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水浒传》)
B.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三国演义》)
C.许云峰——挖穿地牢救战友(《红岩》)
D.孙悟空——自擒红孩儿救唐僧(《西游记》)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B. “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C.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我们学过的课文《春》、《绿》《背影》都是他的作品。
D. 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光临,我们将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光临”是敬称。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做的菜吃起来味同嚼蜡。
B.写作文时,要有真情实感,只是寻章摘句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C.在见到她前,我很难想象这位着装淡雅、谈吐不俗的美国女士说起遥远的敦煌,会高谈阔论、如数家珍。
D.他是学雷锋的老模范了,十几年来,光在路边信手拈来的螺丝钉就有三大筐。
4、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①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②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③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④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
[注释]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后;入清后。④兀坐;独自静坐。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以 次 序 定 为 六 才 子 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好饮酒,善衡文:______
(2)鼎革后,绝意仕进:______
(3)或问“圣叹”二字何义:______
(4)因为诗吊之: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横线句的意思。
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4】文章第①段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中的“压”“摧”二字写出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
B.诗的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和味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也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将士的伤亡。
C.本诗第五句“临易水”还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金色、紫红色和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学校将六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 《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
2. 学校筹备“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孰优孰劣”的辩论活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最后的总结发言。
8、古诗文填空。
(1)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4)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5)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6) ,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8)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1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12)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晏殊也在《浣溪沙》一词中用“ , ”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1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用“ , ”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这些古仁人,以人格魅力永留史册,为后世景仰。
9、(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下列小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请归纳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对人的好处只是知识的增广。
B. 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就注定是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C. 第④段引用笛卡和雨果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读书是可以使人避恶的。
D. 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就有无形间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
【3】本文文题采用假设的表达形式,请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用肯定的表达形式改换题目。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折断的树照样开花
于显斌
①他大学毕业去应聘,可是一次次失败。其中他看到最好的一家公司,去了后,什么条件都达到了,可到了面试时,他却面红耳赤,期期艾艾,最终还是落聘了。
②他回到家里,一头倒在床上,沮丧极了。
③他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临场慌张,因为,他的右手有残疾,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手伸不直,弯曲着。一直,这都是他的心中难以消除的阴影。
④他唉声叹气,低垂着脑袋。
⑤他想,他的路在什么地方呢?他将干什么?就在这时,那个公司老总王老板送来一封信。打开来,信上是十分潇洒的行书,上面写道:“小伙子,我不能招聘你,是因为公司最近实在不需要员工。你不要自卑,要抬起头来,消除心理障碍。有一点残疾没什么,那不是你的错。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也是个残疾者,有条腿是假肢,因此我能理解你的心理。当年,我也像你一样,自卑难受,这时,别人送了我一句话:折断的树照样开花。以后,在这句话的激励下,我一步步走出来,直到今天。现在,我把它送给你吧。”
⑥他读了这封信,眼前一亮,想不到那么大个公司,老总竟然也是残疾。他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放弃自卑,彻底抬起头来。
⑦他找来一张宣纸,工工整整写下这句话:“折断的树照样开花”。然后,裱糊好,认认真真贴在墙上。每天出去回来,都轻轻读一遍。他做老师的父亲见了,也不由得夸到“真有哲理”他自豪一笑道:“当然,不然人家怎能领导那么大一个公司。”
⑧以后,他笑对招聘也笑对失败更是笑对自己的残疾。
⑨一次次失败,他一次次崛起。他想,自己就做一棵折断的树吧,一定要开花,要结果,要枝繁叶茂。
⑩在经历第N次失败后,他又一次离开应聘现场,面带微笑。这时,那个公司的老总见了,很是奇怪,问起他的情况,喊住他道“小伙子,恕我直言,你身体有缺陷,又落聘了,应当很沮丧,却为什么总是一脸微笑,和其他人大不相同?”
⑪他静静一笑,告诉对方,因为他的心里始终相信一句话,折断的树照样开花。
⑫老总听了击节称赏,当即决定:“小伙子。你被聘用了,冲着你的那句话,我知道,你会失败的,但你绝不会被失败打倒。”
⑬他进了公司,从最底层干起。
⑭二十多年后,他终于成为这个公司的老总。
⑮他决定去拜访王老板,表示感谢:是他的那句话,一直激励着自己,使自己走出自卑心理,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他去了,王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当他谈起当年的那件事,王老板大惊,告诉他,自己双腿很好,没有假肢啊。说完,露出腿来,果然是的。
⑯他拿出那封信,王老板看了,连连摇头,惭愧地道:“这样的文字,我还真写不出来。”
⑰他拿着信,顿时呆住了。
⑱他想到那个二十多年前的下午,想到父亲拿回信时满眼期望的样子,一刹那间,心里彻底明白了……
【1】请给本文第①段的加点字注音。
(1)期期艾艾 (2)落聘
【2】阅读本文,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他”的情感变化。
故事情节发展 | “他”的情感变化 |
应聘失败 | (1) |
(2) | 自信 |
真相揭晓 | (3) |
【3】本文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结尾说他“心里彻底明白了”,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请将他此时所想写下来。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6】下面的材料都体现出“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请选择一则材料说说你的收获。
材料一:一个女青年考了两次研究生都落榜了,而她已经28岁了。她在挣扎要不要放弃的时候,他的妈妈告诉她“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这个女青年就是29岁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的敬一丹。
材料二: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为是黑人,旅游时被挡在了白宫门口。父亲对孩子说:“要想改善咱们黑人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拿出双倍的劲头往前冲,或许能获得白人的一半地位;如果你愿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可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到白人的前头!”这个女孩日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他就是赖斯。
12、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让积极打败消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懦弱……在一次次的较量后,就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请以“打败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