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赶紧进入教室,楼道里人迹罕至。
D.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师一再嘱咐我们进行化学实验时,千万不可心不在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B.某些国家为维护自身海洋霸权,在海上耀武扬威,侵犯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
C.成都名小吃“担担面”,以其耐人寻味的独特口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对于孩子的毛病,她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3、下面句子中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是()
A.这些词语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jǐn)簇,美不shèng(盛)收。
B.不少人对工作拈(niān)轻怕重,对同志漠不关心,麻木不rén(人)。
C.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dàn(诞)不经,所以,实在不能嗔(chēn)怪有些外行人的批评。
D.也不必说鸣蝉在树里长吟(yíng),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xiāo(霄)里去了。
4、以下是小雅所做的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笔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B.《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的文言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内容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
C.夏至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其中“夏”是“大”的意思,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
D.古代有些年龄称渭有性别之分: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是指男子成年。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liáo)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这首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素秋:指秋天。
选出对以上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表达了诗人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B.甲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眼前的景色,而“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想象的景色,时空往复对照,虚实相生。
C.乙诗的“青苔、红树”,色调明丽,说明作者心境变得开朗起来。
D.两首诗都借“秋”景来烘托情感。《端居》中的景物更有主观色彩,传递了更多的愁绪。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C.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D.《骆驼祥子》是我国当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
7、下面是一位同学分享自己进入新学期的感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初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美丽的校园张开双臂,迎接我们的①。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郁郁葱葱的大树和波光粼粼的湖水。原本还担心初中学习环境不如人意,眼前的景象却是让人②。“③”,当清晨的光温柔地向我们问好,我们便回应以琅琅书声。在这里,我们④,各展其长,一起为文明班级的创建和书香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A.①莅临 ②喜出望外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④各得其所
B.①到来 ②沾沾自喜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 ④各取所需
C.①莅临 ②沾沾自喜 ③一日之计在于晨 ④各取所需
D.①到来 ②喜出望外 ③一日之计在于晨 ④各得其所
8、课外文言文
于仲文,少聪敏,髫[tiáo]龀[chèn]就学,耽阅不倦。其父异之曰:“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有任、杜两家各失牛,后得一牛,两家俱认,州郡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曰:“于安固少聪察,可令决之。”仲文曰:“此易解耳。”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乃放所认者,遂向任氏群中。又阴使人微伤其牛,任氏嗟惋,杜家自若。仲文于是诃诘杜氏,杜氏服罪而去。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
(1)其父异之曰 ____________ (2)起家为赵王属___________
(3)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至_____________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长 倜 傥 有 大 志 气 调 英 拔 当 时 号 为 名 公 子。
【3】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于仲文如何认定牛不是杜氏家的。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4)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__________。(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6)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10、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部分章节,回答后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上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⑧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⑨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⑩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⑪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⑫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1】概括第一节内容,并指出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2】请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任选一句)
A句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句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从写人角度分析第六节划横线句子。
【4】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抒情式议论的方式高度赞美了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变恶劣环境,创造出伟大神力才能完成的巨大贡献。此处的议论是对全文记叙的升华,点出描写人物记叙事情的意义,揭示文章的主题。
B. 作者认为心存美好愿望,运用精神肉体力量,长期不懈努力,就能造福人类。这样的信念是通过艾力泽·布菲变现出来的。
C. 艾力泽·布菲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二是作者虚构出来表达其理想的小说人物。
D.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它的议论是为了升华记叙的内容,表达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11、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B.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C.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给我们生病的民族打针施药,尽求神奇疗效。
D. 作者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衰微的民族要振兴,只有依靠学者的研究成果。
B. 闻一多先生兴趣广泛,不仅是诗人、学者,还钻研中国古典医学。
C. 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热情极高。
D. 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4】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特色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他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B. 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C. 选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加雕琢,明白如话。
D. 选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如“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就是在记叙、描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返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温暖是彼此间的信任。温暖是情,温暖是爱,愿人间处处充满温暖。
请以“温暖无处不在”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充实,叙事具体清楚,表达真情实感,文体特征鲜明;(2)不得抄袭或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3)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