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xí) 酬劳(chóu) 脑髓(suí) 大相径庭(jìng)
B.掺和(hé) 菡萏(dān) 殉职(xùn) 人迹罕至(hǎn)
C.怂恿(sǒngyǒng) 宿儒(sù) 干涸(hé) 骇人听闻(hài)
D.蹒跚(pán) 攒动(zǎn) 发髻(jì) 参差不齐(chā)
2、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勤奋是烈火,烈火能点燃希望的灯塔;勤奋是灯塔,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方向。(暗喻)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拟人)
C.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属于暗喻。
B.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C.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故事新编》等。
D.“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句中的“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为褒义词。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 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 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5、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朗润 lǎng 应和hè 贮蓄zhù 疲惫不堪kān
B. 嘹亮 liáo 澄清chéng 干涩sè 恍然大悟huăng
C. 绽开zhàn 确凿záo 拼凑cù 油然而生yóu
D. 暴怒nù 荫蔽yìn 诀别jué 翻来覆去f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D. 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
7、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严谨 鲁莽 怏怏不乐 毛骨耸然
B.模拟 辜负 语无轮次 千钧重负
C.俯瞰 竹篾 尽态极妍 略胜一筹
D.严谨 拯救 海市蜃楼 忧心仲仲
8、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的词。
(1)及鲁肃过浔阳(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3)肃遂拜蒙母(________)
(4)唯傅修期耳(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9、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____________________,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5)青山有幸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___。(《对联六副》)
(6)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7)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喷喷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槽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 “我”的情感变化 |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 意外 |
第二次:①____________ | 痛苦 |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 ②_______ |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1、披彩虹的少年
王朝霞
①起初我以为,桑珠只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孩子。他能轻松驾驭那辆坏过N次的单车并能反复拆卸安装,能变戏法哄八岁的妹妹瞬间停止哭闹,他还能让家里那只性格粗暴的小藏獒对他俯首称臣。总之一句话,他很善于用一些小伎俩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小麻烦,尽管他才十二岁。
②桑珠的右腿有点轻微的跛,说是小时候从马背上摔下来的后遗症。
③桑珠的作文一级棒,屡次在省州级作文大赛上夺奖。
④时间久了,我发现桑珠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小家伙。
⑤桑珠经常会给我提一些让人始料不及的问题,比如:天上的云朵为什么是白色的?太阳隔多久会眨一次眼睛?蚂蚁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这些令人翻白眼的问题常常导致我大脑短路。可如果答不上来的话,在一个孩子面前就太跌份了。因此我每次即使把脑汁绞尽了也要胡诌一个答案给他。我说:“蚂蚁们每天都要东奔西跑忙着搬家,哪有时间过节呀……”桑珠打断我,“看,这完全是大人思维嘛!蚂蚁肯定有自己的节日,小蚂蚁有儿童节,大蚂蚁会有星星节、花儿节,说不定还有其他节日呢。”“星星节?还月亮节呢!那蚂蚁有眼睛吗?”我撇撇嘴,表示对他提出的“大人思维”论不服气。桑珠眨着浓密的睫毛感叹道:“为什么大人和小孩不能有一样的看法呢?阿妈总是阻止我骑马,奶奶不让我拆装自行车,为什么小孩喜欢做的事情大人都要反对呢?”
⑥某年秋天,一些琐事纷至沓来,困扰得我失去招架和应对的能力,情绪也一度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我只好申请了休假,躲在乡下老家看花看草,意欲避开那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恰在这时,桑珠拨了电话过来,问我怎么没了音讯。我对着电话发呆,不知道要怎么给他解释。片刻沉默后,桑珠以不容商量的口气说:“阿姐来我家住几天吧,我和妹妹拉毛的暑假作业需要你的帮助才能完成。我们等你,一定要来哦……”桑珠把尾音拖得长长的,像山谷里的鸟鸣。
⑦明明是他在帮我,却还要小心地维护我的敏感和脆弱。我不得不对这个小男孩刮目相看。
⑧在桑珠家待了三天,每天都睡到自然醒。心血来潮时,我会下厨给他们袓孙三人做点皮辣子扯拉条吃。晚饭后桑珠会带上豆子陪我去村道上散步,给我讲一点学校里的笑话。桑珠每次都会说到他长大后的梦想:流浪歌手、汽修店老板、医生、作家。我很奇怪他的梦想为什么每次都不一样,桑珠说:“我觉得梦想多一点才更有意义啊,说不定我可以在做医生的同时又做一个好歌手和大作家呢!”又说:“草地上正是因为开了很多种不同的花儿,才显得更好看,不是吗?”天哪!我简直要对这个小屁孩肃然起敬了。桑珠歪着头,眉宇之间一片憧憬。记得我刚刚踏上新闻记者岗位时,曾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句子勉励自己。后来发现,妙手著文章还勉强可以,而铁肩担道义根本就是一个黑色的笑话。无论立多大的志,我仍是芸芸众生里最平常不过的一副皮囊而已,为生活谄媚,也为五斗米折腰。如今,除了重复一个又一个相似的日子以外,梦想早就荡然无存了。一向心高气傲的我,突然在一个孩子面前感觉到了心虚气短。
⑨ “看!彩虹!”正当我焦虑自责不知所措之时,桑珠却在一旁尖叫起来。我抬头,发现刚刚停止的那场雨将一架绚丽的彩虹桥醒目地搭在了我们面前。
⑩桑珠目不转睛地盯着彩虹看,神情专注得让人不忍打扰,“多好看的彩虹啊,为什么会是七种颜色而不是八种十种呢?阿妈在牧场也一定能看见吧……”
⑪“是时候该清理一下被俗世蒙蔽已久的心了!不然,我连跟桑珠做朋友的资格都没有。”我想。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少年号》有删改)
【1】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记叙桑珠的内容 | “我”对桑珠的看法 |
能轻松驾驭并反复拆卸安装自行车,哄妹妹,驯服小藏獒,在作 文大赛上获奖 | ① |
② | 一个很厉害的小家伙 |
在电话中邀“我”去他家,小心地维护“我”的敏感和脆弱 | ③ |
④ | 对这个小屁孩肃然起敬 |
【2】文章标题中的“彩虹”有哪些含义?
【3】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桑珠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请你给文章第一段做一个问题批注。
【6】现在,我县各校都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请你谈谈你在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12、请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