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德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落,到头来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B.他的眼神就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尖刀,令人生畏。

    C.元宵灯会上展出的花灯,色彩斑斓,扑朔迷离

    D.同学们劳动了一天,天一黑就都酣然入梦了。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汉字书写大赛,使同学们重新认识了汉字的魅力。

    B.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C.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保护健康。

    D.“燃灯校长”张桂梅,为贫困女孩免费提供教育,点燃了她们梦想的灯,照亮了她们前行的路。

  •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整整花了十年心血,左思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②陆机听了不禁嘲笑左思自不师恩力,说即使费力写成,也一定毫无价值。

    ③西晋文学家左思受张衡《两京赋》的启发,决定撰写《三都赋》。

    ④左思用行动证明:成功来自于认益智目标,持之以恒。

    ⑤左思毫不气馁,他广泛查了解,大量是收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反复修改。

    A.③②⑤①④

    B.④③⑤②①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⑤①④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学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班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B.重庆的中午,真是高温难耐,观音桥步行街上都没看到几个人,真是人迹罕至

    C.这一天,重庆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许多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D.学习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的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东方红希望中学七年级一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

    C.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D.这次脱贫攻坚阶段总结会尽管时间短,但主题很鲜明,内容很丰富,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

  •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像你这样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怎么可能读出文字的曼妙呢?

    B. 王心达同学已经把《论语》第六则翻来覆去地背了好几遍了,总是不尽如人意。

    C. 这一天,重庆图书馆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许多前来参加签售会的读者。

    D. 晚上十点的校园,没有了白日里的读书声与欢笑声,成了人迹罕至之所。

     

  • 7、回忆《朝花夕拾》的内容,下列人物不是出自这部散文集的是( )

    A.长妈妈

    B.藤野先生

    C.闰土

    D.范爱农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有剩骨        (2)驱如故        (3)野有麦场        (4)其中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乙】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B.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C.狼不敢        跑号如

    D.一狼径##dot##去                  数十步

    【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而 奄 奄 僵 卧 久 之 不 动 竖 下 视 之 气 已 绝 矣

    【6】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先写两牧童对两只小狼“谋分捉之”,然后通过大狼的反应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古诗文名句填空。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僵卧孤村不自哀,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环境的凄清和冷苦的句子是  

    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中的   来劝解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   傻笑

    ①有一个下午,我在公园里闲走,秋天渐深,天高水清,草木也走向零落。正走着看着,感慨着时光的飞快,忽然路旁水畔,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就冲我笑。

    ②我仔细看了看那个男人,一点儿也不眼熟。虽然我也有些脸盲症,可是一般情况下都是,看着别人有些眼熟,就是想不起叫什么名字,在哪里见过。而眼前的人,我可以确定没有见过,不认识。他的笑很憨厚,似乎有着想搭讪的意思,我皱了一下眉头,觉得这人有些发呆,肯定不太正常,一看那傻笑的样儿就知道了。我没有理会他,很冷漠地看了他一眼,就走过去了。走过去挺远,回头看,他正看着一河流水,似乎那种傻乎乎的笑还挂在脸上。

    ③虽然是匆匆的擦肩而过,虽然是一张傻笑着的脸,却是莫名其妙地在我的记忆里停留了许久。直到冬天过去,春天也过去了大半的时候,那张傻笑的脸才从记忆里由淡趋无。

    ④那个午后,我沿着河走到城郊,正是草木葱茏的时节,我边走边看,每一缕悠然的风,每一片欣然的叶,每一朵怡然的云,每一簇灿然的花,都牵动着我的目光,触动着我的心绪。我的心里也充满了生机,就像身畔的春天一般,仿佛许多美好的东西都要生长出来。便情不自禁地,对着花儿笑,对着流水笑,觉得所见皆赏心悦目。

    ⑤我本来就经常能从平凡平淡的景物中,发现一些让人流连的东西。比如走在大街上,哪怕日复一日,也总能看到某些可以让我生发想象的事物。即使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也能日日流连而不厌倦。而此时,刚刚走过肃杀的冬天,刚刚脱离了半年之久的雪,天地焕然一新,所有的冷郁一扫而空,可以让我心动的存在太多了。

    ⑥平时在街上,或者在什么地方,我很少看人。因为人们都是走得很快,脸上也是很麻木的表情,他们目不斜视,似乎心里装满了琐碎的事。看他们的脸,很影响心情,很容易把自己的烦恼也勾起来。所以,我宁可去看路旁的任何东西,也不愿在这样的人海中随波逐流

    ⑦而在这晚春的郊外,人也不少,不再行色匆匆,都是走走停停,看着身边的一切,笑容也那么灿烂,如春日暖阳。我喜欢看这时候的人,他们惊喜的笑容总能唤起心底的喜悦。如果任何时候,人们都能露出这样的笑脸,这个世界就不会再有冷漠了吧?

    ⑧然后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年轻人,他并没有像别人那般,看到美丽的就拿出手机拍照,他只是慢慢地走,慢慢地看,目光很柔和地抚过大地上的万物,似乎心也随之到达了一种很美很远的境界中去。我就一直看着他,看着他,他转过头来,我就冲他、很真诚地笑,很欣赏他这样对待春天的态度。结果,他的脸色立刻变了,由春天变成了冬天,似乎很厌恶地瞪了我一眼,那眼神,那神情,分明是在说:“傻笑什么?你这个傻瓜!”

