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对《西游记》的阅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小说围绕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这一主线,写了许多降魔除妖的故事。
C.小说塑造了一个忠勇善良、憨厚淳朴、知错就改,又好吃懒做的沙僧形象。
D.小说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要以超强的韧性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终点。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成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秽(huì) 秩序(zhì)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B.选聘(pìng) 震悚(sǒng) 诘问(jié) 目不窥园(kuí )
C.霹雳(lì) 殷红(yīn) 谰语(lán) 深恶痛绝(wù)
D.愧怍(kuì) 取缔(dì) 塌败(tān) 妇孺皆知(r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归有光的“脊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思想资源之一。弘扬“脊梁精神”就是要倡导做人要有脊梁骨,要有守住底线的操守,要有面对困境不屈不挠、 的意志,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敢于自我牺牲的 。
A.名贵 不堪一击 见识
B.宝贵 屡败屡战 胆识
C.宝贵 不堪一击 胆识
D.名贵 屡败屡战 见识
4、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澄澈( chéng) 呻吟( yín ) 怂恿 ( sǒng ) 拈轻怕重 ( niān )
B. 坍塌( dān ) 干涸( hé ) 哺乳 ( bǔ ) 哄堂大笑 ( hāng )
C. 鄙薄( bǐ ) 拼凑( còu ) 虐待( nüè ) 惊慌失措 ( cuò )
D. 褴褛( lán ) 蜷伏( quán ) 菡萏 ( dàn ) 神采奕奕 ( yì )
5、下列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A.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陆续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B.《范爱农》一文中,写出作者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C.阿长是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
D.“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这段文字出自《五猖会》。
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王同学看到同桌的课堂笔记字迹工整,内容详实,就想周末时借来学习,周一返逐。他对同桌说:
A.周末你务必把笔记借给我,周一我就还给你。
B.请你把笔记借给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周一定当完璧归赵。
C.你的笔记记得可真认真,又工整又详实,非常值得我学习!
D.你的笔记记得真好,周末时能借给我学习学习吗?周一一定还给你。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有些国人是应该好好反思了,反思为何变得现在这般麻木不仁,反思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B.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 湖北某一女子成现实版樊胜美:从小父母对她漠不关心,现在却让她出十万元给弟弟买房。
D. 白求恩医生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当今广大医疗工作者学习。
8、阅读《狼》,完成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并驱如故 明知故犯
B.犬坐于前 鸡犬不宁
C.屠暴起 自暴自弃
D.断其股 悬梁刺股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屠惧,投以骨。
翻译: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
理解:屠户因为害怕两只狼跟着自己,自己会有危险,所以投骨保护自己。
【乙】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翻译:两只狼不敢上前靠近屠户,只能瞪着眼睛看。
理解:两狼此时因内心恐惧而不知所措,所以只能互相瞪眼看着对方。
【3】阅读《狼》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狼和鼠“黠”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①。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聱④,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⑤闭而不得去者也。”发⑥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⑦, 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⑧死也?向⑨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取材于自苏轼《黠鼠赋》)
注:①[啮(niè)]咬。 ②[拊(fǔ)]拍打,轻击。 ③[橐tuó]袋子。 ④[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 ⑤[见]被。⑥[发]打开。 ⑦[索]搜索。 ⑧[遽jù]突然。⑨[向]刚才。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五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5)《观书有感》中阐明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汪曾祺的《名优①逸事》完成各题。
萧长华
萧先生八十多岁时身体还很好。腿脚利落,腰板不塌。他的长寿之道有三:饮食清淡,经常步行,问心无愧。
萧先生从不坐车。上哪儿去,都是地下走。早年在“宫里”当差,上颐和园去唱戏,也都是走着去,走着回来,从城里到颐和园,少说也有三十里。北京人说:走为百练之祖是一点不错的。
萧老自奉甚薄。他到天津去演戏,自备伙食。一棵白菜,两刀切四片,一顿吃四分之一。餐餐如此:窝头,熬白菜。他上女婿家去看女儿,问:“今儿吃什么呀?”“芝麻酱拌面,炸点花椒油。”“芝麻酱拌面,还浇花椒油呀?!”
萧先生偶尔吃一顿好的:包饺子。他吃饺子还不蘸醋。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萧先生不是不懂得吃。有人看见,在酒席上,清汤鱼翅上来了,他照样扁着筷子夹了一大块往嘴里送。懂得吃而不吃,这是真的节俭。
萧先生一辈子挣的钱不少,都为别人花了。他买了几处“义地”,是专为死后没有葬身之所的穷苦的同行预备的。有唱戏的“苦哈哈”,死了老人,办不了事,到萧先生那儿,磕一个头报丧,萧先生问:“你估摸着,大概其得多少钱,才能把事办了哇?”一面就开箱子取钱。
“三反”“五反”的时候,一个演员被打成了“老虎”,在台上挨斗,斗到热火燎辣的时候,萧先生在台下喊“XX,你承认得了,这钱,我给你拿!”
赞曰: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他总是站起来,双手当胸捏着扇子,微微躬着身子:“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穿好了靴子,总觉得不大得劲。“唔,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的跟包叫申四。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那是敌伪的时候。姜先生拿了“戏份儿”回家。那会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帘。“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扬长而去。姜先生在后面喊:“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C.有人来的时候,就指指摇头。
赞曰:温柔敦厚,有何不好?“文革”英雄,愧对此老。
(选自汪曾祺《说戏》,有删减)
注释:①“优”指优伶,旧时的戏曲、戏剧演员,俗称戏子。“名”指出名的,名优即出名的戏子,也称名伶。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事件 | 性格 |
萧长华 | 萧先生从不坐车,且自奉甚薄。 | 勤俭节约 ②______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姜妙香 | 姜先生表演时,跟包拿错了靴子,却毫不生气。 | 温柔敦厚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姜先生气红卫兵抄家故意弄坏皮鞋,把鞋放在显眼的地方,却说不出指责的话。 |
【2】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选择以下句子中的一句,具体分析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
A.四十个饺子,装在一个盘子里,浇一点醋,忒喽忒喽,就给“开”了。
B.姜先生不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这是华乐的,这是长安的。都在这儿,一个不少。您点点。”
我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短文,作者都以“赞曰”作结。小语认为在阅读时,这划线的两处“赞曰”可以略去不读,小文持反对意见,你支持谁?请结合选文,说说理由。
【4】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谈谈汪曾祺创作这篇散文的意义。
【链接材料】
最近听说,我的读者不像我想的那样少,有一些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和公社干部也在读我的小说。这使我很惶恐,产生一种沉重的责任感,觉得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家写作,还是得考虑社会效果,真不该是作者就是那样写写,读者就是那样读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失,首先是社会的得失。我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
(选自《汪曾祺自述》原载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人民文学》)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文章布局精心,井然有序。先总写济南冬天__________的特点;分写济南的山水: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次写秀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济南冬天水的________、绿、清、亮。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3】下面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赞美济南是个宝地。
B.选文第⑤段中两个“卧”字描绘薄雪的情状,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适的气氛。
C.文中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
D.“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中“妙”字用得准确恰当,起统领全文的作用。
12、请以“良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情感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和套作。(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3)不少于600字。(4)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