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应和(ying) 魁梧(wú) 侍弄(shì) 骇人听闻(hài)
B. 狭隘(ài) 鄙薄( bó) 愚蠢(yú) 哄堂大笑(hōng)
C. 惩戒(chéng ) 匿笑(nì) 争执(zhì) 混为一谈(hùn)
D. 粗犷(guǎng) 滑稽(ji) 庇护(bì) 翻来覆去(fù)
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臧克家都是现代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诗集《烙印》是臧克家的代表作。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鲁迅的代表作品除了散文集还有小说集,如《呐喊》《彷徨》。
D.《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时分,阳光渐渐隐退,三三两两的老人安详地坐在路边的木椅上。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不明白你们遇到好事为什么要掐腿揉眼晴,真醒了怎么办?”在《吐槽大会》上,李诞一句话引来大家哄堂大笑。
D.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品类增多,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词不达意。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B.江西婺源风景独特优美,游客来到这里无不闲情逸致。
C.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D.他酷爱收藏,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夜晚,漫步于“香樟大道”,我看见了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佛音。
B.孙悟空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唐僧能否取得真经的关键。
C.夺冠后的雷海为依然在送外卖,但谁也不能否认,诗歌对他的回报,早就开始了。
D.为了参加国学知识大赛,我们花了大约二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
6、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B.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默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瘁的共产党员。
D.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硕果(shuò) 气氛(fèn) 默契(qì) 潜心贯注(qiǎn)
B. 掳去(lǔ) 策勋(xūn) 伫立(zhù) 白雪皑皑(ǎi)
C. 亘古(gèn) 修葺(qì) 殷红(yān) 毛骨悚然(sǒng)
D. 挚友(zhì) 金柝(tuò) 哺育(bǔ) 鲜为人知(xiān)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摘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传不习乎
(3)不义而富且贵 (4)饭疏食,饮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___ 的修养。
【4】任选上面其中一则,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谈谈你的体会。
9、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曲径通幽处, 。
② ,乾坤日夜浮。
③君子坦荡荡, 。
④长袖善舞, 。
⑤古人善于咏物以抒怀。虞世南在《蝉》中借“ , ”来议论: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杜甫在《孤雁》中,通过“ , ”描写来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24日说,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
连日来,联合国官方微博、粮农组织总干事、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等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海外媒体和网友也以多种方式表达追思,感谢他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众作出的杰出贡献。
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赵立坚说,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也有意愿、有能力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材料二:
无冕的世界首富
早在十年前,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袁隆平身价1008亿,所以当有一次记者跟他说“袁隆平”品牌市值达1008亿元,夸他是个大富翁时,他笑道:“那只是名义上的,人身上最值钱的是装在脑袋里的知识和一颗责任心,我一个老头子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花不了,也没时间去花。”他还说:“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这就是袁隆平,本分纯朴得像个老农。而事实上,他也曾在多次场合说过:“我就是个农民!”
材料三: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①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②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③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④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文革”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⑤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⑥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⑦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1】请你用【材料一】中的内容回答:为什么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下列四句名言,与【材料二】中心最接近的是( )
A.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C.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增广贤文》
D.名不动志,利不动心。——《道德经》
【3】根据材料三内容谈一谈,袁隆平“坚守”和“放弃”分别是什么?
11、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
②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找他来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也有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了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我却不以为然。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起来,而且修的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孩子们有时候顽皮,会动父亲的工具箱,可他一点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说:“孩子们,玩完了要记得放回原处。”
⑦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⑧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的车库前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对此,我也不好说些什么,便默许了。
⑨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了我。我打开一看,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
⑩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现在,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我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长大了,我在职场打拼时,他常常对我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用不着你们。”
⑫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⑬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改动)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父亲 | 摆起修自行车摊 | 为孩子修好自行车 | 生意越来越好 | 把存折递给“我” |
“我”的心理 | (l) | (2) | (3) | (4) |
【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4】题目《穿西装的修车老爹》有何作用?阅读全文,请简要作答。
【5】文章第⑬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12、你是我最 的人
要求:①选一个合适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不少于600字。