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表现了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愿做无名英雄;
B.《我的老师》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
C.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古代笔记小说集。
2、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字佩弦。中国近当代小说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剧本《茶馆》等。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D.《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相反,一味地批评教育,虽然能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
②在一种安静认真的气氛中,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家庭氛围的带动,形成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完成自己的任务。
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老师。
④比如当孩子需要看书学习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机、离开电视,选择一本书,坐在一旁陪伴孩子一起读书。
⑤当父母想让孩子培养某种良好习惯时,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④②①
C.②①③⑤④
D.②①④③⑤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花生的果实”和“这是我学习的果实”两句中“果实”的意思不同。
C.电视剧中,有些地下党被捕后叛变了,我们会说:“他是随机应变的人”。(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
D.“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句中的“我”是代词,代指皇帝。)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大多以“右”为尊。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属于敬辞。
D.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考研成功“上岸”,这半年来,他真的是目不窥园,连家人都冷落了。
B.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然。
C.当今社会,酒驾、醉驾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人们对此类行为也是深恶痛疾。
D.大自然是神奇的,它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若我们去探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烙印》。
B. 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C. 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D.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禁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 堪: _______________
(2)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刺: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你怎样理解语段(一)中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
【4】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时,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语段(一)(二)进行分析。
9、古诗文默写。
(1) , 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 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4)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5)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6) 春冬之时,则 , 。(郦道元《三峡》)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听,谁在伐木
迟子建
⑴白桦树被月光映照得如此的光洁、透明,看上去就像一支支白色的蜡烛。能够把这蜡烛点燃的,就是月光了。
⑵雪花弹拨森林的时候,有一种声音会在苍茫中升起,它不是鸟鸣,而是伐木声。
⑶伐木的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公家伐木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伐的是落叶松、樟子松这些上等木材,它们被运送到全国各地后,可以造房屋,建桥梁。私人砍伐的,被允许的只有风干了的树木——我们俗称“杖杆”的已无生长迹象的树木,以及那些不能成材的杂树,譬如水冬瓜、柞木、枫桦树、水曲柳等等。
⑷我童年进山伐木,通常是跟着父亲。他很爱惜树木,喜欢盘树墩来作为烧柴。如果伐一棵高高的树,把它锯为几截,那么你会得到很多的柴火;而伐一个只有人的膝盖高的树墩,获得的只是一截烧柴,而你用的又是同样的力气和工夫。所以,我常常觉得父亲愚痴,别人家都伐树,为何我家要盘树墩而遭人耻笑?而且盘下的树墩因为散而不好装车,常常是拉着一车树墩朝家走,半途中就会因为颠簸而骨碌骨碌滚到路上,还得停下车来重新装车,费尽周折。
⑸我最喜欢自己拉着爬犁上山拉烧柴。带上一把锯,不用走太远,就可以伐到水冬瓜。伐水冬瓜的声音非常好听,它不像松树,常常会因为身上漫溢的金色树脂粘了锯而发出喑哑的声音;水冬瓜和锯的关系如同琴弓与琴弦的关系,非常和谐。所以,我最爱听这样的伐木声,跟流水声一样清亮。水冬瓜很好烧,但它燃烧的速度很快,所以挥发的热量不足,青睐它的人就少而又少。除了水冬瓜,我还喜欢伐碗口那么粗的白桦树。不过,白桦树的枝条极有韧性,修剪起来比较费劲。我们喜欢把白桦树的皮剥下来,用它做引火的材料。当然,手巧的人还会用它做盐罐和烟盒。剥桦树皮的时候,手往往还能触着它身上漫溢着的汁液,那时我就会伸出舌头吮吸,天然的桦树汁清冽甘甜,喝了让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
⑹冬日月光下的白桦林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壮美的景色了。有的时候拉烧柴回来得晚,而天又黑得早,当我们归家的时候,月亮已经出来了。月光洒在白桦林和雪野上,焕发出幽蓝的光晕,好像月光在干净的雪地上静静地燃烧,是那么的和谐与安详。白桦树被月光映照得如此的光洁、透明,看上去就像一支支白色的蜡烛。能够把这蜡烛点燃的,就是月光了。也许鸟儿也喜欢这样的美景,所以白桦林的鸟鸣最稠密。我经过白桦林时,总要多看它几眼。在月夜的森林中,它就像一片宁静的湖水。
⑺我曾因为给学校拉烧柴而冻伤了双脚。我大约那天穿的棉乌拉有些潮,又赶上天冷,把脚给冻了。回家后双脚肿胀,钻心地疼,下地走路都吃力。躺在滚烫的火炕上养着冻疮,听着窗外北风的呼啸声,看着父母一趟趟地进我的小屋嘘寒问暖的,心里觉得又委屈又幸福。
⑻那冻疮最后虽然好了,但落下了疤痕。而且一到雨季的时候,冻疮的创面就开始发痒,直到如今。好像它们也如我一样,仍然怀念着已逝的寒风和飞雪,仍然忆念着那已不复存在的伐木声。
【1】根据文章思路填写。
选文主要记叙了童年的“我”跟着父亲上山伐木的情景。童年的我常常觉得父亲 ,脚冻伤的“我”因为父母的嘘寒问暖感受幸福,现在的“我”对童年的生活充满 。
【2】赏析第⑸自然段划线句子。
“剥桦树皮的时候,手往往还能触着它身上漫溢着的汁液,那时我就会伸出舌头吮吸,天然的桦树汁清冽甘甜,喝了让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
【3】阅读第⑹自然段,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作者以“听,谁在伐木”为题有什么好处?
11、阅读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②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书店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③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
④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⑤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⑥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⑦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似的问他价钱,我明知道,任何便宜价钱对于我都是枉然的,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
⑧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
⑨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感谢雨水的灌溉,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⑩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实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发作,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
⑪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⑫我再施惯伎,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⑬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⑭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⑮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⑯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光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⑰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⑱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⑲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⑳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围绕线索重点描写了哪两个读书的场景?
【2】填写表格,体会店老板、店员对“我”窃读的态度。
人 物 | 动 作 | 神 态 | 语 言 | 态 度 |
店老板 | 十指分开,压住整本书 | ① | “你到底买不买?”“不是一回了!” | ② |
店员 | ③ | 若无其事 |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 | ④ |
【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作用。
①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抓住加点动词分析表达作用)
②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表达作用)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⑾段在文中的作用。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的含义?
12、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