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察 配合 海鸥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不孚众望,获得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
B.随着韩剧《太阳的后裔》的热播,男主角宋仲基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明星,在中国和韩国积聚了很高的人气。
C.日前,全球瞩目的围棋“人机大战”尘埃落定,代表人类的李世石以1:4不敌机器人AlphaGo,引发人们热烈的讨论。
D.草长莺飞,樱花盛放,同学们来到如云似霞的樱花园,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寥寥数语传递出别样的温情。
B.宁静的乡村隐含着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热闹的古镇彰显着中华商业文明的辉煌。
C.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里,各省市劳模正襟危坐地等待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D.元宵夜,在园博园赏灯的人摩肩接踵,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有时候,为了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我们也常常按照步骤或程序的先后来进行介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逻辑顺序。
B. 《河中石兽》和《虽有嘉肴》都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勃,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C.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者人为主人公,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出自《伊索寓言》;安徒生是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海的女儿》等。
D.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5、(一)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①。张仪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张仪曰:“嗟乎,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②能乎!”
【注释】①从亲: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为联盟。②渠:同“讵”,岂,难道。
【1】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之赵” 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辍耕之垄上 D. 居庙堂之高
【2】下列对文段中的人物和情节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张仪和苏秦本为同门,但是苏秦的才能比不上张仪。
B. 张仪谒见苏秦,竟遭到了他的羞辱,于是怒而入秦,后被秦惠王任用。
C. 张仪投靠秦国,却没想到这全是苏秦的安排,对苏秦充满感激之情。
D. 张仪为报答苏秦的知遇之恩,向苏秦舍人保证,不管苏秦以后在不在赵国,他此生坚决不攻打赵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数让之 让: ②独秦能苦赵 苦:
③子不足收也 足: ④使人微随张仪 微: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
②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6、【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是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甲诗借景抒情,抒写一位男子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乙诗直抒胸臆,表达一位女子的相思之苦。
C.甲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相思难耐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D.乙诗“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两句,写主人公对恋人衣饰的赞美。
【2】《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进行创作。请以《子衿》为例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7、综合性学习。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说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3)把酒问姮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②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③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于是,我又拖又拉又扛又停,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④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之间,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他们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只是他们包涵,不干涉我。
⑤前一个星期,小弟邀请我第二天跟父母和他们全家去海边玩。听说是海边,我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那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jiān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就不理人翻身再睡。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我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先不给看。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丢丢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⑩我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世间最最朴素的石头,发呆又发呆。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这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霎间,在性灵上,实现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
【1】根据第⑤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jiān____难
【2】概括文中讲述的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讲第一个故事。
(1)概括故事内容:
第一个故事:________
第一个故事:________
(2)讲第一个故事的目的:________
【3】紧扣加点词,说说下列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4】对选文标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B.“痴心石”是父母在海边捡到的石头的名称。
C.反映了“我”对父母之爱的情感认知过程。
D.表达了父母对“我”的无声、永恒的挚爱。
【5】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句子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意外
乔紫
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
“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
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动。汪建国感觉父亲用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瞪了自己一眼,便拿着张破席子和工具箱下了车。汪建国看见父亲把席子铺在车头下的地上,便钻了进去。之后,他便听见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车底传出。
这时的汪建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便将脑袋探出车窗外,观察起附近的景色来。他发觉这里似乎是个不太好的地方。一条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柏油路直通向远方。
路两旁是高而瘦的泡桐树。再往前看去,便是生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借着黄昏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点光亮,他看见远方有几块红色的屋顶从黑压压的树丛中露出来。
车底下,金属与金属相碰的声音仍在继续,汪建国就是在这时看见那个白衣少女的。最先,他从反视镜里看见远远的有一个白点点在迅速地滑过来。当那白点点变大时,他便看清了那是一个骑着白色自行车的少女汪建国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美丽的少女。但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并且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白衣少女从汪建国的汽车旁经过时,扭头看了坐在驾驶室里的汪建国一眼,那表情好像是奇怪这辆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停在这种地方。她走过之后,遗留在空气中的香水的气味使汪建国用力地翕了几下鼻子。看着白衣少女渐渐远去的背影,汪建国不禁有些怅然。他的目光被白衣少女的背影牵引着,越牵越长。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汪建国猝不及防。他看见当那少女距自己的车约两百米远的时候,从路旁的地里窜出一个人,他看见那人将少女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汪建国很快就明白了那人想干什么。他叫了声不好,手便下意识地向汽车电门的钥匙伸去,引擎轰响起来,车底下传出声极其可怕的惨叫。
“坏了。”这一句话是从汪建国的心底发出来的。
(选自《语文新四书》)
【1】小说以“意外”为题,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中的“意外”事件。
【2】小说第一段写到“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侯,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为什么会“颤颤地抖”?
【3】文中两次写到听见车底下传出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坏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共有几层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书舟中作字》中记载,苏轼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两小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围绕“怎样培养静心”,作者主要论述了三个观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艰难困苦的历练能培养静心,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道理论证,论述了“静”的重要性。
【2】第①段从一则故事写起,有哪些作用?
【3】关于第③段论证思路的概述,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1)提出本段观点:严格的自律能培养静心。
(2)通过道理论述,强调自律对培养静心功夫的作用。
(3)引用名言,强调自律对涵养静心功夫的重要性。
(4)举出毛泽东的事例证明观点。
A.(1)(4)(3)(2) B.(3)(2)(1)(4)
C.(3)(1)(4)(2) D.(1)(3)(2)(4)
12、请以“我与__________有个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处填入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内容具体,情感健康真实。3.诗歌除外,文题不限。4.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5.文章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