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B.《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怀念。文章选自小说集《呐喊》。
C.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中,作者杨绛以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老王这样一个普普通通,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D.《卖油翁》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嘹亮 端庄 木板画 山青水秀
B.静谧 窠巢 荧光屏 风餐露宿
C.高邈 粗旷 天燃气 红装素裹
D.冷冽 镶嵌 三步曲 披蓑带笠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发挥了每个人的优势,大家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着贡献。
B.每逢假日,泉城广场上人来人往,人迹罕至。
C.追悼会上,看到逝者如斯,大家心痛不已。
D.母亲听说了这个消息,高兴得喜出望外。
4、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寂(chén) 翌日(yì) 剽悍(biāo) 络绎不绝(yì)
B.俊逸(jùn) 蹇劣(jiǎn) 引吭(háng) 蹑手蹑脚(niè)
C.丰腴(yǔ) 辟易(bì) 憩息(qì) 忍俊不禁(jīn)
D.绮丽(qǐ) 分娩(wǎn) 窥视(kuī) 融融泄泄(xiè)
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神秘岛》,第三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B.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C.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自尊好强,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后,变得更加坚强。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黄晕 yūn 酝酿 liàng 侍弄 shì 澄清 chéng
B.抖擞 dóu sǒu 贮蓄 zhù 搓捻 niǎn 着落zháo
C.朗润rùn 莅临 wèi 吝啬 lìng sè 高邈 miǎo
D.瘫痪tān huàn 棱镜léng 分歧 qí 倜傥tì tǎng
7、下列文学常识、课文内容、词性判断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B.“从昨天的历史中,我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好家风”一句中“昨天”是代词,“能够”是形容词,“民族”是名词,“崇尚”是动词,“良好”是形容词。
C.《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D.《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符》等。
8、阅读《河中石兽》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一老河兵闻之 求之下流
B. 山门圮于河 当求之于上流
C. 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D.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B. “知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C. 文章采用了借物说理,同时全篇主要采用抒情议论结合的写法,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
D.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古诗文通读。
(1)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予谓菊,________________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6)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随室铭》)
(7)《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北方寒气中传送着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的艰苦战斗生活的场景。
(8)《望岳》开篇以问答起笔,写出高大雄伟的泰山在齐鲁广大区域都能望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10、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⑩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 “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 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 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州”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②我决定咬了牙……
【4】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
【5】《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11、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1】作者将受教育之前的自己比喻为“大雾中的航船”,有何精妙之处?
【2】本段中“光明”一词反复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3】本段以心理描写为主,采用该描写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莎莉文老师带给海伦·凯勒的最大帮助是什么?请简要总结。
12、作文。
窗,是生活中的寻常事物。一扇窗,见证了窗内闻一多先生兀兀穷年、笔耕不辍的时光;一扇窗,定格了窗外一棵小桃树风雨中傲然挺立、花色灼灼的风景。窗也是诗词里的典雅意象,“何当共剪西窗烛”一扇窗寄托着温情脉脉、人间冷暖。方寸咫尺之间,尽收天地大美。诗与远方,不在别处,就在每一扇窗里。
请以“那扇窗”题目,写作一篇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