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原文,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它:它是从土里长出来了!
②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
③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④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⑤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行。”
⑥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A.①②⑤④⑥③ B.②①④⑥⑤③ C.②①⑥④⑤③ D.①④②⑤⑥③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漫步田野。
①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
②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③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④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A.④②①③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一二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侧重表现泰山景色优美的特点。
C.“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出作者昂扬向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涵着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深刻哲理。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宣布将开展食品安全常识教育活动,用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B.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速度和规模。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6、文化积累——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六耳猕猴假扮成孙悟空,唐僧、观音菩萨、李天王等都无法分辨,最终在如来面前才现出原形。
B. 《西游记》中有很多逗乐、戏谑成分。如唐僧路遇强盗被吊在树上却被八戒笑说成“扯着藤儿打秋千耍子”。
C.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宣扬了封建的孝道。
D. 在《朝花夕拾》中,我们认识了那位“给哥儿买来‘三哼经’”的保姆阿长,记住了那位正直善良的异国老师藤野先生。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臧克家,本文赞扬了闻一多严谨刻苦进行学术,研究的实干精神和勇于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B.《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C.《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是萧红,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思念之情。
8、 我愿汝曹①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②,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③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④。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⑤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⑥无异。汝辈于此,极⑦宜猛省。
(注释)①曹:辈。②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③义蕴:内在的意义。④发越:散播。⑤举:举出⑥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⑦极:通“亟”,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B.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C.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D.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谓之“画饼充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已故/温故而知新
B.安可尽读/食之不能尽其材
C.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事无巨细/不省人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2)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4】阅读了上述选文,对你今后的读书方法有了什么启发?
9、默写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
(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
(3)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
(4)青女素娥俱耐冷, 。
(5)梅雪争春未肯降,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敬爱的爷爷:
您好!近来身体好吗?我们已有几个月未见面了,我常常惦念着您。有时思念心切,我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向您汇报我近来的情况,倾诉对您的思念之情。爷爷,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各科成绩都很好,请勿挂念。我即将毕业,不久就要填报升学志愿,我准备报考师范学校。您同意吗?请您务必来信谈谈意见。
此致敬礼
孙××敬上
××年×月×日
【1】请指出这封信格式的两处错误。
【2】正文有两个病句,请改正。
【3】文中加点的三个词中有一个不得体,找出来加以修改并说明理由。
11、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原来是这样。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他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选自《青年文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章第③段中“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儿子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
【3】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
【4】第⑦段中“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我为什么心里“酸酸的,感动”?
【5】如何理解标题“天上飘下来的礼物”的含义?
12、十三岁,告别了幼稚的童年时光,在记忆的宝库里,①既有师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有自主意识的觉醒;②既有同学间真诚的友谊,也有偶尔发生的“摩擦”;③既有无忧无虑的欢乐,也有难以排解的烦恼。
以“那年我十三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