冷。因为,他的长毛被剃掉了。所以他就拿了一个南瓜——他也实在找不到比南瓜更合适的东西了——把它分成两率,扣在自己的头上,雪人觉得这样很舒服。
科学家们为此感到非常的兴奋。第二天,所有的报纸都刊登出了头条新闻:“雪人戴着南瓜,咧着嘴笑了!”于是,人们立刻冲进商店去买南瓜。没过多久,整个城市里来来往往的行人们全都戴上了南瓜,还咧着嘴笑呢。
“我们还要研究一下雪人的行为。”罗芬维斯博士很认真地提议说。科学家们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在雪人的面前。一开始,雪人只是坐在那儿发呆,但是很快他就觉得无聊了。所以,他就拿起了两根扫帚棍,因为,他没有找到比这个更好玩的东西了。然后,拄着两根扫帚棍到处溜达。
科学家们又被惊呆了。第二天,报纸上又登出了消息:“原来雪人是拄着扫帚棍走路的!”当天下午,全城的扫帚棍就被一扫而空了。到了傍晚,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头戴南瓜,拉着棍子走路的人。
而雪人呢,他玩够了,就坐在沙发上四处张望,他发现了一根香蕉。雪人拿起香蕉闻了闻,又认真地盯着这根香蕉看了很长时间。因为,他实在不知道香蕉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就把香蕉放在自己的耳朵上。这样做当然很搞笑,他忍不住呵呵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版又爆出新闻:“雪人居然对着香蕉说话啦!”不到一个小时,所有的地方就连一根香蕉都买不到了。大街小巷都出现了耳朵上挂着香蕉。呵呵笑着的人们。而且,他们的笑声越来越大。有些人笑着笑着,连手里的棍子都拿不住了;有些人笑着笑着,南瓜从头上掉了下来。就这样,拄棍子、挂香蕉和戴南瓜一下子在全城流行起来。
第四天,罗西塔姆教授对他的同事们宣布:“现在我们该做野生环境的实验了。我们要看一看,雪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科学家们都热血沸腾,并决定这次守口如瓶。
可是,罗芬维斯博士忍不住了,他告诉了一个好朋友。那位好朋友的朋友刚好认识《闪电快报》的人。于是,当天晚上的报纸就以特大号的字体公布了这个消息:“雪人今天晚上去猫头鹰森林!”这个消息就像火焰一样,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出去。许多正拄着棍子走路的人迅速地收起了棍子,夹在了胳膊底下,抬腿往森林跑去;城里的交通一下子陷入了瘫痪,很多人干脆把汽车放在路边,自己跑了起来;还有那些刚才在商店里为了抢到最后一个新鲜的南瓜而争吵的人,还没有付钱就急着往外冲——大家全都想亲眼看到雪人。
猫头鹰森林前已经是人山人海,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到处张望。“他在那里——长毛大怪物!”顿时,汹涌的人群呼啦啦一下全朝雪人这边冲过来。每一个人都想摸一摸雪人,而且要第一个、最快地摸到他。人们互相拥挤着,拍打着,还有人把别人耳朵上的香蕉挤得糊到脸上。雪人奋力地挣扎着,终于找到了一个空隙,摆脱了疯狂的人群,跑进了森林里。
这时候,雪人的妻子已经等了他很久了。“卡不拉克答哒!”她对丈夫喊着,“哈克帮非那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咱们回家吧,亲爱的!雪人回答说:“可那卡巴,那拉吧卡,一塔卡。”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好的亲爱的,我们回去吧,这些没毛的小怪物们可真奇怪,我们回家后可以跟大家讲很多故事了。
从那时候起,就再也没有人见过雪人啦。
(有删改)
【1】在雪人眼中人类这些“没毛的小怪物”是奇怪的。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以雪人的口吻简要复述他的经历。
【2】为什么“柱棍子、挂香蕉和戴南瓜一下子在全城流行起来”?