    ⑨刹那间,就想起了去年秋天冲我笑的那个男人,于是我站在那儿,就真的露出傻笑。

    1第⑥段中“随波逐流”的意思是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修辞,表达效果是________

    3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件事,请分别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只要善于想象,就能发现美好。

    B.补充交代了此时“我”内心雀跃的原因。

    C.与上文中那个中年男人的傻笑形成对比。

    D.为下文“我”对那个年轻人的傻笑作铺垫。

    5联系全文,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的“我站在那儿,就真的露出傻笑”?

  • 11、   父母在

    金小林

    ①母亲绑着一片湛青色过膝拦腰布,在老屋的锅灶头前烧猪食。隔溪对岸,父亲在路边的水泥空地上打豆子。窄窄的河床下,溪水如练,淙淙有声。一只肚白背灰的鹅,正高高举着脖子,探头探脑地率几只鸭在浅滩上摇臀摆尾。

    ②仲秋的午后,散落村庄周沿的梯田一片灿黄,微风拂面而过,裹挟着阵阵稻香。阳光正好,是个适宜秋收的日子。

    ③打豆子的父亲坐在一张糙而旧的条凳上,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圆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更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父亲总是先敲打十几下,然后找出“顽固”的豆荚,挤出几粒“漏网之鱼”。整个下午,父亲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④我甫一靠近,父亲立马偏转头来:“走开点,邋遢得很!”在我家乡,“邋遢”是脏的意思。我穿着一身体面的衣裳,显然与一切农活格格不入。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瓣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⑤正堂边堆着一大垛鲜绿的解放草(野茼蒿),这是母亲从田野里新拔回的猪草。近旁地上,搁着一把柴刀、一个千沟万壑草汁斑斑的树头儿。母亲还没来得及切草。我拉了张小板凳坐下,拿起柴刀在树头儿上咚咚咚地切起来。母亲闻声,立马过来阻拦:“别切别切,你切不来!”母亲急拽我肩膀,试图收走我手中的柴刀。母亲拗不过我,赶忙找来两双麻布手套:“你真要切,把手套戴上,小心点。”另一双手套,母亲让我给对岸的父亲送去:“豆树刺手,你爸不听我的,你拿去让他戴上。”

    ⑥父亲终究也没听我的:“要戴老早戴了,手套戴着,豆英不好捏。”为不漏下豆英里的每一粒豆子,他宁愿刺手。父亲也让我给母亲传话;猪栏内的猪尿等他去铲,脏。家里养着两头猪,早晚两顿进食前清理猪尿,这是两位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⑦我戴上手套,继续咚咚咚地切猪草。母亲在锅灶头前料理猪食,时不时转过头交代一句:“小心点!”细细碎碎切完一大堆解放草后,腰腿酸麻。抬眼时,却见母亲正提着两桶热气蒸腾的猪食,踩着碎步,颤颤颠颠地走在通往猪栏的墙弄里。两桶猪食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剧烈地晃动着,汤汁溅溢一路。母亲年轻时,两手可凌空各提一桶三四十斤的猪食健步如飞,桶内却波澜不惊。如今,她的臂力大不如前。

    ⑧猪在栏里咂吧咂吧地大口吞咽着,母亲时不时弯腰往槽里加点糠调味。我静静地伫立一旁,望着她那满头银丝,忍不住劝她:“你和爸以后活都少干点,明年猪别养了,身体要紧。”在城里工作成家后,由于种种羁绊,我每年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让人担心的是两位老人的身体。

    ⑨“我们都老了,不要紧,不要为我们担心。你还年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胃不好酒要少喝点……有什么病痛但愿都给我们老人,只要你们孩子们健健康康,我们就放心了。”母亲淡淡地说。

    ⑩猪已经吃饱,打着饱嗝走开了。母亲关上猪栏门,提起两个空猪食桶,喊我跟着地一起回家。走在母亲的背后,我仿佛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我又做回了儿时母亲的“小尾巴”。

    对岸,父亲已经打好了豆,正从擂桶往蔑萝里装豆子。那一粒粒金黄而饱满的豆子,你挨我,我挨你,密密臣匝地簇拥着,宁静而祥和。赭红色的夕阳下,割稻的乡亲们也拖着满担沉甸甸的谷子,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的上空,已炊烟袅袅…

    望着家乡这一幕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我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情境里,时光若止。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世界上有一种幸福,就叫“父母在”。

    (选自《光明日报》)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描述了关于父母的哪些场景。

    【2】品味语言,完成下列问题。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划线的句子。

    孕育一夏的豆粒,被外力猛烈唤醒后迅速撑破松脆的豆荚,抖动着国滚滚的身躯,似一群小精灵在擂桶内欢腾跳跃,沙沙作响。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的句子。

    父亲老树根样的脖颈上,早蒙了厚厚的尘泥。他的头顶上,静卧着两辩枯黄的豆壳。稀疏的发丛下,重枣色的头皮映照着阳光,亮闪闪的。

    【3】第段划线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章的标题“父母在”有何含义?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下图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工作照。请你仔细观察,以“为袁隆平爷爷画像”为题,抓住细节为我们描绘一下他的形象。字数在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