【3】说说你读完这则童话后获得的启示。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菜的老人
陆金美
①周日去菜市场买菜,在菜市场门前,看到一临时菜摊。摊主是一位精瘦精瘦、头发一片花白、戴着眼镜、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守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两篮青菜。老人偶尔会发出一两声叫卖声,声音有点低,不过,并没有人光顾他的摊位。
②看到老人菜摊冷清,出于同情,我提着购物袋,向他的摊位走去。这时,有两位顾客走到他的摊子,弯下腰提起一捆青菜,反复翻看,似对菜不满。“你这菜虽然卖得便宜,但菜上有虫斑虫眼,如果把这些不中看的菜叶子掰去,和贩子卖的大棚菜价格差不多了。”话音未落,一捆菜已被掰掉三分之一的菜帮子,散落在地。
③两位买菜的顾客走后,在老人的菜摊前留下了好多略带斑点的青菜叶子。等买菜的人走后,老人弯下腰将扔掉的青菜叶子一一捡起来,放到三轮车里。
④我弯下腰也从篮子里拿出一捆,老人没有称。他说:“这菜是自家种的,吃不完才来卖的,没有成本,只有工钱,便宜卖。这捆3斤重,你给7块钱吧。菜的样子不如贩子菜样好看,但没打农药,虽然有的菜叶有点虫斑虫眼,但好吃,不信你回家吃吃看。”我说:“好吃,以后就买你的菜啦!”老人说:“后天还来卖最后一次,小青菜就没有了,那要到立冬才来卖大白菜呢。”
⑤我把这捆菜装到购物袋里,说:“好吃,后天我肯定来买。”然后给了老人10块钱。老人刚准备给我找零时,我却提着购物袋头也不回地走了。
⑥半个小时后,我买好其他蔬菜回家。路过这个摊位时,发现那位卖菜的老人正______地向菜市场张望。等看到我时,老人向我招招手,示意我停下。随后他跑上前来,一边将硬币往我手里塞,一边责怪自己:“都怪我上了年纪,早上忘了拿零钱,刚跟人家换了硬币后,你已经走远了,实在不好意思。”老人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却是对诚实做人最好的诠释。比起那些变着法子缺斤少两,挣昧良心钱的奸商,老人的心却是那样的善良和伟大。
⑦不承想,半个月后,我又见到了卖菜的老人。
⑧那次,我们单位与慈善会在生活广场联合举办一场为山区孩子送温暖的活动。那天,第一个来到广场的,竟然就是那个卖菜的老人。起初,我以为他是来看文艺演出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老人竟然捐了整整两千块钱的现金。并且,他执拗地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只是一个劲地表示,希望这点小心意能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⑨我认真地帮老人做了登记。一切手续办完之后,在老人临走时,我递了一张名片给老人,与他约定立冬给我送50斤大白菜,我家要腌咸菜。老人接过名片,笑着说:“这个年纪了,过了今天没明天,只要我活着,立冬一定给你打电话送大白菜!”
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立冬。大白菜已上市了,始终没见老人打电话来。我多次去菜市场买菜,也没见到老人。已到小雪了,老人还是没来电话。我想:或许是他家长的大白菜不出村就卖掉了,或许是健康原因,或许……不管怎样,我希望这位老人健康平安,更希望明年春天还能买上他的青菜。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2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我”和卖菜老人之间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等买菜的人走后,老人弯下腰将扔掉的青菜叶子一一捡起来,放到三轮车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2)那天,第一个来到广场的,竟然就是那个卖菜的老人。起初,我以为他是来看文艺演出的,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老人竟然捐了整整两千块钱的现金。(赏析加点字妙处)
【3】本文主要描写我和卖菜老人交往的故事,在第②③段提到两位买菜的顾客有何作用?
【4】结合上下文,在第⑥段横线上补充老人等待“我”时的神情,并发挥想象,补充老人此刻的心理活动。(100字以内)
路过这个摊位时,发现那位卖菜的老人正______地向菜市场张望。
【5】联系本文和下面《老王》的链接材料,体会杨绛对老王的感情和本文中“我”对卖菜老人的感情的异同。
链接材料:
①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②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③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2、根据要求写作。
告别纯真的童年,跨入艳丽多彩的花季;告别虚伪的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告别亲友,踏上远去的列车;告别家乡,去经历一次陌生的旅行……告别可以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告别也可以是一段心路历程,一座成长的丰碑。
请将题目《告别 》补充完整,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讲述你的经历,抒发你的感受。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